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苗炭疽病

棉苗炭疽病

棉苗炭疽病是棉花苗期和鈴期最主要病害之一,全國各棉區均有分布,南、北棉區發病均較嚴重,重病年份造成缺苗斷壟,甚至毀種,炭疽病病菌不僅浸染幼苗的根莖部,還能力害幼莖、葉、真葉和棉鈴,後期還可造成爛鈴。對棉花產量有直接影響。

信息

中文學名:棉苗炭疽病
..

病原中文名:棉炭疽菌
病原拉丁學名:GlomerellagossypiiSouthw.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棉花

為害症狀

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苗期染病發芽後出苗前受害可造成爛種;出苗後莖基部發生紅褐色縱裂條斑,
..
擴展縊縮造成幼苗死亡。潮濕時病斑上產生桔紅色粘狀物(病菌分生孢子)。子葉邊緣出現圓或半圓形黃褐斑,後乾燥脫落使子葉邊緣殘缺不全。棉鈴染病初期呈暗紅色小點,擴展後呈褐色病斑,病部凹陷,內有桔紅色粉狀物即病菌分生孢子。嚴重時全鈴腐爛,不能開裂,纖維變成黑色僵瓣。葉部病斑不規整近圓形,易乾枯開裂。莖部病斑紅褐至暗黑色,長圓形,中央凹陷,表皮破裂常露出木質部,遇風易折。生產上後期棉鈴染病受害重,損失很大。

病原形態特徵

ColletotrichumgossypiiSouthw.稱棉炭疽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為Glomerellagossypii(Southw.)Edgerton稱棉小叢殼,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少見。子囊殼暗褐色,球形至梨形,大小100~160×80~120(μm),埋生在寄主組織內。子囊內含子囊孢子8個,單胞,橢圓形,略彎曲,大小12~20×5~8(μm)。無性態分生孢子著生在分生孢子梗上,排列成淺盆狀,分生孢子盤有剛毛,剛毛暗褐色,有2~5個隔膜。分生孢子梗較短,其上可連續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無色,單胞,長橢圓或短棍棒形,大小9~26×3.5~7(μm),多數聚生,呈粉紅色。分生孢子萌發時常產生1~2隔,每隔長出一個芽管,芽管頂端生附著器,產生侵入絲侵入寄主。分生孢子萌發適溫25~30℃,35℃時發芽少,生長慢,10℃時不發芽。適合發病土溫為24~28℃,相對濕度85%以上。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棉籽短絨上越冬,少部分以菌絲體潛伏於棉籽種皮內或子葉夾縫中越冬,種子帶菌是重要的初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在棉籽上可存活1~3年,由於棉籽發芽始溫與孢子萌發始溫均在10℃左右,棉籽發芽時病菌很易侵入,以後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昆蟲及灌溉水等擴散傳播。棉鈴染病病菌侵入棉籽,帶菌率30%~80%。發病的葉、莖及鈴落入土中,造成土壤帶菌,既可引發苗期發病,又可經雨水沖濺侵染棉鈴,引起棉鈴發病。

防治方法

(1)選用質量好的無病種子或隔年種子。
(2)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用40%的拌種雙可濕性粉劑0.5kg與l00kg棉籽拌種;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0.5kg與100kg棉籽拌種;還可選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0.5kg與100kg棉籽拌種,此外也可用lkgl0%的靈福合劑與50kg棉籽包衣,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3)適期播種,培育壯苗,促進棉苗早發,提高抗病力。
(4)合理密植降低田間濕度,防止棉苗生長過旺,並注意防止鈴期早衰。
(5)發病初期噴灑70%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5%炭特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