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井鄉

楊柳井鄉

楊柳井鄉座落在美麗的西洋江畔,距廣南縣城39公里,全鄉國土面積458平方公里,廣八油路穿境而過,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主產水稻和玉米,以烤菸為支柱,礦產資源、水資源和冬農開發為輔。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圖)楊柳井鄉楊柳井鄉

楊柳井鄉位於廣南縣東南部,距廣南縣城39公里。東與八寶、板蚌毗鄰,西與蓮城相連,南與南屏、董堡隔河相望,北與廣西西林縣接壤。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低熱河谷山區,最高海拔1741米,最低海拔640米,平均海拔1295.5米,鄉內地勢西高東低。全鄉國土面積458平方公里,轄楊柳井、西洋、普弄、罵然、寶月關、海子、扣萊、石筍、龍哈、阿用10個村民委員會,共有130個自然村、159個村民小組,2007年末,有7502戶,36509人,其中:農業人口35598人,居住著漢、壯、苗、瑤、彝、仡佬等六個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41.5%,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壯族8720人,苗族4154人,彝族619人,瑤族1303人,仡佬族6人。總耕地面積32547畝,其中:田9132畝,地23415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91畝。地方財政收入187萬元,支出1152萬元。農民人均有糧347公斤,人均收入895元。

自然資源

(圖)石筍咔斯特地貌 石筍咔斯特地貌

鄉鏡內最高海拔1741米,最低海拔640米,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其歷史文化悠久,是通往兩廣一帶的交通要道。轄區內有六郎城(北宋楊六郎故居)、阿用清代儂土司遺址、雍正年間司馬盧夫人興建的阿用大橋、中法戰爭期間法國侵略者修建的西洋大橋遺址,具有豐富的文化低蘊和保護價值。

這裡具有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和水力資源,其中木利銻礦儲量位居全國第二,目前已在開採之中,尚有灑拉沖金礦、西洋煤礦及衛灣錳礦尚待開發。境內西洋江和阿用河呈八字型分布,歸於板蚌鄉合流,屬珠江上游。流域內水流量和落差較大,占全縣可開發利用水資源蘊藏量的50%以上。已建好投產的西洋電站、下石龍電站、木利電站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可靠的電力保證。

特色產業

(圖)楊柳井鄉罵然村民委茶園楊柳井鄉罵然村民委茶園

楊柳井盛產首烏、龍膽草等名貴中藥;現有八角、茶葉、油桐、油茶等經濟林木上萬畝,所產茶葉品質上乘,為飲中佳品。境內還有幾萬畝宜林荒山、草地為大規模種、養殖業提供發展之所。旅遊開發的處女地-西洋江亞熱帶河谷風光,山清水秀、薄霧繚繞,景色迷人;北宋楊家將與農智高天子決戰舊址,地勢險要,高達數百米的半岩上有“九困西洋”的楊家洞,有深不可測的天生橋舊址,皆是追溯歷史、尋幽訪勝和探險的好去處。

基礎設施

2008年末,楊柳井鄉所在地到廣南縣城為柏油路,鄉內主幹道均為硬化路面。完成了小河新寨科技示範村及龍哈、扣萊、山腳、院子整村推進建設項目;全鄉通公路自然村 93個,通路率達71.5%;全鄉通電110個自然村,通電率達84.6 %。建有農貿市場1個建成科技活動室6幢。

新農村建設

(圖)扣萊龍哈村村民娛樂場所扣萊龍哈村村民娛樂場所

實施了小河新寨小康示範村,龍哈、扣萊、山腳、院子四個村小組的整村推進建設項目,共新修公路 7 公里,改擴公路 1 公里,新建村內主幹道 6 公里、分支道 9公里,建成科技活動室6幢、沼氣池146口、衛生間146間,改廄 146戶,改灶146 戶。項目村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基層組織

(圖)扣萊黨員管理制度 扣萊黨員管理制度

楊柳井鄉下轄10個村民委員會,130自然村個,村民小組159個。建有黨支部60個(其中:鄉機關黨支部2個,學校總支部 9 個,企、事業支部5個,農村黨支部60個),共有黨員669人,占總人口的 8.8 %,其中:男性黨員 589 人,女性黨員80 人;漢族黨員365人,少數民族黨員304人,各村級總支部均已建成規範化黨員活動室。

建有團支部2個,共有團員369人,其中:男性團員268人,女性團員101人,少數民族團員 256人。

政務公開

(圖)鄉人大主席 鄉人大主席

楊柳井人民政府及所轄的10個村民委均建立了政務公開欄。通過政務公開欄及時公布相關的政務信息、“村兩委”選舉候選人和相關結果;有關農村的重要政策法規、惠農政策;計畫生育政策,包括對育齡夫婦的統計情況,計畫外生育的社會撫養費徵收情況;相關的鄉、村財政收支情況;重大的違紀違法案件的查處;社會保障情況,村民合作醫療;民政部門的農村低保、優撫對象和優撫標準等方面的內容均張榜公布。同時還利用各村廣播站及時將相關的信息告知民眾。

人口衛生

(圖)醫生在給病人看病醫生在給病人看病

全鄉有7520戶,鄉村人口35377人,其中:男性18108,女性17269人;農業人口35377人,勞動力20081人。主要以漢族為主,有壯、苗、瑤、彝等六種少數民族,是少數民族混居地,少數民族人口為14717人,占總人口數的41.6%,其中壯族8709人,苗族4154人,彝族545人,瑤族1303人,仡老族6人。

2008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1495人,參合率 89.03%;享受農村低保908人。醫療主要依靠鄉生院和鄉村衛生所,鄉衛生院建在集鎮上,民眾看病治療非常方便,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狀況得到較好緩解。全鄉共有醫療單位8個,其中鄉級衛生院1個,村級衛生所10個。有主治醫師1人,醫師4人,醫士8人,護士4人,有鄉村醫生30人;8條街道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4個,生活排水溝渠設施齊全暢通,每一條街道均有人負責衛生管理。

文化教育

(圖)楊柳井中學全景 楊柳井中學全景

全鄉域內設有中學1所,完小和中心國小29所,幼稚園1所,小學生就讀於各村委會的國小,中學生就讀於楊柳井中學。目前,全鄉義務教育在校學生 4897人,其中:小學生 3557人,中學生1340人 ;有中學教師79人,國小教師 174人。年內,適齡兒童入學98.97 % 率,小學生輟學 0.54% 率,適齡少年毛入學 96.98% 率,國中輟學2.76% 率,15周歲人口完成 98.19% 率,17周歲人口完成率 83.13% ;現有青壯年總人口20973人,其中青壯年文盲人口63人,文盲率0.3%;全鄉國小、國中校舍建築面積28132平方米,,其中國小17195平方米,生均4.83平方米;國中10937平方米,生均8.16平方米;全鄉國小、國中共有圖書28001冊,其中國小14501冊,生均4.08冊;國中13500冊,生均10.1冊。

建有文化站1個、圖書室1個、村小組活動室6個,業餘文藝隊3個。楊柳井鄉民族文化最具特色的有:壯族手工刺繡、苗族服飾,手絹舞等。鄉黨委、政府非常重視民族文化活動,每年壯族“三月三”和“祭龍”都邀請各界人士參與,相互交流,使民族文化特色得到進一步加強和發展。

發展目標

鄉域經濟保持較快發展速度,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在確保質量和效益提高的前提下,力爭全鄉發展速度、農村經濟總收入處於全縣中上水平,財政收入保持在全縣第4位,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縣計畫指標之內。綜合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支柱產業“雙效”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各項改革穩步推進,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趨完善,對外開放繼續擴大。打工經濟深入開展,民眾收入持續增加,科技教育發展加快,義務得到鞏固,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生態環境進一步好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的進展。
——經濟成長:全鄉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左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4.5%左右,到2010 年,全鄉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6%左右,力爭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8%左右,產品價格與全縣市場同步穩定。
——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實現最佳化布局,到2010 年,傳統優勢產業競爭力增強,質量明顯上升,群體支柱產業初具雛形,以烤菸、畜牧、林業、茶葉為主的支柱產業在全鄉總收入中的比重明顯提升,占到全鄉經濟總收入的36%以上;全鄉8個集市的市場貿易條件明顯改善,秩序良好,民眾納稅意識顯著增強,積極主動。
——社會發展:全面鞏固六年義務教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2010年,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輟學率控制為%,文盲率控制在%以內,適齡少年毛入學率達%,輟學率為%,15周歲人口完學率達%,17周歲人口完學率%;青壯年文盲率降到%。通電率達100%,廣播、電視覆蓋到所有的行政村。各族人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法制觀念不斷增強,社會風氣和社會秩序明顯好轉。
——可持續發展戰略: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5‰以下,到2010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0%,西洋江、阿用河流域生態環境得到較大改善,水土流失現象逐步緩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人民生活:農村民眾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3.7%,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3%;到2010年達到1000元。民眾生活質量有較大提高,全鄉電話普及率遍及全鄉50%的行政村,圍繞“獎、優、免、補”政策,逐步建立並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機制健全,參合率達95%以上,合作醫療網點遍及全鄉10個村民委員會,農民“看病難”問題得到明顯改善,人均壽命提升2-3歲。
——扶貧攻堅:不斷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圍繞整村推進戰略的實施。通過五年的努力,使扣萊、石筍、海子、龍哈、罵然、阿用六個重點扶持村民委員會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農村精神文明陣地得到加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