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巧芳

楊巧芳

楊巧芳,女,漢族,中共黨員,1978年12月生,湖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分團委書記,2002年7月起從事輔導員工作。楊巧芳是該校管理學院分團委書記、輔導員。2002年7月畢業從事輔導員工作,2002年7月從事輔導員工作,12年的時間她送走了76個畢業班,與她接觸過的學生多達15000餘人。

基本信息

無私奉獻

楊巧芳 楊巧芳

對學生工作深深的眷戀,即便是結婚、懷孕、生子等特殊情況她幾乎都沒有請過假。2006年,2002級共有892人畢業,她腆著肚子忙得團團轉。領導建議其休息,並安排好其他老師接替她的工作,但本著對帶了四年學生的關心和依戀,她堅持要把學生送畢業。戲劇的是,孩子也十分配合她,本來預產期在六月初卻拖到將近放假才誕生。同年,學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事情特別多,人手不夠,她毅然將僅僅2個月的小傢伙放在一邊,提前出現在工作崗位上。

作為一名學生工作者,經常要應對突發事件,雖是一名女同志,但她從來沒有退縮。2003年非典,一學生突發生病,一直昏迷不醒,大小便失禁,冒著被傳染的高風險,她拒絕了其他老師和學生的陪同,一個人在陸軍總醫院堅守了兩天一夜。至今,她走到那醫院都條件反射的嘔吐。在懷孕期間,年級的一名同學鼻竇腫瘤,為鼓勵學生與病魔作鬥爭,她幾次和領導一起到醫院探望,家長十分感激……

2009年6月,一名同學因感情原因,離校出走,並在凌晨給家裡人發絕望的簡訊,其母親立即轉發給楊老師,並希望楊老師到火車站去找學生。深夜一點多,愛人擔心她的安危,小區裡的人都不熟悉,糊塗的兩人把剛剛過完三歲生日兒子一個人丟在家裡,快速打車到火車站,把武昌火車站10個候車廳的每一排座位和麥當勞等快餐店搜了個遍,沒有結果後又打車到長江大橋……回到家,已近凌晨五點,看著熟睡中的兒子,她淚流滿面。每每提及這件事,她總是心有餘悸,要是小孩半夜醒來發現爸媽均不在身邊,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她很後悔自己沒把孩子一起帶著。幸運的是:通過學校的努力,離校的學生在三天后順利歸校。

開拓創新

她是精彩劇場的總導演,她默默的為同學們搭建著自我展示和鍛鍊的舞台,為了提升同學們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她積極開展各種比賽、舉辦各種講座,校內外,企事業單位的各類專家打開了同學們的視野。她不顧各種艱辛,克服種種困難,動員指導帶領同學們下鄉體驗實踐。在她導演的劇目里,完美的情節演繹的是一個個優秀的時代青年。

為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她組織學生成立黨章學習小組開展黨章和科學發展觀等知識的學習,指導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會在學院開展針對性的學習活動;每年的兩會,她都會組織學生集體觀看。她不僅親自過問全年的團組織生活會主題的制定,並經常參與很多團支部的組織生活會……

為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她在學院率先成立蕭棟棟青年志願者流動分隊,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流動服務,並制定學院的青年志願者服務機制;開闢"青春新航線",從關注低碳經濟,建設兩型社會出發,引導大學生明確自己應肩負的社會責任,從節約用電,晚上熄燈等小事做起,倡導學生注意環保,關注身體健康。

為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她積極思考,結合專業,開展各類競賽活動,如歷時三屆的行銷實踐大賽、電子商務大賽、公務員行政測試能力大賽、會計知識大賽、商務談判大賽等,親自聯繫聯想集團,中商平價等企業給大賽予以贊助。許多賽事已經成為輻射到全校的品牌活動。她重視學生的暑期實踐活動,多次不顧幼子的牽掛,親自帶領學生赴基層參與"三下鄉"暑期實踐,學院連續幾年的實踐活動均受到全校師生好評。目前,管理學院的暑期實踐,已經形成"大一服務社會,大二結合專業,大三結合就業"的良性循環。

為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她組織學生開展讀書評書活動、徵文活動、"崢嶸杯"辯論賽(歷時三屆),巧妙利用工商論壇、《工商青年》等載體,傳播人文精神,並在校園開闢"文明禮儀伴我行"活動,配合院黨委開展感恩文化節活動,承辦湖工大"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詩歌朗誦比賽等。

為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她和同事一起,積極完善三級心理預警機制,連續三年舉辦"和諧心靈"情景劇比賽,開展心理普查、心理知識講座、團體輔導、心理電影觀摩、心裡圖書宿舍傳、"5.25心裡健康周"等活動,普及基本心理常識,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心態,提高學生的自我調適能力。

用愛感恩

據了解,高中階段,她曾接受過同齡人的捐助,她說:"我深知那雪中送炭的溫暖。"參加工作後,她就堅持和兩名特困的學生進行結對資助,同時給所有的貧困生建立詳細的貧困檔案,給他們爭取助學金和勤工助學崗位,並用自身的成長歷史為貧困學生作報告,鼓勵他們自立自強。

她對學生的關懷無微不至,在得知04級的幾個貧困生獻血後,把熬好的桂圓銀耳湯送到學生寢室後,同學們都感動地哭了。她經常把那些特困生帶回寢室改善一伙食。她是一個知心大姐,任何困難到她那裡化整為零,有一位李同學,曾經因家庭貧困和對本專業不感興趣,有退學的打算,楊巧芳老師腆著大肚子,帶幾個同學從火車站將其攔回,悉心的安排學生給其輔導功課,執著的將他帶回大學的正常軌道。

她經常說:"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要什麼比直接給予什麼更重要"並將很多精力放在指導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上。2008年考上清華大學的趙同學來自山區貧困家庭,比較自卑。楊巧芳老師經常和他談心,鼓勵他參加班幹部競選。得知他想考研但猶豫不決時,將買好的複習資料送給他,根據他個人興趣和能力選報學校。沒有了後顧之憂,他發揮地很好,進入著名學府清華園學習。

不僅僅對校內的學生,對其他地方的貧困孩子她也有一種本能的關愛。2007年,組織學生開展"薪火相傳,愛心永駐"活動,為貴州甲擺鎮漂里村村民募集了2箱衣物,暑期她組織一支暑期實踐隊伍,奔赴貴州獨山縣漂里國小,開展了多天的支教,受到當地的領導和媒體的廣泛歡迎。08年春節,學院組織各團支部開展"一元工程",共募集2500餘元,她個人也從不多的工資中拿出2000元,為漂里國小購制一副籃球架。08年的5.12大地震,也捐出2000餘元。

對於就業困難的學生,她充分發揮在學院時間長的特點,並發揮親戚和校友的能量,積極聯繫就業單位,教給學生分析自己、修改簡歷、面試技巧方面的知識,為學生尋找就業的機會。不僅如此,在09級新生中,她還開展貧困生職業價值觀與能力的調查,專門針對貧困生開展職業規劃課堂。她說,助人自助,贏在起點或許是最好的幫助貧困生的方式。

身先垂範

為了強化學生的體格,減少學生對網路的迷戀,她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類體育活動。她愛好廣泛,擅長跑步、羽毛球、排球等,每天清晨6:00多,和學生一起鍛鍊,毽球、排球、籃球、足球、跑步等體育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學校的各種文體比賽,學院總能名列前茅。她曾在校級羽毛球賽中獲得一次冠軍、一次亞軍,現在很多學生以打敗楊老師為榮。

對於科研創新,文科類的學生不太擅長,學院老師的課題也不多。她利用自己的研究生課題為例,指導學生申報選報課題參加"挑戰杯"等科研活動,並邀請校內外的專家進行指導。2006年,協助院領導組織了震驚全國的"潲水油"調查,引起各大媒體和衛生部門的關注,所做的調查報告獲得湖北省第五屆"挑戰杯"二等獎;2007年,在學院支持下她把視角轉到武漢市江河湖泊污染路線圖調查。2008和2009年,她在學院的開辦科研和實踐選題研討會,引導學生積極開拓視野。親自帶領學生冒著酷暑和狂風暴雨參與國有農場的經營現狀改革發展狀況調查,得到湖北省農業廳專家的好評;2009年,她積極引導學生上報了68個科研項目,結合實踐的科研立項有75項之多,關注和諧社會下的農村治安、農產品的行銷渠道建設等問題。為促進工作持續進行,她積極思考,出台了《湖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獎勵辦法》,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科研中來。

學校肯定

3月24日,校黨委書記周應佳在看到《湖北日報》24日二版頭條對該校輔導員楊巧芳同志的報導後,親筆寫下了“我們需要這樣的好教師”的批示,號召全校幹部和老師學習“楊媽”精神。批示全文如下:

看了3月24日湖北日報關於該校輔導員楊巧芳的事跡報導,很受感動。她是輔導員的榜樣,是教師的榜樣。同學們稱她為“楊媽”,是對她的高度讚譽和深深的敬意、依戀。“楊媽”的精神實質,是愛崗敬業,是對學生的無限關愛,是對教育事業的忠誠。我們需要一大批這樣的“楊媽”。

今年是湖工大師德師風建設年,請有關校領導、部門認真研究,如何學習楊巧芳老師,如何弘揚“楊媽”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