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友

楊樂友

著名畫家楊樂友2013年10月18日上午十時向貴州省台江縣(苗族)方召鄉各學校捐助1000套冬季校服捐贈儀式在方召鄉中心國小舉行!中國人民大學畫院李湘院長,貴州大學王振中教授及台江縣教育局,鄉,校領導,中華慈善總會心動基金秘書長高小蕾,就醫零距離網辦公室主任修建華出席了捐助儀式!楊樂友現為中國美協會員,中國人民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助導,九三學社社員。

基本信息

個人簡歷

楊樂友 楊樂友

楊樂友,山東新泰人,現居北京,1962年生,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吳休中國畫導師工作室助理導師,文化部國韻文華書畫院特聘畫家、泰山畫院高級畫師、山東美術家協會陶藝委員會理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九三學社社員,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李寶林藝術工作室高研班,十餘次入展和獲獎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性大展。作品被多家美術館 博物館和專業美術機構收藏,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及聯展,在《美術報》《中國書畫報》《書與畫》等專業刊物發表作品百餘件,著有多部《楊樂友山水畫集》。 2013年山東美術出版社發行《楊樂友水墨精品集》 

相關報導

神遇跡化 縱情山水

——記山水畫家楊樂友

楊樂友在專心創作 楊樂友在專心創作

楊樂友,1962年生,中國人民大學李寶林藝術工作室中國畫碩士研究生畢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中國畫創作院專職畫家、山水畫藝委會主任;九三學社社員。他自幼對繪畫情有獨鍾,尤擅畫泰山,他不僅友人且友山友水。

他,自幼對繪畫情有獨鍾,憑著天賦和勤奮,磨礪數十年,反覆實踐,終於找到了“刷帚皴”的技法,一躍成為頗具實力的山水畫家。他,把自己的藝術生命紮根於家鄉的廣袤大地上,作品中凝聚著對家鄉山水的熱愛,讓人在撲朔迷離中尋索到美的享受,撩撥起心中已經疏遠了的鄉情。他,就是泰安籍畫家楊樂友。

雄峙天東 雄峙天東

楊樂友26歲即在泰山遙參亭成功舉辦了個人畫展,然他又未有正規的師承,也不屬科班,靠的是他的天賦和勤奮。正如石濤所說:“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此語用到楊樂友身上是再恰當不過。楊樂友憑著他那“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磨礪幾十年,一躍成為頗具實力的山水畫家,用他自己的話說,便是:“這些年我邊畫邊思考,既在反思傳統,也在反思自己,不僅用手畫,更在用心畫。這山東人為何陽剛正氣,不但豪爽坦誠,而且質樸敦厚?是泰山,是沂山、蒙山支撐他們的筋骨;是汶水、是黃河浸潤他們的肌膚。於是我重新與山對視、與水共語。重新解讀這泰沂山川的山水草木,讀它們的品格、讀它們的魂魄。越讀越感到僅用傳統的技法已不能夠將其蒼莽、樸實、豁達、豪放的品格充分地表現出來。經過數十年的尋尋覓覓、反覆實踐,終於找到了‘刷帚皴’的技法”。

泰山雲氣 泰山雲氣

所謂“刷帚皴”法,即抽象山川岩木肌理之基本,化一筆峰為多筆峰,中峰運筆。這種運筆不是簡單的,而是辯證的,中峰是破峰的中峰,破峰是中峰的破峰,是介於斧披皴和披麻皴之間的一種技法。它激揚頓挫、力透紙背、焦墨寫物、淡墨破痕、錯綜排列、有機組合;它不求哪宗哪派,只索山川之大象,只賦精氣神韻於自然。由此生髮的擬人、擬物化的動感肌理效果,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所表現的物象似山岩、似草木,變化交融蒼潤飽滿,給作品注入了新的語言,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藝術個性,這種具原創性的技法提升了作品的藝術品位,是神遇跡化的張揚。

泰山石河 泰山石河

“刷帚皴”法一經問世,立即受到了美術界的關注,究其原因是這種技法所具有的那種強烈的形式感與運動感。在這種技法的跡化下,山是揮舞的、岩是扭動的、樹是伸展的、草是雀躍的、水是頑皮的。陽剛在朦朧之中、神秘在張力下延伸,由此形成的物象是律動的、崢嶸的、似夢如幻的。通過此技法,楊樂友的畫作不僅表現了泰沂山川的蒼、朴、豁、放,更豐富了中國山水畫技法的表現形式。細細品味,我們可以在陌生中看到熟悉,在撲朔迷離中尋索到美的享受,從而勾起你對兒時情趣的回瞻與追憶,撩撥起心中已經疏遠了的鄉情,讓人意猶未盡,感慨萬千。

如今,楊樂友的作品逐漸受到各界好評,榮譽也紛至沓來。作品入選“2004、2005、2006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第十六屆國際造型藝術大會美術特展;第三屆“萊鄉情”全國百名畫家邀請展優秀獎;“太湖情”全國中國畫提名展;“長江頌”全國中國畫提名展;第三屆“西部大地情”全國中國畫、油畫作品展;中國畫畫中國——走進山西作品展;中國當代實力派國畫家提名展優秀獎;第六屆全國交通美展一等獎;世界和平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大展銀獎;中日韓全國中國畫名家邀請展(國家畫院),中國畫名家邀請展等十數次入展和獲獎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性大展。《美術》、《美術報》、《書與畫》、《中國書畫報》等數十家專業刊物圖文介紹。北京電視台、山東電視台均作專題報導。數十件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會堂、中國美協、中央電視台、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收藏,並著有《楊樂友山水畫集》、《李寶林老師學術思想淺析》等作品。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面對成績,楊樂友並不滿足,仍然憑藉著勤奮在藝海中努力求索。我們堅信他在藝術道路上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