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羅鎮

榜羅鎮

榜羅鎮位於通渭縣西南部,地處定西、天水兩市轄區的通渭、隴西、甘谷、武山四縣交界地帶,鎮區中心距縣城34公里,榜羅鎮下轄24個行政村。境內有省道馬隴公路、常榜公路跨境而過,是通渭縣西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榜羅鎮屬典型的溫暖半乾旱區。“榜羅”一詞系吐蕃語譯音,一說為“盆地”,其原意為“騾馬市場”。從古至今,榜羅幾易其建制,如今是通渭西南部最大的建制鎮。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榜羅鎮命名始於民國18年。明萬曆年間全縣編戶16里,里下置甲。榜羅地盤境內有青逋里(後演變為“青富里”)、桃園上里(今榜羅文峰等地)、桃園下里(今毛家店、張家坪一帶)、瓮熟里(今文樹川、陳家堯、南家坡、李家坡、廟灘一帶)、哲達里(今席家大灣等地)、渭城裡(今什川一帶)。後來,全縣為12里,清朝末年為9里。此時,榜羅地盤境內的青富里、瓮熟里保留。民國初,沿清制。

民國5年廢里,全縣設5區、56村。第五區置榜羅,轄10村。民國16年7月以方位取名設區,第五區更名為西南區,仍置榜羅。民國18年全縣增設為6區,下轄25鎮。第四區置榜羅。管轄榜羅鎮、什川鎮、哲達鎮、常河鎮、青富鄉。據此證實,榜羅鎮是民國18年在通渭縣政府正式命名。又經多次變更。民國30年全縣改設4區。第三區置榜羅,原轄鄉鎮未變動。民國34年全縣25鎮改編為14鎮,榜羅鎮保留。民國37年撤銷區制,縣政府直轄14鎮。榜羅鎮仍保留。當時榜羅鎮地盤之大居全縣各鎮之首。人們取哲達鎮之“哲”字曰“哲半縣”以形容榜羅地盤之大。1949年8月解放後,廢榜羅鎮公所。成立了通渭縣榜羅區人民政府。1950年4月更名榜羅區公署;1951年4月改為第五區公署;1952年10月更名為第五區公所;1954年8月改為榜羅區公所。1958年6月撤銷榜羅區公所,設榜羅鎮。是年8月成立榜羅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的體制,榜羅鎮機構自行消失。1961年6月設榜羅區工委,7月將榜羅人民公社改稱為文峰人民公社。時榜羅區工委轄:文峰、文樹、青富、集義、高莊5個人民公社。隨後,高莊人民公社歸襄南工委管。其他4個人民公社仍屬榜羅區工委。1964年5月底撤銷榜羅區工委,所轄4個人民公社合併,恢復榜羅人民公社。1983年9月撤銷榜羅人民公社,更名榜羅鄉人民政府。2001年底更名為榜羅鎮人民政府。簡稱“榜羅鎮”。2004年11月原青堡鄉、文樹鄉合併至榜羅鎮。

邁進的小城鎮,她成為通渭縣西南部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行政區劃

榜羅鎮 榜羅鎮

榜羅鎮下轄24個行政村215個村民小組(社),現有人口40940人(現轄文峰、岔口、孟川、大莊、雙峰、積麻、四新、坪道、桃園、紅峴、毛灣、青堡、張川、張灣、張坪、閻灣、毛店、先峰、文樹、文川、南坡、李坡、陳窯24村),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文峰村海拔1938米,常住人口4762人,暫住人口1250人。全鎮南北長26公里,東西寬35公里,占地面積208.54平方公里,擁有耕地17.31萬畝,人均耕地4.2畝,無霜期140天,年降雨量400mm,屬典型的溫暖半乾旱區。2004年全鎮人均純收入達1510元。

地理環境

榜羅鎮距甘谷、武山和隴西均在半小時行程圈之內,境內有省道馬雲公路-榜羅支線、常榜公路和通榜公路穿鎮區而過。

自然資源

榜羅鎮 榜羅鎮

榜羅鎮地處黃土高原丘陵地帶,屬典型的乾旱半乾旱冷涼氣候區,適宜種植藥材、洋芋、小雜糧等農作物, 境內大面積種植藥材、洋芋、小雜糧等作物,其中小雜糧包括蕎、花蕎、豌豆、油菜、胡麻等經濟作物,境內盛產優質冬梨,汁多味美,香甜可口,是一種優質的上等副食,優質冬梨遠銷天水、臨夏、陝西等地,譽馳各地,依據廣袤的土地資源優勢,境內大面積種植牧草,大力發展養殖加工業,主要以養豬、牛、養雞等為主,榜羅生豬市場交易活躍,年交易量達50餘萬頭,加工產業主要以草辮加工業為主,草辮產品遠銷廣東、香港、河北、山東和東南亞各地,草辮是支柱地方經濟的一大優勢產業,現建成有深州草辮製品加工廠,年產值150餘萬元,有力地支柱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今天的榜羅鎮,已是今非昔比,舊貌換新顏,它已是一個欣欣向榮、日新月異的在向小康路邁進的小城鎮。城鎮建設步伐加大,一樁樁樓房正在拔地而起,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善,市場繁榮,經濟活躍,人民安居樂業,各項社會事業穩步發展。

城鎮建設

榜羅鎮 榜羅鎮

全鎮共有農二級道路建設項目10條,其中有8條46公里實現了鋪砂化,惠及8村60餘社民眾。自籌資金修通農路32條181.6公里,涉及14個村90餘社,其中通村農路6條68公里,路面寬全部達到8米;新修通社農路11條55.6公里,累計投勞投工11萬人(次),民眾自籌資金38萬元,鎮政府投入資金26萬元。2007年建設農路28條88公里,全鎮有18個行政村實現村社道路網路化,社社都能通汽車。

歷史文化

榜羅鎮 榜羅鎮

風景名勝

榜羅鎮 榜羅鎮

榜羅自古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人傑地靈,

經濟繁榮昌盛,社會安定團結。榜羅自古以來就是商家雲集、賈客會聚之地,也是通渭四大名鎮之一,她有著聞名遐邇的歷史輝煌篇章—“榜羅鎮會議”,有著通渭八景之一的“桃嶺紅霞”,有著夫妻詩人巨匠秦嘉、徐淑桑梓故里的驕傲,有著華夏文化遺產—秦長城遺址的歷史文化瑰寶,有著莊嚴肅穆的省、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紅軍長征榜羅紀念館。榜羅鎮有著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亮麗風景。據史料記載,榜羅鎮桃園村有山嶺名桃嶺,每當桃花盛開時,紅艷艷的桃花遍布山嶺,猶若天上的紅霞,故譽稱“桃嶺紅霞”。清代文人蒲瑞卿有詩曰:“路向桃源去,霞從嶺上飛,一時紅爛漫,花氣襲人衣”就讚譽了當時“桃嶺紅霞”的自然風景壯觀,而今這裡是一片占地350餘公頃的茂密樹林,以綠油油的明亮色調妝扮著黃土塬地表。距離1公里外的桃園塘壩與之遙相輝映,落日的夕輝撒在塘壩的水面上,發出金黃色的誘人色調,站在桃園林場的山嶺上,遙望水面上的金色輝光,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起牛朗織女的神話傳說,她們正在守護著榜羅的這片熱土,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站好崗、值好班。

榜羅長征紀念館 榜羅長征紀念館
榜羅鎮 榜羅鎮

榜羅有著歷史遺傳的古蹟和文化的瑰寶。省道馬隴公路附近的榜羅四新村山嶺上有秦長城堡壘高聳矗立,登極遠眺,榜羅四周風貌盡收眼底。榜羅桃園村據傳是東漢夫妻詩人秦嘉、徐淑生活過的故地,岔口村的山坡上至今完好無缺地保留著鴛鴦夫妻的合葬墓,夫妻詩人的名篇佳作,歷代傳頌,家喻戶曉。東漢桓帝時期的著名夫妻詩人秦嘉和徐淑生於榜羅鎮。秦嘉,字士會,故里在今什川鄉大灣村秦家坪(原屬榜羅鄉);徐淑,秦妻,故里在今榜羅鄉桃園村徐家窯。岔口村秦家坪有二人合葬墓。二人少小皆孤苦,但敏而好學,青年時就已才華出眾,精詩善文,步躋當代詩壇,被稱作夫妻詩人。秦嘉的四言《述婚詩》,五言《贈婦詩》,徐淑的五言《答夫詩》等,都受到歷代詩論和詩選家的稱讚。唐代歐陽詢等編纂的《芒文類聚》,粱朝鐘嶸等著《詩品》,明代胡應麟的《詩藪》,清代沈德潛所著《古詩源》等均有收錄,一致認為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珍品,他們的傑作,對以後中國詩歌的發展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榜羅鎮不僅有輝煌的昨天,而且有燦爛的今天。榜羅有寬暢的街道,莊嚴肅穆的省級國防教育基地、地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軍長征榜羅紀念館。紅軍長征紀念館是為了肯定榜羅鎮會議的歷史地位,緬懷先烈業績,弘揚長征精神,當地政府和民眾在上級各級黨政機關的關懷支持下。於1979年完成了榜羅國小的搬遷及重要遺留文物的徵集工作,並在原址修建了紅軍長征及榜羅會議紀念館,紀念館包括榜羅會議遺址和革命文物陳列室兩部分,當年毛澤東主席住宿及舉行榜羅會議的校長室完整地保持著60多年前的原貌,供人們參觀,革命文物陳列室里陳列著紅軍在榜羅鎮期間遺留下的標語,背簍、子彈箱、檔案袋、水瓢、麵杖等珍貴文物260餘件,其中有國家一級文物2件,國家二級文物3件。建館以來,榜羅紅軍長征及榜羅會議紀念館已接待並教育影響了全國各地海內外各界友人數百萬名,並先後被省、市公布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國防教育基地”、“地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殊譽。2003年8月1日,紅軍長征榜羅紀念館大門順利落成,並在這裡成功地舉行了通渭縣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

軍76周年大會暨紅軍長征榜羅紀念館揭牌儀式,榜羅人民以此為契機,走上了“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明智之路。

歷史事件

榜羅鎮會議

1935年9月26日,由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張聞天、王稼祥等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七千傳聞人到達榜羅鎮,當時的榜羅國立國小為中央領導人提供了大量的報刊雜誌,使在哈達鋪了解到的陝北有紅軍根據地的情況得到了進一步證實。9月27日晚,毛澤東在原榜羅國小校長室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史稱“榜羅鎮會議”。會議按照毛澤東在哈達鋪提出的到陝去的行動計畫,在分析了國內國際形勢,進一步研究紅軍落腳點問題之後,正式決定並宣布改變俄界會議關於到鄰近蘇聯邊界的地方建立根據地的戰略方針,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到陝北,到陝北去會合紅二十五軍、二十六軍,鞏固和發展陝北革命根據地,把陝北作為領導中國載命的大本營。榜羅鎮會議乇底結束了紅軍長征長期沒有落腳點而四處轉戰的局面,從而為紅軍長征勝利完成和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找到了理想的落腳點。榜羅鎮會議是紅軍長征和中國革命繼遵義會議以來的第二次具有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因而彪炳史冊,功垂千秋。

全軍連以上軍政幹部千人會議

1935年9月28日凌晨至中午12點多,陝甘支隊在原榜羅國小南側打麥場上的核桃樹下召開了全軍連以上軍政幹部千人大會,傳達貫徹榜羅鎮會議精神,進行進軍陝北的總動員。同時於當天下午整頓軍容軍紀、補充兵員、籌備物資並休整,晚上各連隊還舉行了氣氛熱烈的聯歡晚會。從此,中央紅軍從這裡走向陝北,走向勝利。

《七律·長征》詩首次發表

1935年9月29日清晨,毛澤東隨林彪一縱隊始向通渭縣城進發,傍晚進入通渭縣城。在通渭縣城文廟街國小接見林彪一縱隊先鋒連全體指戰員時,毛澤東首次朗誦了氣勢磅礴的《七律·長征》詩。這首家喻戶曉的詩詞以特有的方式在通渭發表了。

盛大的文娛晚會

1935年9月30日,陝甘支隊在偽縣政府禮堂召開軍政幹部會議,再次進行軍事總動員。傍晚在縣城南門外柳樹灘舉行了全軍文藝聯歡晚會,晚會上,毛東雙一次充滿激情地朗誦了《七律·長征》詩。由於有了落腳點,晚會氣氛十分熱烈,是紅軍長征途中最盛大的晚會。

紅二、四方面軍過境榜羅1936年10月12日,由賀龍、肖克、任弼時等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第二軍、第三十二軍進入榜羅鎮並留宿一晝夜。1936年9月3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先遣部隊過境榜羅鎮,10月份主力部隊進入榜羅鎮並留宿兩天一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