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群

植物群

植物群,(拉丁文Flora,源自羅馬神話里的花之女神),又譯植物相或植物區系,指某一地區某一時段的特定植物種群。Flora另一個意思是植物志,是對一個植物區系的紀錄和描述。

如何形成的

石炭紀的中、晚期起,地球上由於氣候和其他自然因素的影響,逐漸形成了4個不同的植物群:分布在歐洲、北美洲

植物群植物群
大部地區的稱為歐美植物群;發育在亞洲東部的就稱為華夏植物群;分布在亞洲北部的安加拉植物群和分布於南半球各大洲和北半球南亞地區的岡瓦納植物群。華夏植物群生長於氣候濕熱的條件,植被與今日的雨林、季雨林相似。代表植物是大羽羊齒,同時繁盛的還有同類植物華夏羊齒、織羊齒、瓣輪葉等。大羽羊齒為真蕨類植物,葉片較大,呈倒卵形、歪心形、紡錘形或長橢圓形,葉脈四級,葉脈中的細脈結成小網眼,套疊呈重網狀。

分布

植物群植物群出現於南半球岡瓦納古陸。北半球的勞亞古陸的植物群逐漸分化,到晚二疊世形成安加拉區、歐美區(大西洋區)、西北美區(北美區)和華夏區4個不同的植物區。包括澳大利亞南極洲、南美洲南部、非洲南部、南亞次大陸和中國西藏雅魯藏布江以南地區。以具特有的舌羊齒(Glossopteris)、恆河羊齒(Gong-amopteris)、盤葉(Raniganjia)、對囊蕨(Dizeugotheca)、叉脈蕨(Dichotomopteris)、Gondwanidium、匙葉(Noegge-rathiopsis)、Walkomiella為特徵。裂鞘葉(Schizoneura)亦為重要分子。缺乏北半球此時最繁盛的鱗木類、蘆木類和許多蕨型葉如美羊齒(Callipteris)等。一般認為本區季節分明,氣溫較低,木材具有年輪。

晚石炭世植物群

植物群晚石炭世植物群分為兩區:①歐美植物區,從北美加拿大美國東部,經歐洲,而達阿特拉斯山脈、哈薩克斯坦、中國、印尼。以具有鱗木、鱗皮木(Lepidophloios)、封印木(Sigillaria)、窩木、楔葉、蘆木(Calamites)、輪葉(Annularia)和蕨型葉座延羊齒(Alethopteris)、脈羊齒(Ne-uropteris)、畸羊齒(Mariopteris)、櫛羊齒(Pecopteris)和裸子植物科達(Cordaites)為特徵。很多相同的屬種分布在西歐、北非、南達阿特拉斯山脈,經西班牙、法國、德國和中歐到巴爾幹半島、土耳其北部到頓涅茨盆地。在美國分布在堪薩斯、德克薩斯、阿拉巴馬,北至密西根,東至賓夕法尼亞和馬里蘭一帶。在中國,晚石炭世以具有脈羊齒、網羊齒、楔葉、鱗木和科達為特徵,大多數的種與歐美相同,但出現少數特有屬種如齒葉(Tingia)、貝葉(Conchophy-llum)等,開始形成華夏植物區。②安加拉植物區,在庫茲涅茨克盆地和西伯利亞一帶,以具有安加拉木(Angaro-dendron)、副蘆木(Par acalamites)、Angaridium、Paragondwanidium、安加拉羊齒(Angaropteridium)、Rufordia、櫛羊齒、脈羊齒和科達等為特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