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科鎮

榆科鎮

榆科鎮位於市境東部。鎮政府駐榆科村。面積73平方千米,人口2.78萬。轄28個行政村。1958年建榆科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下博鄉併入。1997年,面積75平方千米,人口2.8萬,轄榆科、高士莊、盤裡村、東杏園、東景萌、北杜莊、張劉郭莊、東辛莊、下博、南杜莊、杜郭莊、大寺郭莊、趙村、郭家村、陳家村、趁村、河堤上、劉家園村、清河坊、高台王莊、北張家莊、大寺李家莊、郝莊、安駕莊、西四王村、東四王村、北榆林、南榆林等28個行政村。後撤鄉設鎮。

基本信息

(圖)榆科鎮榆科鎮-市場

榆科鎮位於市境東部。鎮政府駐榆科村。面積73平方千米,人口2.78萬。轄28個行政村。1958年建榆科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下博鄉併入。1997年,面積75平方千米,人口2.8萬,轄榆科、高士莊、盤裡村、東杏園、東景萌、北杜莊、張劉郭莊、東辛莊、下博、南杜莊、杜郭莊、大寺郭莊、趙村、郭家村、陳家村、趁村、河堤上、劉家園村、清河坊、高台王莊、北張家莊、大寺李家莊、郝莊、安駕莊、西四王村東四王村、北榆林、南榆林等28個行政村。後撤鄉設鎮。

氣候特點

榆科鎮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的特點。無霜期140天,年均日照數2875小時,日照率為65%,對農作物積累乾物質極為有利。 榆科鎮地勢南北低,中間高。以桑乾河南岸的五堡、保岱村為界,北部為河川區,中部為丘陵區,太平堡以南為山區。海拔高度平均在500—1200米之間,最高點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最低點桑乾河、洋河交匯處海拔460米。榆科鎮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均日照2875小時,年平均氣溫9.1℃,極端最高氣溫39.2℃,年均降水量372.7mm,日最大降水量67.8mm,水資源總量7.45億立方米,風速為2.5米/秒,較大風速24米/秒。

城鎮發展

(圖)榆科鎮榆科鎮-學校

榆科鎮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200萬元,是前十年的總和。實現了鄉區域中心集中供熱,統一供水;中心校教學樓、文化司法綜合樓、衛生院門診樓、客運招呼站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竣工並投入使用;新建公共綠地面積6000平方米、鄉區域中心廣場、道路100%實現了硬化鋪油、架設路燈18盞。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基本實現了城鎮美化、綠化、亮化,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功能不斷完善,基本滿足了民眾入學、就醫、安全用水、取暖、交通出行等基本生活需求。

榆科鎮完成鄉村道路硬化改造30公里,民眾出行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5%以上;農網改造工程基本完成; 95%以上的村隊建有衛生室,基本滿足了民眾的小病救治需求。

全鄉農業和二、三產業發展迅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逐年大幅增加,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年收入逐年提高,農業基礎建設和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全鄉經濟和社會發展亮點紛呈,種植主產業支柱,勞務經濟和農田水利綜合治理構成了褚集鄉農業生產體系的主體和亮點。全鄉農村文化建設、農業科技、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會管理等社會事業不斷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全鄉社會的和諧。

自然資源

(圖)榆科鎮榆科鎮-灌溉

榆科鎮農業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水利條件較好,北淝河自西向東流經全境,為發展畜牧、水產養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資源和水利灌溉資源。綠野水秀,蘆葦盪,魚翔淺底,構成了淝河流域一道美麗的風景。

當地歷史上盛產小麥、大麥等雜糧和芝麻花生棉花、麻類等作物。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自然資源的不斷整合最佳化,農業產業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已形成了以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為主要支柱的農業產業化新格局。並成為支撐全鄉農業經濟發展增加全鄉農民收入的標誌和亮點。

榆科鎮交通通迅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設施水平不斷提高。貫穿全鄉境內的固(鎮)濉、蒙(城)唐(集)兩條省級幹線公路已基本全面建成通車,“村村通”公路項目發展迅速,全鄉已完成升級、新建鄉村公路總長30多公里。在全縣率先完成了鄉村,村村通公路的全覆蓋。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已於2001年全部完工,每年年用電總量超過385萬千瓦時,通迅事業快速發展,全鄉固定電話用戶已達7756 戶,行動電話擁有量已12000多部。

經濟發展

(圖)榆科鎮榆科鎮-工廠

榆科鎮積極營造項目建設的濃厚氛圍,廣泛發動各類能人提供項目線索。在項目建設中,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使現有的老闆樹立“敢闖敢幹、大闖大幹”意識,鼓勵現有企業擴規增投。

投資480萬元的玉米澱粉項目已建成投產,日加工玉米達50噸,並且產品已打開市場,銷售勢頭喜人。投資1100萬元的軋延片及鋁箔項目已辦完各種手續,正在進行施工建設。目前,該鎮第一紡織配件廠與內蒙古第一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成功合作後新建了廠房,並新購進了先進的數控設備。投資1200萬元的利達棉業二期工程現已完成投資680萬元,新建了1400平方米的車間、控制室,並成功引進了400個打包機、智慧型軋花機組、脫絨機等先進設備。

農業發展

榆科鎮屬於乾旱性氣候,農作物面臨重大威脅,幾經探索,終於找到了適合種植的技術,即“保護性耕作技術”。保護性耕作技術是以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地面,不耕翻土壤,通過機械化精量播種、深松等技術實現免耕、少耕種植,達到保護土壤,蓄水保墒,培肥地力,降低成本,提高產量的一項技術措施,是對傳統耕作方式的一場革命。與常規種植比,保護性耕作技術每畝可增產23公斤、減少作業成本30元至40元、節水30.3立方米。

歷史人物

(圖)張鶩張鶩

張鶩(約660年-約741年),唐代文學家,字文成,自號浮休子。深州陸澤縣人。張騖少時聰明過人,調露初年(約679年)登進士弟,授岐王府參軍。八舉皆甲科,調長安尉,遷鴻臚丞,升考功員外郎,累官學士。因員外郎員半千稱讚其“文辭如青銅錢,萬選萬中”,又被稱作“青錢學士”。

張鶩為人儻盪無檢,性情急躁,不持士行,尤為宰臣姚崇等人厭煩。開元初年(713年),因譏諷朝政被言官糾劾,將其流放嶺南。此後雖被重新起用,但仕途坎坷,宦終不顯。

張鶩無書不覽,下筆敏速,著述極多。其作品雖浮艷蕪雜,但文筆流暢,語言詼諧,通俗易懂,當時頗為流行。據史書記載,新羅日本及東方諸國每派使者入朝,必以重金購求張鱉所著之文,甚至有為其流放鳴不平者說:“國有此人不用,無能為也!”所著傳奇《遊仙窟》於唐時流人日本,曾對日本文學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後該書在國內失傳,直至清末才傳回祖國並載人中國文學史。其著作流傳至今的還有判讀《龍筋鳳髓判》10卷、《朝野僉載》30卷和《朝野僉載補遺》3卷。

改善生態

(圖)植樹植樹

為加大綠化面積,該鎮制定了“兩環”和“三線”方案。“兩環”即以鄉間道路綠化為主、能夠形成環形圈的兩條方田林網循環帶;“三線”即衡榆高速石黃高速肅衡公路沿線的綠化從打線、挖坑、選苗到封堆、澆水、塗白,都制定了具體、嚴格的標準,不符合要求的一律返工。四是快推進。植樹工作涉及到的各村都努力配合,廣大民眾積極參與,整體工作進展迅速。全鎮共出動勞動力600多人次,推土機、挖掘機、挖坑機等大型機械170多台次,已清理雜草2000多立方米,動土方800多立方米,新挖樹坑4000多個,植樹800多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