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蔭書院

槐蔭書院位於山東淄博。明代建於董永廟內。該廟殿閣羅列,規模壯觀。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分三大院落。中有董永殿、天仙閣、關帝殿、佛爺殿;東院有玉皇殿、十殿閻羅殿、碧霞元君宮;西院為書院所在。萬曆間韓萃善、劉一相、曲遷喬、韓取善四進士曾在此講學。二十五年(1597)欽差分守濟南道古參政汪應蛟,立四賢講習所碑,四進士又各賦詩一首勒於碑石,稱為詩碑(二碑石現存於淄博市博物館)。清代頗為地方人士所重。清末屬於鄉學,來學者頗多。設有董事會,由附近24莊各推薦董事1人組成,負責廟產、廟會、辦學等事宜。廟產共240畝,書院開支主要靠廟產地租解決。1912年改為國小。
明成化十五年(1480年)長山知縣張譽募捐、義民許果增經手在周村東南約4公里處劉家莊(今南郊鎮劉家村)東小山阜上修建孝仙祠(又稱董公祠、董永廟)。嘉靖二十七年(1549年)貢生孟嵐重修。清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石慎重修。孝仙祠自創建以來即附設書坊槐蔭書院,從明末到民國未曾中斷。書院占地24畝。聘用的先生都是年高德碩、學識淵博的耆儒,來受業的也都是豪門富第求取上進的子弟。又因地處淄川、長山交界,遂成了兩縣的讀書士子薈萃之所。
槐蔭書院因明代的四位進士曾求學、講藝於此而聞名於世。當時,長山縣傅家莊的曲遷喬、太和莊的劉一相,淄川縣韓家窩的韓萃善、韓取善兄弟都曾同時在此求學,出仕為官後同時返鄉拜謁孝仙,各賦詩一首明志抒情。鄉人將詩作勒石立於祠內,人稱“四進士碑”。槐蔭書院因有四進士講藝的聲望,在明、清兩代頗為地方人士看重。明萬曆二十五年(1598年)欽差分守濟南右參政汪應蛟,立“四賢講藝所”碑一幢以記其事。
清末,該書院屬於鄉學,附近數十里村莊的書生多來此求學。民國初年,改為單級國小。民國18年(1929年)建為高小,稱“長山縣第三區孝仙祠高級國小”,設甲、乙、丙三個高級班,學生百人以上。“七七事變”後,馬耀南、樊語鄉、李宗山等共產黨員帶領抗日游擊隊常於夜間集會於此,被日偽軍探知,1938年4月24日,駐周村、涯莊的日偽軍到孝仙祠一帶掃蕩,縱火燒毀了孝仙祠高級國小和周圍的七個村莊。後來,孝仙祠周邊24村易地重建高級國小。1946年改稱高塘學校,1987年改建為高塘中心國小,2001年易名為南郊鎮中心國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