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斯凡克梅耶

楊·斯凡克梅耶

楊·斯凡克梅耶(Jan Svankmajer 又譯:楊·史雲梅耶),1934年9月4日出生於布拉格,職業是一名導演,編劇。他學生時代鍾情超現實主義藝術,學習歐洲傳統木偶戲,並涉獵舞台、詩歌創作、電影等藝術範疇。史雲梅耶在1964年製作了他的首部動畫短片《最後伎倆》,並於1970年加入捷克超現實主義藝術團體。其作品不限形式和材料:麵包、木頭、陶器甚至演員也可被用作動畫的材料與元素。共製作了30多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是動畫短片;劇情長片也是結合真人和動畫完成。

基本信息

簡介

楊·斯凡克梅耶(Jan Svankmajer),1934年9月4日出生於布拉格,學生時代鍾情超現實主義藝術,學習歐洲傳統木偶戲,並涉獵舞台、詩歌創作、電影等藝術範疇。史雲梅耶在1964年製作了他的首部動畫短片《最後伎倆》,並於1970年加入捷克超現實主義藝術團體。其作品不限形式和材料:麵包、木頭、陶器甚至演員也可被用作動畫的材料與元素···

迄今為止,捷克導演揚·斯凡克梅耶共製作了30多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是動畫短片;劇情長片也是結合真人和動畫完成,一共有五部:分別是1987年的《愛麗絲》(Alice)、1994年的《浮士德》(Faust)、1996年的《極樂同盟》(Conspirators of Pleasure)、2001年的《樹嬰》(Little Otik)以及2005年的《瘋狂療養院》(Lunacy)。外界給予斯凡克梅耶諸多美譽,諸如動畫界的鍊金師、“布努艾爾和迪斯尼的結合體”(Disney plus Bunuel)[1]等等,他的超現實主義動畫手法對其他導演形成了巨大的影響。

黑色風格

斯凡克梅耶的電影雖不屬於黑色電影,可是在表現的內容和形式上與之具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因此可以說具有一種黑色風格。暴力、壓抑與欲望是斯凡克梅耶經常探討的主題;他的大多數電影色調陰暗單調或完全是黑白片,道具與場景殘舊破敗,人物表情陰鬱而迷失;通過超現實主義手法表現荒誕、不受理性控制的情節,運用動畫再現詭異的物件與場景,使作品呈現出夢魘般狂亂的色彩,在我看來非常"爽".

木偶是斯凡克梅耶鍾情於使用的電影道具,甚至可以說是“演員”。木偶在捷克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從16世紀開始,木偶秀就是當地相當受歡迎的娛樂活動,在17世紀和18世紀時達到高峰,而且從那時開始,木偶秀還成為了民間反抗統治階級所用的一種手段。目前捷克的木偶秀在全球排名第一,布拉格和皮耳森都有專門的劇場演出。(不由得聯想到MONSTER里弗蘭茈波拿巴達的兒子就是做木偶的.

斯凡克梅耶的第一部短片《最後的把戲》就是將劇場表演和木偶表演合而為一,兩個木偶站在舞台上,面對著鏡頭表演各種魔術,每回表演完就對著觀眾席的方向鞠躬。在《棺材屋》、《唐璜》、《愛麗絲》和《浮士德》等片中也都不同程度地運用到了木偶劇的表演手法。

提到斯凡克梅耶就不能不提《愛麗絲》這部電影,導演選取了原著幾個段落:分別是“掉進兔子洞”、“眼淚池”、“兔子派來了小比爾”、“毛毛蟲的忠告”、“瘋茶會”、“王后的槌球場”和“誰偷了果醬餡餅”。故事情節與原著大致相同,但不同於書中歡樂的童話世界,影片的色調偏暗,布景與道具陳舊,令人感覺壓抑。與原著大相逕庭的部分主要是表現在環境設定和角色造型上。可以說,電影版的《愛麗絲》不僅僅是一部成人童話,更是一個政治寓言。這與《愛麗絲夢遊奇境》所具有的社會批判性是共通的。表面上看來,卡洛爾所創作的童話《愛麗絲夢遊奇境》講述的是兒童的想像世界,充滿了歡樂。實際上,其中也隱含著荒誕與諷喻的色彩。書中出現的各個角色暗指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社會中的特權階級,抨擊了這些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作風,嘲笑當時那種拘泥於禮儀的、死守教條的、循規蹈矩的生活。作者借用奇異的動物角色和荒誕的情節,用幽默的對白表現出他對當局的不屑。而《愛麗絲》則是影射了電影拍攝當時捷克所處的社會與文化環境,愛麗絲就是導演斯凡克梅耶本人在電影中的化身。

而在影片影片《浮士德》中,斯凡克梅耶將木偶劇、黏土動畫、古諾歌劇、布拉格街景等元素共冶一爐,這些原本互不相關的材料經過導演的組合後達到一種“大雜燴”式的和諧,類似於一幅立體的拚貼畫。斯凡克梅耶把傳統浮士德故事文本中充滿自主性、具有“超人” 形象的浮士德改造成一個被動、壓抑的反英雄角色;拚貼畫式的結構營造出夢魘般的效果;本片引入木偶劇元素,木偶與操縱木偶的手象徵了浮無所適從的壓抑狀態。

據網上資料來看,從第一部影片《最後的把戲》開始,斯凡克梅耶就將木偶表演與劇場表演結合在一起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到了2005年的新作《瘋狂療養院》,電影中的木偶劇與黏土動畫等元素仍然是影片中的亮點。電影中的動畫成為斯凡克梅耶作品的獨特標誌。但是,相較他早期創作的以物為主的動畫作品,動畫元素在斯凡克梅耶電影中所占的份量已經在逐漸減少,他的作品越來越關注真實的人。

不管運用的手法改變了多少,黑色的歌特風始終暗含在斯凡克梅耶的電影裡,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說起來歐洲的確是一個文化底蘊非常濃郁而又絲毫不帶有污穢色彩的大陸,北歐的維京文化、西歐南歐的巴洛克洛可可風情、東歐的歌特和古典主義都充滿了神秘又高貴的氣息, 有時候不得不感嘆,東方文化即使再深厚再豐富,也永遠無法跟“聖潔、浪漫”這些辭彙聯繫在一起。

作品介紹

Otesánek (2000)貪吃樹/吃人滴滴仔

... aka Greedy Guts (2000)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 aka Little Otik (2001) (USA: festival title)

一對不孕的夫婦,渴望著生育小孩。一開始,丈夫為了撫慰妻子傷痛的心,挖出稍具人形的樹根,權充妻子的娃兒。故事像所有美好的童話,彷佛幻想也有成真的時候,然而當假戲真作時,充滿血腥情節的黑色童話才正式開演------奧圖山尼克樹精寶寶真的活起來了!嗷嗷待哺的樹精寶寶有著驚人的胃口,讓初次為人父母的夫妻,沒有擁有多久喜獲麟兒的喜悅,取而代之的只是驚懼與惶恐,因為公寓裡的訪客與鄰居一天一天的失蹤了!故事的結局或許跟著童話走,但是人性中的執著與陰暗面,卻被赤裸裸的刻畫在影片中。這是被歐美影評界喻為動畫界的練金師--揚.斯凡克梅耶的2000年動畫新作。

Spiklenci slasti (1996) 極樂同盟

... aka Conspirators of Pleasure (1997) (USA)

關於情慾與戀物,也關於佛洛依德與薩德,一部黑色性愛喜劇。男女鄰居互相傾慕,卻製造對方假人發泄性慾。警長沉溺自製性虐小玩意,高興起來時寬衣解帶滿身到處放。報販暗戀新聞報導員,發明自慰機在收看新聞時自得其樂。郵差小姐愛把麵包搓成小團,以滿足自己的七孔六欲。幾個布拉格人對物件用情比對真人還要深。動畫讓他們的愛物活了過來,上演一幕幕性虐遊戲。極樂同盟除卻種種愛物,肯定亦有動畫的份兒,背後社會與政治玄機更呼之欲出。多重閱讀令畫面里里外外都趣味盎然。

Faust (1994) 浮士德

... aka Lekce Faust (1994) (Czech Republic)

... aka Lesson Faust (1994)

史雲梅耶結合動畫與真人第二部長片。故事主人翁只是街上路人,被誘到劇場後台,一步步扮演了浮士德,和魔鬼達成一宗命定的交易:以靈魂換取智慧與法力。脫掉外衣,故事就完全不忠於原著。場景穿越現實與劇場,更遍走五湖四海。木偶、紙偶與粘土同化作史雲梅耶的幫凶:魔鬼有著浮士德的面容,過場小丑也文也武可亦受命運播弄,最妙上帝只是不堪一擊的紙片。性與食物交到史雲梅耶手上,都變作不堪入目更不可餐。看著滿布人性七情六慾的浮士德一步一沉淪,那黑色幽默直教人哭笑不得。

Jídlo (1992) 食物

... aka Food (1992)

Death of Stalinism in Bohemia, The (1990) 波西米亞斯大林主義之死

Animated Self-Portraits (1989) 生動的自畫像

Flora (1989) 花神

Meat Love (1989)肉之戀

Tma/Svetlo/Tma (1989) 暗/光/暗

... aka Darkness/Light/Darkness (1989)

Another Kind of Love (1988) 另一種愛

Muzné hry (1988) 男性遊戲

... aka Male Game, The (1988)

... aka Virile Games (1988)

Neco z Alenky (1988) 愛麗絲

... aka Alice (1988)

驟眼看來,不過又一個《愛麗絲夢遊仙境》動畫版本。不是么,兔子又來作引路人,愛麗絲遇見青蛙僕人、紅心皇后,亦例牌遲到,也一樣捲入瘋狂茶會與斬頭的糟糕事。但不不不,怎么角色都走了樣?兔子總拿著剪刀趕去剪頭,他怎會是劊子手?愛麗絲有殺手秋對付眼前威脅,她竟不再弱小?至於襪子毛毛蟲,竟有不相稱的假牙與公仔眼,睡覺時還用針線縫合眼睛。形像與物料先行,夢境呈現毀滅性殘酷世界。沒有為小孩或大人開脫,但精神更近原著。影片逐格拍成,耐力驚人。當年鐵幕管不住的創意,教人看得心花怒放。

Do pivnice (1983) 地下室的怪物

... aka Down to the Cellar (1983)

Kyvadlo, jáma a nadeje (1983) 死亡的邀約/深坑、鐘擺和希望

... aka Pit, the Pendulum and Hope, The (1983)

Moznosti dialogu (1982) 對話的可能性

... aka Dimensions of Dialogue (1982)

Zánik domu Usheru (1981) 頹敗之屋

... aka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The (1981)

Otrantsky zámek (1977)奧特蘭多城堡

... aka Castle of Otranto (1977)

Leonarduv denik (1972) 李奧納多日記

... aka Leonardo's Diary (1972)

Zvahlav aneb Saticky Slameného Huberta (1971)荒唐童話

... akaJABBERWOCKY(1971)

DonSanche(1970) 唐璜

... aka Don Juan (1970)

Kostnice (1970)納骨堂

... aka Ossuary, The (1970)

Tichy tyden v dome (1969) 屋裡平靜的一周

... aka Quiet Week in the House, A (1969)

Byt (1968) 部屋

... aka Flat, The (1968)

Picknick mit Weissmann (1968) 午後的午餐

... aka Picnic with Weissmann (1968)

Zahrada (1968) 庭園

... aka Garden, The (1968)

Historia Naturae, Suita (1967) 自然史

Et Cetera (1966) 其他

Rakvickarna (1966) 棺材屋

... aka Coffin House, The (1966)

... aka Punch and Judy (1966)

Hra s kameny (1965) 與石嬉戲

... aka Game with Stones, A (1965)

... aka Spiel mit Steinen (1965) (Austria)

JohannSebastian Bach: Fantasia G-moll(1965)巴哈狂想曲

Poslední trik pana Schwarcewalldea a pana Edgara (1964) 最後伎倆

... aka Last Trick, The (1964)

由第一部作品《最後伎倆》開始,史雲梅耶動畫的複雜性和單純性猶如他的左右手那樣運用自如,《最後伎倆》將劇場表演和木偶表演合而為一,挪用了黑光劇場的特殊技巧,利用黑色背景和燈光營造出出人意料的奇幻視覺情境還是那么的純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