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頭蟲動物門

棘頭蟲動物門

棘頭動物門(Acanthocephala),是動物界的一個門。是一類身體前端有吻,吻上有鉤刺的假體腔動物。棘頭動物屬於寄生動物,吻上的鉤刺用來抓住它的寄主的腸壁。它們具有複雜的生命周期,涉及到若干寄主,包括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鳥類和哺乳類。大約只有700種。

棘頭動物門是動物界的一個門。是一類身體前端有吻,吻上有鉤刺的假體腔動物。大約只有500種。
棘頭動物門分為3個目:
原棘頭蟲目(Archiacanthocephala):例如巨吻棘頭蟲、念珠棘頭蟲(Moniliformis)等。
古棘頭蟲目(Palaeacanthocephala):例如魚棘頭蟲(Echinorhynchus)、鱗棘頭蟲(Leptorhynchus)等。
始棘頭蟲目(Eocanthocephala):如新棘頭蟲(Neoechinorhynchus)。
棘頭蟲病
acanthocephaliasis
由棘頭蟲動物門原棘頭蟲綱的寄生蟲所引起的一類蠕蟲病。分布廣泛,為害嚴重,往往呈地方性流行。中國家畜棘頭蟲病的病原主要有:蛭形巨吻棘頭蟲(Macra-canthorhynchus hirudinaceus),寄生於的小腸, 以成年豬多見,有時也見於、和人;大多形棘頭蟲(Po-lymorphus manus)和小多形棘頭蟲(P.minutus),主要寄生於,也寄生於和多種野生水禽的小腸。
蛭形巨吻棘頭蟲雄蟲長7~15厘米,逗點狀。雌蟲大,有30~63厘米長,與豬蛔蟲相似,蛭形巨吻棘頭蟲(雌大雄小)。蟲體前端稍粗,後端較窄,為長圓柱狀,淡紅色或灰白色,表皮較厚,有明顯的環狀橫紋。頭端有一可伸縮的吻突,上有6列向後彎曲的鉤。體腔內有排泄系統,由一對胚腎組成;有神經系統,而無消化系統,靠體表吸收營養物質。蟲卵橢圓形,內含成形的棘頭蚴。中間宿主為各種甲蟲和金龜子。蟲卵被中間宿主吞食後,在後者的腸管內化。棘頭蚴穿過腸壁進入體腔發育,在甲蟲和金龜子的蛹期、幼蟲期或成蟲期一直保持生活能力和感染性。幼蟲在中間宿主體內的發育期限因外界溫度而異,可存活2~3年之久。豬吞食含有棘頭體的中間宿主而遭感染。放牧豬的感染率高於舍飼豬。在豬體內的寄生時間為10~23個月。雌蟲每日可產卵26萬個。蟲卵對外界的寒冷和乾燥有較強的抵抗力,在土壤表面或深層可存活9個月之久。
大多形棘頭蟲雌蟲和雄蟲體形相似,呈紡錘形。吻突上具有不同大小和形狀的鉤,排成16~18縱列,每列8枚。蟲卵長紡錘形,內含棘頭蚴。小多形棘頭蟲蟲體較小,吻突卵圓形,上有16縱列的鉤,每列7~10枚。中間宿主為鉤蝦。含棘頭蚴的蟲卵在其體內發育成棘頭體,吞食這種中間宿主而遭感染,在小腸內發育為成蟲。
棘頭蟲以其吻突上的鉤固著於腸黏膜深部,可造成機械性損傷;有的造成腸穿孔,使動物死於腹膜炎。嚴重感染的動物食慾減退、下痢、便血、發育受阻、消瘦、肌肉戰、腹部肌肉搐搦。屍體剖檢可見黏膜蒼白、在蟲體寄生處的小腸黏膜上有許多灰黃色或暗紅色豌豆大的結節,周圍有紅色充血帶。根據症狀和流行病學特點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須在糞便中找到蟲卵或在剖檢體內發現蟲體。對豬可用四咪唑和四氯化碳驅蟲;對鴨可試服四氯化碳。消滅中間宿主,舍飼、輪牧、糞便發酵處理等是預防本病的主要措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