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象偶聯假說

構象偶聯假說,線粒體內膜上的大分子成分(電子傳遞蛋白)以兩種構象狀態存在(高能狀態、低能狀態),在電子傳遞過程中,由於電子傳遞的自由能差,電子傳遞蛋白的構象發生了變化,轉變成一種高能形態;進而這種高能狀態將釋放能量,同時發生磷酸化作用形成 。

該假說基於線粒體超微結構的形態變化,在1964年由美國化學家Paul Boyer,最先提出的。他認為線粒體內膜上的大分子成分(電子傳遞蛋白)以兩種構象狀態存在(高能狀態、低能狀態),在電子傳遞過程中,由於電子傳遞的自由能差,電子傳遞蛋白的構象發生了變化,轉變成一種高能形態;進而這種高能狀態將釋放能量,同時發生磷酸化作用形成ATP。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