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頭草

棒頭草

棒頭草,一年生草本。4~6月份開花。種子繁殖。多發生於潮濕之地。為夏熟作物田雜草。危害不重。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棒頭草棒頭草

幼苗第1片真葉帶狀,長約33毫米,先端急尖,有3條直出平行脈。

成株稈叢生,光滑無毛,高15~75厘米。葉鞘光滑無毛。葉舌膜質,長圓形,長3~8毫米,常2裂或頂端呈不整齊的齒裂。葉片扁平,微粗糙或背部光滑。

花和子實圓錐花序穗狀,長圓形或兼卵形,較疏鬆,有缺刻或有間斷。小穗灰綠色或部分帶紫色。穎幾相等,長圓形,全部粗糙。芒從裂口伸出,細直,微粗糙。外稃光滑,先端具微齒。芒易脫落。穎果橢圓形,一面扁平,長約1毫米。

綜合治理策略

農田雜草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人工防治、化學防治、機械防治、替代控制和生態防治等方法。
(一)人工防治
1.控制雜草種子入田人工防除首先是儘量勿使雜草種子或繁殖器官進入作物田,清除地邊、路旁的雜草,嚴格雜草檢疫制度,精選播種材料,特別注意國內沒有或尚末廣為傳播的雜草必須嚴格禁止輸入或嚴加控制,防止擴散,以減少田間雜草來源。用雜草漚制農家肥時,應將農家含有雜草種子的肥料經過用薄膜覆蓋,高溫堆漚2-4周,腐熟成有機肥料,殺死其發芽力後再用。
2.人工除草結合農事活動,如在雜草萌發後或生長時期直接進行人工拔除或剷除,或結合中耕施肥等農耕措施剔除雜草。
(二)機械防治
結合農事活動,利用農機具或大天型農業機械進行各種耕翻、耙、中耕鬆土等措施進行播種前、出苗前及各生育期等到不同時期除草,直接殺死、刈割或剷除雜草,
(三)化學防除
主要特點是高效、省工,免去繁重的田間除草勞動。國內外已有300多種化學除草劑,並加工不同劑型的製劑,可用於幾乎所有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地的除草。
(四)替代控制
利用覆蓋遮光等原理,用塑膠薄膜覆蓋或播種其它作物(或草種)等方法進行除草。

地理分布

東北、西北外,全國各省區均有發生

相關文獻

郭書普.旱田雜草識別與防治原色圖鑑.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張朝賢,張躍進,倪漢文編著.農田雜草防除手冊.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