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羅會議

初秋時節,細雨綿綿,白露正濃。記者來到當年紅軍駐紮的地方——榜羅,一個通渭縣城西南50公里的山區小鎮。1935年9月27日,在榜羅國小的校長辦公室里,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王稼祥、博古5位中共中央的最高領導人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會議,改變了黨中央1935年9月12日“俄界會議”和“北上到靠近蘇聯邊界建立根據地”的決定,作出了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到陝北的決議,並正式宣布以陝北蘇區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會議,史稱“榜羅會議”。

概念

榜羅鎮位於甘肅中部的定西市通渭縣 。1935年9月26日,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長徵到榜羅鎮。次日晚,毛澤東在這裡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史稱“榜羅會議”。

紅色記憶

俄界會議後,黨中央率領一、三軍團,突破天險臘子口,然後翻越岷山,於1935年9月19日占領甘肅哈達鋪。黨中央在哈達鋪利用3天時間對部隊進行了休息整編,使紅軍的物質生活有所改善,體力逐漸恢復,同時正式宣布組成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共約7000多人,下轄3個縱隊:原紅軍一軍團編為第一縱隊,縱隊長林彪(兼),政委聶榮臻;原三軍團編為第二縱隊,縱隊長彭德懷(兼),政委李富春,軍委直屬縱隊編為第三縱隊,縱隊長葉劍英,政委鄧發。

陝甘支隊於1935年9月27日占領通渭縣榜羅鎮。紅軍在榜羅鎮休整兩天。黨中央和毛澤東從國民黨《大公報》等報紙上,了解到日本侵略我國北方的形勢以及紅二十五軍與陝北紅軍會合的訊息。《大公報》上刊載:“陝北則有廣大之區域,與較久根據地”,還報導,陝北的延安、延長、保全、安塞、靖江5座縣城為紅軍所占領,“現在陝北的狀況正與民國二十年之江西情形相仿佛”。從報紙上了解到陝北有一個大的蘇區根據地,有一支活躍的紅軍,還有游擊隊和很好的民眾基礎。於是黨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榜羅鎮召開會議。會議討論研究了當前的形勢和陝北的軍事、政治、經濟狀況,認為陝甘支隊應迅速到陝北同那裡的紅軍會合。會議決定改變俄界會議關於首先打到甘東北或陝北,以游擊戰爭與蘇聯發生聯繫,取得國際幫助,創建根據地的原定戰略方針,作出了把紅軍長征落腳點放在陝北的正確決策,提出保衛與擴大陝北蘇區的新的戰略方針。會議還決定派一支部隊,與國際聯繫,取得國際的技術幫助。後來因為條件不具備,主觀力量達不到而未能實現。

9月28日晨,黨中央召開了陝甘支隊連以上幹部會議。支隊政委毛澤東在會上傳達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的新決策,進行了政治動員,提出:“1.日本侵略北方的嚴重性;2.陝北根據地和紅軍狀況;3.北方可成為抗日新陣地的經濟、政治條件;4.要避免同國民黨軍作戰,要迅速到達陝北集中;5.嚴格整頓紀律,充分注意民眾工作,解釋我軍北上抗日的意義,注意擴大新戰士等。”

支隊司令員彭德懷,黨中央總負責人張聞天和支隊副司令員林彪先後講了話。賈拓夫還向大家介紹了陝北根據地和劉志丹的情況。會後,各部隊立即進行政治動員和物質準備,提出整頓軍隊風紀,做民眾工作,擴大新戰士,進行宣傳等具體要求。

意義

榜羅鎮會議解決了俄界會議所未能解決的在陝甘建立根據地的具體目的地問題,確定了保衛與擴大陝北蘇區根據地的重大戰略決策,這對於黨中央把陝北作為抗日的前進陣地和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會後,毛澤東、彭德懷於9月29日率第一縱隊先行出發,抵達通渭城,邁出了向陝北前進的第一步。

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羅會議紀念館

、
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羅會議遺址位於通渭縣城50公里外的榜羅鎮。1979年,該縣在榜羅會議遺址的基礎上建成了榜羅紅軍長征紀念館,再現了當年榜羅會議的歷史情景,館中陳列著許多歷史照片和紅軍用品。近年來,通渭縣充分發揮榜羅會議紀念館的載體作用。每逢重大節日,省內外遊客紛紛前來參觀紅軍當年過境時遺留的文物、資料圖片,通過向遊客講解和播放模擬錄像和電教片等多種形式,激發遊客的愛國熱情,收到良好效果。
1935年9月27日,毛澤東率領的中央機關和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到達榜羅鎮的當天,中共中央在榜羅國小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會議,正式作出了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陝北的重大決策。榜羅會議改變了俄界會議所制定的在接近蘇聯地區創建根據地的方針,決定紅軍繼續北上,將陝北根據地作為領導全國革命的大本營。9月29日,紅軍進駐通渭縣城,毛澤東在文廟街國小首次朗誦了他在長征路上醞釀寫成的《七律·長征》。

《七律-長征》詩誕生地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7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河、巧過金沙江、飛奪瀘定橋、轉戰烏蒙山、爬雪山過草地、突破天險臘子口,進入甘肅境內。黨中央審時度勢,在通渭縣榜羅鎮作出了“到陝北去”的偉大戰略決策;毛澤東寫的《七律·長征》詩也在此誕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