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仲(1899~1969)

楊小仲(1899~1969)

正文

楊小仲(1899~1969)中國電影導演。原名楊保泰,江蘇常州人。1920年為中國影戲研究社改編新劇劇本《閻瑞生》(1921年由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代攝),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部長故事片。他從此參加電影工作,並改名楊小仲,為商務編寫劇本。1925年,獨立編導影片《醉鄉遺恨》,選用一些教員和學生擔任演員,擺脫了商務活動影戲部對文明戲的依賴。同時,利用模型代替實景,利用大自然景色襯托人物的思想感情,這在中國電影萌芽階段具有一定革新意義,影片上映後頗受觀眾好評。1926年商務印書館將影片部改組為國光影片公司,他任劇務主任,主持編導工作,拍攝了3部影片。1927年後,先後在五、六家影片公司任編導,拍攝30餘部影片,其中如控訴封建禮教罪惡的《良宵》(1934)、暴露黑暗社會的《蛇蠍美人》(1935)和《四姊妹》(1935),以及讚揚農民反抗鬥爭的《紅羊豪俠傳》(1935),都是他這時期的較好作品,在當時的社會影響也比較大。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楊小仲曾去綏遠抗日前線,拍攝傅作義部隊抗擊日本侵略的紀錄片。1937年11月到1949年,他受電影商人僱傭,拍攝了四五十部影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小仲繼續從事導演工作,由於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熟練地掌握電影藝術的表現技巧,在拍攝兒童片和戲曲片方面作出了貢獻。20多年間,他導演的兒童片有《蘭蘭和冬冬》(1958)、《好孩子》(1959)、《寶葫蘆的秘密》(1963),戲曲片有《庵堂認母》(1956)、《陳三五娘》(1957)、《周信芳的舞台藝術》(1961合導)等。1961年,同俞仲英合作導演的戲曲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充分發揮電影藝術的特殊手段,運用鏡頭轉換和場景剪接,塑造了一個頭腦清醒、善辨真偽、機智勇敢、頑強樂觀的神話英雄形像孫悟空,寓深邃的思想哲理於奇麗的電影畫面中。影片上映後受到觀眾熱烈的歡迎;1963年獲第 2屆電影百花獎的最佳戲曲片獎。楊小仲是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理事,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