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

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

樂羊食子,無疑是古代發生的人間的悲劇。但是就此事,卻引來截然不同的看法。目的與手段的辯證關係,是謀略學的永恆主題。這個主題在此篇中得以表現。

作品提要

樂羊食子,這無疑是古代發生的人間的悲劇。但是同是此事,卻引來截然不同的看法。目的與手段的辯證關係,是謀略學的永恆主題。這個主題在此篇中得以表現。

作品原文

樂羊為魏將以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縣其子示樂羊,樂羊不為衰志,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遺之羹,樂羊食之盡一杯。中山見其誠也,不忍與其戰,果下之。遂為文侯開地。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孟孫獵得謨。使秦西巴持歸,其母隨而鳴,秦西巴不忍,縱而與之。孟孫怒而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為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於君,今以為太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以一麑而不忍,又將能忍吾子乎?”故曰:巧詐不如拙誠。樂羊以有功而見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與不仁也。

作品譯文

樂羊是魏國大將攻打中山國。樂羊的兒子在中山國,中山國懸掛樂羊兒子給樂羊看,樂羊並沒有因此而減弱進攻的意志,攻打更為猛烈。中山國於是將樂羊兒子烹了之後送羹給樂羊,樂羊喝乾了一杯。中山國看到了樂羊的決心,不忍心和他對戰,(樂羊)終於拿下了中山國。於是成為文侯發跡的地方。文侯欣賞他的戰功,但懷疑他的內心。孟孫打獵捕獲一隻小鹿。讓秦西巴拿著回家,小鹿的母親一邊跟著一邊鳴叫,秦西巴不忍心(傷害它),(於是)放了小鹿給母鹿。孟孫(因此)發怒放逐了秦西巴。一年過後,召回秦西巴做太子的老師。旁邊的人說:“秦西巴對君王是有罪的,現在又任命他為太子傅,為什麼?”孟孫回答:“他能因為一隻小鹿而不忍心,又怎么能忍心(傷害)我的兒子啊?”所以說:巧妙的奸詐不如拙樸的誠實。樂羊因為有功而被疑心,秦西巴因為有罪而更加得到信任,原因就在於仁與不仁的差別啊。

作品評析

為了崇高的目的就可以置骨肉親情於不顧嗎?樂羊的手段大大地違背了目的,喪失了人道,竟讓人懷疑起他的人性來。“文革”期間為了“革命”很多人連親人都陷害、殘害,人倫道德絲毫不顧,要這樣的“革命”乾什麼呢?故我們一定要警惕那些打著革命、國家、人道等漂亮旗號而實際上心地殘忍、滅絕人性的衣冠禽獸。他們為一些騙人的目的什麼手段都可以採取,就是他們的目的實現了,他們在人格上的失敗也是注定的。

人們一般認為,政治家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實際上,手段還是要進行選擇的。首先,手段取決於目的,這個目的一定是要正確的,有關國家大義的;其次,要看這個手段能否達成目的,如果手段本身的使用違背了目的,使用手段造成的負效大於目的應產生的效益,那么這個手段是不應該採取的。符合上述二點要求的高明手段很多,如美國向日本投放核子彈,造成數十萬人喪生,但卻迫使日本投降。如果採取進攻日本本土迫使其投降的手段,估計死亡人數倍於廣島、長崎居民。在這裡,作為手段的投放核子彈雖然造成不少負效,但卻避免了其他手段造成的更大負效,贏得了政治目的的實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