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朱雀

棕朱雀

棕朱雀(學名:Carpodacus edwardsii):小型鳥類,體長14-17cm。雄鳥額和眉紋淡玫瑰紅色,貫眼紋紅褐色。頭頂、後頸和上體紅褐或棕褐色、具黑褐色縱紋。尾黑褐色,外翈羽緣紅褐色。兩翅亦為黑褐色,中覆羽、大覆羽和三級飛羽羽端為淡玫瑰色或灰白色。頰、頦、喉和上胸淡玫瑰紅色,其餘下體紅褐色。 罕見或僅為地區性常見,于海拔3000-4250米的較高林層及高山灌叢。棲息於高山灌叢、草地、裸岩和山上部針葉林、竹叢和杜鵑灌叢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也結成小群,尤其是秋冬季節喜集群。主要在地上活動和覓食,休息時多站在樹上或灌木上。主要以草子和植物種子為食,也吃果實和少量昆蟲。 分布於中國、尼泊爾、印度的錫金和阿薩姆等地。,是生物學動物系統分類中鳥綱下一個的物種名稱。

基本信息

地理分布

棕朱雀棕朱雀
分布狀況:罕見或僅為地區性常見,于海拔3000~4250米的較高林層及高山灌叢。亞種rubicunda見於喜馬拉雅山脈。指名亞種見於甘肅南部及四川西部山區。

國內分布: 國內分布於四川中部峨眉山、寶興、天全、南部峨邊、美姑、甘洛、西部康定、二郎山、北部平武,甘肅南部舟曲,雲南西北部麗江、怒江與瀾滄江山脈、西部瀘水、盈江、碧江、騰衝和西藏南部亞東、嘎宗、察隅、桑曲、久東、排龍和東部昌都地區南部等地。

國外分布: 國外分布於從尼泊爾往東到錫金印度阿薩姆等地。

棲息環境

 棕朱雀 棕朱雀

棲息於高山灌叢、草地、裸岩和山上部針葉林、竹叢和杜鵑灌叢中。海拔高度在西藏和雲南西北部較高,夏季在海拔3000m以上,最高有時可到海拔5100m的高山草甸、灌叢和裸岩,冬季可下到海拔2500m左右的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與闊葉林中;在四川的指名亞種棲息高度稍低,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3800m的闊葉林、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高山灌叢。

生活習性

食 性: 主要以草子和植物種子為食,也吃果實和少量昆蟲。所吃的幾全為植物性食物,主要有禾本科、沙草科等雜草種子、麻子、野葡萄草莓以及十字花科種子和菜子。

習 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也結成小群,尤其是秋冬季節喜集群。主要在地上活動和覓食,休息時多站在樹上或灌木上。性膽怯而機警,在地上覓食時,遇有驚擾,立刻飛到樹上或藏匿於竹叢和灌叢中,活動時亦較安靜,較少鳴叫。

遷徙:留鳥

叫聲:通常無聲;金屬音twink及似喘息的che-wee叫聲。

物種繁殖

繁 殖: 繁殖期6-8月。營巢在海拔3500-4500m的高山疏林灌叢地帶,置於離地不高的低矮灌木和野生玫瑰叢中。巢呈杯狀,用枯草莖、草葉和細根等材料構成,內墊獸毛。每窩產卵多為4枚,卵藍色、被有黑色或深紫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3.0mm×16.8mm。

亞種分化

棕朱雀(2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分 布
1 棕朱雀指名亞種 Carpodacus edwardsiiedwardsii 中國中南部(甘肅、四川中部和雲南)。
2 棕朱雀喜馬拉雅亞種 Carpodacus edwardsiirubicundus 喜馬拉雅山東段,尼泊爾中部、不丹、印度東北部(阿魯納恰爾邦)、中國西南部(西藏)和緬甸北部。

形態特徵

雄鳥額和眉紋淡玫瑰紅色具纖細的暗色羽乾紋和絲絹光澤,尤以眉紋較亮白,眼先和眼後紅褐色,形成一條寬的貫眼紋。頭頂、枕、後頸、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等上體概為紅褐沾紫或玫瑰褐色、具黑褐色羽乾紋,尤以背、肩部縱紋較粗著,腰和尾上覆羽黑褐色羽乾紋較細窄而不明顯或無羽乾紋,有的頭和尾上覆羽還沾玫瑰紅色。尾黑褐色,外翈羽緣紅褐色。小覆羽紅褐色,大覆羽和中覆羽暗褐色,羽緣紅褐色,先端淡玫瑰紅色,在翅上形成兩道玫瑰色翅斑,初級覆羽、小翼羽和飛羽暗褐色,羽緣紅褐色。頰、頦、喉和上胸淡玫瑰紅色具細窄而不甚明顯的暗色羽乾紋,其餘下體紅褐色,下胸和腹沾紫紅色或紅色均具細窄的黑褐色羽乾紋,腋羽和翼下覆羽暗赭褐色微沾紅色。雌鳥上體赭褐色具暗褐色羽乾紋,眉紋淡赭黃色或皮黃色,在眼前段較窄,在眼後較寬。兩翅和尾黑褐色,外翈羽緣較淡,中覆羽尖端灰褐色,大覆羽和三級飛羽羽緣皮黃色。下體赭黃色或暗皮黃色,頦、喉、胸和兩脅具黑褐色縱紋,尤以喉部縱紋較粗著。虹膜褐色,嘴角褐色,下嘴較淡,腳褐色或肉褐色。

鑑別特徵:小型鳥類,體長14-17cm。雄鳥額和眉紋淡玫瑰紅色,貫眼紋紅褐色。頭頂、後頸和上體紅褐或棕褐色、具黑褐色縱紋。尾黑褐色,外翈羽緣紅褐色。兩翅亦為黑褐色,中覆羽、大覆羽和三級飛羽羽端為淡玫瑰色或灰白色。頰、頦、和上胸淡玫瑰紅色,其餘下體紅褐色。雌鳥上體赭褐色具暗褐色羽乾紋,眉紋皮黃色,下體赭皮黃色具黑褐色縱紋。相似種點翅朱雀腰淡玫瑰粉紅色,下體玫瑰紅色。

種群保護

棕朱雀在中國(除四川局部地區)還較常見外,其他地區已很稀少,不常見。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