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廬史地論稿

椿廬史地論稿

本書是作者以往學術論文的精粹,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作者治學的方向和水平。因為由天津古籍出版,恐不易為學界所知,而至少就歷史地理學界而言,又相當重要,特帖告於此。作者鄒逸麟教授,1935年8月31日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1956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歷史系。同年秋分配至中國科學歷史研究所任實習研究員。1957年初,隨譚其驤教授來上海參加《中國歷史地圖集》編纂工作。1962年轉入復旦大學歷史系任助教,1978任講師。1980年晉升為副教授。1982年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長。1984年國家教委特批為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1996年辭去研究所所長職務,同年被復旦大學聘為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站長,首席教授。1998年繼聘為首席教授。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椿廬史地論稿椿廬史地論稿椿廬史地論稿

本書是作者以往學術論文的精粹,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作者治學的方向和水平。因為由天津古籍出版,恐不易為學界所知,而至少就歷史地理學界而言,又相當重要,特帖告於此。作者鄒逸麟教授,1935年8月31日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1956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歷史系。同年秋分配至中國科學歷史研究所任實習研究員。1957年初,隨譚其驤教授來上海參加《中國歷史地圖集》編纂工作。1962年轉入復旦大學歷史系任助教,1978任講師。1980年晉升為副教授。1982年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長。1984年國家教委特批為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1996年辭去研究所所長職務,同年被復旦大學聘為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站長,首席教授。1998年繼聘為首席教授。

編輯推薦

學術大廈本來是一代人一代人累積起來的。我們這代人研究的內容、水平和一些觀點、想法,不論其價值如何,客觀上反映了這一時代的學術背景。因而留給後人作為學術史來讀還是有一定意義的。

目錄

自序

黃河下遊河道變遷及其影響概述

金明昌五年河決算不上一次大改道

北宋黃河下游橫隴北流諸道考

東漢以後黃河下游出現長期安流局面問題的再認識

元代河患與賈魯治河

從唐代水利建設看與社會經濟有關的兩個問題

隋唐汴河考

唐宋汴河淤塞的原因及其過程

從含嘉倉的發掘談隋唐時期的漕運與糧倉

試論定陶的興衰與古代水運交通的變遷 

宋代惠民河考

山東運河歷史地理問題初探

淮河下游南北運口的變遷和城鎮興衰

江南運河鎮江、常州段歷史地理問題之研究

從地理環境考察我國運河的歷史作用

歷史時期華北大平原湖沼變遷述略

“災害與社會”研究芻議 ——以中國為例

歷史時期黃河流域水稻生產的地域分布與環境制約

明清時期北部農牧過渡帶的推移和氣候寒暖變化

我國古代的環境意識和環境行為——以先秦兩漢時期為例

關於加強人地關係歷史研究的思考

我國環境變化的歷史過程及其特點初探

論長江三角洲地區人地關係的歷史過程及今後發展

江淮平原與人生

試論鄴都興起的歷史地理背景及其在古都史上的地位

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的歷史背景和地域特徵

從我國歷史上地方行政區劃制度的演變看地方和中央權力的轉化

先秦兩漢時期黃淮海平原的農業開發與地域特徵

有關我國歷史上蠶桑業的幾個歷史地理問題

我國古代經濟區的劃分原則及其意義

我國早期經濟區的形成——春秋戰國至漢武帝時期

淞浦二江變遷與上海港的發展

從中國歷史上經濟發展軌跡看21世紀的中國經濟

《輿地紀勝》的流傳及其價值

萬恭和《治水荃蹄

胡渭和他的《禹貢錐指》

追念恩師譚季龍教授

我與中國歷史地理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