榧實

榧實

榧樹的果實。呈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長2—4cm。其仁甘美可食,可驅蟲,亦可榨油。

釋名: 赤果、玉榧

榧實榧實
玉山果
氣味: 甘、平、澀、無毒。

炮製:去殼取仁。用時搗碎。

性味:甘,平。

歸經:歸肺、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殺蟲消積,潤燥通便。用於鉤蟲、蛔蟲、絛蟲病,蟲積腹痛,小兒疳積,大便秘結。

用法用量:9~15g。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形態特徵

榧實榧實
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長2—4cm。表面灰黃色或淡黃棕色,有縱皺紋,深淺不一,一端鈍圓,見橢圓形的種臍,色較深,其兩側各有一個小突起,另端稍尖。外殼質硬脆,破開後內有種仁一枚,卵圓形,表面有灰棕色皺縮的薄膜,外胚乳棕褐色,內胚乳黃白色。種仁橫切面外側呈波紋環狀。富油性,微有香氣,味微甜。

栽培技術

生物學特性:榧適宜生長在涼爽多霧、潮濕的環境,幼時耐蔭蔽,開花結果期則需充足光照。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或微酸性壤土栽培為好,乾旱瘠薄的地方不宜栽培。

栽培技術:用種子扦插壓條分根均可繁殖。

種子繁殖:秋播或春季2-3月上旬播種。條播,溝寬10cm,深10cm,覆土厚度為種子直徑的2倍,播後蓋章,每1hm播種最1500kg。幼苗出土後揭去蓋草

榧實榧實
,反搭棚遮蔭。第2年春季,按行距35cm,株距15cm移植。移植後澆水數日,以保成活。

扦插繁殖:剪取硬枝,在畦上每隔25cm開溝一條,將插條靠溝一邊排列,覆土壓實,露出地面1/3,次年早春定植。

壓條繁殖:春季選近根新枝,彎曲至近地面,切傷部分外皮,用土堆埋節傷部分,澆水次年早春先將連線老樹一端節斷,秋天移栽定植。

分根繁殖:早春將叢生的新株分開定植,經常澆水,直至成活。

田間管理:每年都應進行中耕除草,培土追,定植5年後須進行嫁接及整枝、修剪。

病蟲害防治:主要有天牛為害。

相關考證

1.陶弘景:榧實,今出東陽諸郡,其子乃言療寸白,不復有餘用。

2.《唐本草》:榧實,此物是蟲

榧實榧實
部中彼子也。《爾雅》云:杉也。其樹大連抱,高數仞,葉似杉,其木如柏,作松理,肌細軟,堪器用者。

3.《開寶本草》:彼子與此(榧實)殊類,既未知所用,退入有名無用。

4.《本草衍義》:榧實,大如橄欖,殼色紫褐而脆,其中子有一重粗黑衣,其仁黃白色,嚼久,漸甘美。過多則滑腸。

5.汪穎《食物本草》:榧有一種粗榧,其木與榧相似,但理粗色赤耳,其子稍肥大,僅圓不尖,《神農本草》子即粗榧也。

6.《綱目》:《別錄》木部有榧實,《神農本草》魚虫部有子,宋《開寶本草》退子入有名未用,今據蘇恭之說合併。亦作榧,其木名文木,斐然章采,故謂之榧。榧生深山中,人呼為野杉,按羅願《爾雅翼》雲,似杉麗異於杉,彼有美實而木有文彩。其木似桐而葉似杉,絕難長,木有牝牡,牡者華而牝者實,冬月開黃圓花,結實大小如棗,其核長如橄欖核,有尖者、不尖者,無棱而殼薄,黃白色,其仁可生啖,亦可焙收,以小而心實者佳。一樹不下數十斛,陶氏不識BO子,惟蘇恭能辨為一物也。榧實、子治療相同,當為一物無疑,但《本經》子有毒,似有不同,亦因其能殺蟲蠱耳。汪穎以粗榧為子,終是一類,不甚相遠也。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榧實,《本經》味甘無毒,然嘗其味,多帶微澀,詳其用,應是有苦,氣應微寒。五痔三蟲,皆大腸濕熱所致,苦寒能瀉濕熱,則大腸清寧而二證愈矣。

榧實榧實

2.《本草新編》;按榧子殺蟲最勝,但從未有用入湯藥者,切片用之至妙,余用入湯劑,蟲痛者立時安定,親試屢驗,故敢告人共用也。凡殺蟲之物,多傷氣血,惟榧子不然。

3.《本經》:主腹中邪氣,去三蟲,蛇螫。

4.《別錄》:主五痔。

5.陶弘景:療寸白。

6.孟詵:令人能食,消谷,助筋骨,行營衛,明目。

7.《日用本草》:殺腹間大小蟲,小兒黃瘦,腹中有蟲積者食之即愈。又帶殼細嚼食下,消痰。

8.《生生編》:治咳嗽,白濁,助陽道。

9.《本草備要》:潤肺,殺蟲。

10.《本經逢原》:與使君子同功。

11.《本草再新》:治肺火,健脾土,補氣化痰,止咳嗽,定咳喘,去瘀生新。

鑑別方法

性狀鑑別:種子橢

榧實榧實
圓形或長卵圓形,長2-4cm,直徑1.5-2.5cm。外表面黃棕色至深棕色,微具縱棱,一端鈍圓,具一橢圓形種臍,色稍淡,較平滑,另端略尖。種皮堅而脆,破開後可見種仁1枚,卵圓形,外胚乳膜質,灰褐色,極皺縮,內胚乳肥大,黃白色,質堅實,富油性。氣微,味微甜澀。炒熟後具香氣。

顯微鑑別:種子橫切面:種皮為10餘列石細胞,外方1-2列呈柵狀排列,細胸類長方形,長橢圓形,長100-200μm,寬約35μm,壁厚15-20μm,胞腔狹縫狀;向內則細胞漸呈等徑性,直徑40-110μm,壁厚約15μm,胞腔較大,壁孔明顯;內外石細胞均可見清晰的孔溝和層紋。外胚乳與內種皮完全分離,為數列棕色薄壁細胞,有時可見念珠狀的細胞壁,外方不整齊,常破裂而呈圓腔狀;內胚乳細胞類多角形,壁較厚,富油滴,並含少量淀粒。

理化鑑別: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5g,以氯仿10ml回流15min,濾過。濾液濃縮至2ml供點樣用。同時以亞油酸氯仿液為對照液。點樣於同一矽膠H-1%CMC薄板上,用苯-乙酸乙酯(8:2)展開,噴以0.1%α-亞硝基-β-萘酚濃硫酸試劑後,加熱。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同位置上,顯相同的色斑。

主要成分

種子含脂肪油甾醇糖類、揮髮油、鞣質

營養價值

營養成分一覽表(每百克食物中營養成分含量)

成分 單位

含量

成分 單位

單位

硒 微克 0.02 煙酸 毫克

320

鋅 毫克 0.01 泛酸 毫克

0.6

鎂 毫克 8 葉酸 微克 0.18
銅 毫克 0.01

胡蘿蔔素 毫克

/
鈉 毫克 43.6 維生素P 微克 /
鉀 毫克 12 維生素K 微克 /
磷 毫克 31 生物素毫克 /
鐵 毫克 1.6

維生素E 微克

27

鈣 毫克

50

維生素D 毫克

14.2
膳食纖維 克 5.2

維生素C 微克

/
膽固醇 毫克 / 維生素B12 毫克 /
碳水化合物 克 18.9 維生素B6 毫克 /
脂肪 克 0.1 維生素B2 毫克 /
蛋白質 克 0.77 維生素B1 微克 0.02
熱量 千卡 423

維生素A

0.01

炮製方法

榧實榧實
將原藥揀淨雜質,敲碎外殼取仁,用時打碎,即榧子肉。

炒榧子 取淨榧子,置熱砂子鍋內,用武火炒至有爆裂聲,見深黃色時取出,篩去砂子,攤涼。

炒榧子肉 取淨榧子肉置熱鍋內,炒至深黃色時取出,篩去砂子,攤涼。炒香後增強健胃消積作用。

釋義

榧樹的果實。其仁甘美可食,可驅蟲,亦可榨油。

適合人群

一般人均可以食用。小兒和正在受寄生蟲困擾的人可以適量嚼食。

主要功效

香榧果

榧實榧實
仁中所含的四種脂鹼對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並對治療和預防惡性程度很高的淋巴肉瘤有益。傳統中醫藥學認為,榧子具有消除疳積、潤肺滑腸、化痰止咳之功能,適用於多種便秘、疝氣、痔瘡、消化不良、食積、咳痰症狀。榧子可以用於多種腸道寄生蟲病,如小兒蛔蟲蟯蟲鉤蟲等,其殺蟲能力與中藥使君子相當。香榧中脂肪酸維生素E含量較高,經常食用可潤澤肌膚、延緩衰老。食用榧子對保護視力有益,因為它含有較多的維生素A等有益眼睛的成分,對眼睛乾澀、易流淚、夜盲等症狀有預防和緩解的功效。

主治功能

1、殺體內寄生蟲。用榧子一百枚,去皮,炒熟吃。胃弱的人,用量減半。
2、令發不落。用榧子三個、胡桃二個、側柏葉一兩,搗爛浸雪水中,梳頭髮。
3、突然吐血。先吃蒸餅兩、三個,以榧子為末,開水送服三錢。一天服三次。

溫馨提示

榧子不要與綠豆同食,否則容易發生腹瀉。榧子性質偏溫熱,多食會使人仙熱上火,所以咳嗽咽痛並且痰黃的人暫時不要食用,因為食用榧子有飽腹感,所以飯前不宜多吃同,以免影響正常進餐,尤其對兒童更應注意。榧子有潤腸通便的作用,本身就腹瀉或大便溏薄者不宜食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