榃可村

榃可村

榃可村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橫縣鎮龍鄉南部,六蘭水庫尾,與校椅鎮、石塘鎮接壤,共轄榃可、剪刀、上六、中六、下六五個經聯社,幾年來,全村已建設沼氣池農戶共206戶,入戶率達56%。形成了“養殖——沼氣——種植”的模式。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榃可村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橫縣鎮龍鄉南部,六蘭水庫尾,距離鄉政府駐地12公里,至校椅高速路口18公里,與校椅鎮、石塘鎮接壤,共轄榃可、剪刀、上六、中六、下六五個經聯社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其中榃可、剪刀、下六3個經聯社為六蘭水庫移民村,全村326戶1358人,其中:勞動力有882個,老、弱、病、殘385人,學生有110 人,外出務工有500人。1個黨支部27名黨員,黨支部成員3名,村委會成員5名,村委會幹部4人,平均年齡34歲,1人大專文化3人中專文化。1所國小,在校學生26人。全村以山地為主,總面積35230畝,其中林地面積28470畝,水田717畝,番地580畝,以農為主,主種水稻,水稻年總產200噸,果類產量10噸。由於受自然環境制約,全村交通、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建設較差,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還比較落後,2004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875元,系自治區定貧困村之一。至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812元,5年時間翻了兩番多。 榃可村委被自治區定為貧困村之前,人民民眾剛步入溫飽線,根本沒有的村集體經濟,2005年——2006年榃可村委作為第一批“整村推進”貧困村,村“兩委”針對民眾反映強烈的“行路難”問題,充分利用區定貧困村的條件,向上級部門爭取項目,發動本村在外工作人員慷慨解囊,內籌外引,籌集修路資金,先後投資200多萬元修通潘榃村級砂石路9.6公里,投資20萬元修通剪刀、下六、上六等4條屯級路。 為了改善村民飲水條件,2005年投資8萬元在榃可屯安裝自來水,2006年投資25萬元在上六、下六、中六、剪刀屯安裝了自來水,全村5個屯全部飲用了安全純淨的自來水。

村務工作

幾年來,全村已建設沼氣池農戶共206戶,入戶率達56%。形成了“養殖——沼氣——種植”的模式。 發展經濟,帶領民眾致富,一直是村“兩委”所追求的目標之一,立足本村實際,利用產業扶貧開發的優勢,村“兩委”確定了“外出內調”的經濟發展路子,“外出”即外出務工,榃可村

每年外出務工人員達500餘人,年創收入500餘萬元,村“兩委”積極創造條件,加大轉移就業培訓力度。“內調”就是搞好本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廣高價值經濟作物,發展畜牧養殖業。扶貧產業開發項目有:種植撐綠竹118畝,水果300畝,甜玉米、蘑菇、桑蠶、生薑等得到發展。同時針對山地資源豐富的特點,靠山吃山,引導民眾發展速豐林種植,目前,全村速豐林面積已達到8000多畝,部分民眾取得了可觀的收益,實現全村種植業的跨越式發展。 為了引導農民走產業化發展之路,該村採取“龍頭企業+農戶”模式,在村“兩委”的牽頭下,鼓勵農戶與巨東公司簽訂了養殖巨東雞契約,由企業提供雞苗、飼料、獸藥、防疫等產前、產中、產後技術與服務,實現產、供、銷一條龍發展格局。同時,該村聘請農業養殖方面的專家上門為農戶講課,解決農戶在養殖過程中出現的技術難題。通過黨員幹部帶頭下,至今,累計全村已有45家農戶建起大棚52個,總投資達150萬元,投產後,每棚每年可出雞2-3茬,每茬出雞5000隻左右,每個大棚每年可出雞1萬羽。該村年產雞80萬羽,產值1300萬元,純收150萬元,養殖戶戶均增收3萬元。“訂單農業”又讓村民們甜到心裡。面對山頭上湧現出了越來越多的大棚,為了更好地服務養雞專業戶,廖朝滿等黨員幹部率先成立了農民養雞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現有理事會成員 5人,吸收社員45人,社員平均收入 3萬元。現已輻射至六昌、鹽田、那旭等村委。 通過“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使榃可村收入相對穩定的產業基本形成,農戶的收入明顯提高,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經濟、社會、文化全面發展,為實現小康打下堅實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