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田美洲斑潛蠅

棉田美洲斑潛蠅

棉田美洲斑潛蠅,成蟲小,體長1.3~2.3mm,淺灰黑色,胸背板亮黑色,體腹面黃色,雌蟲體比雄蟲大。美洲斑潛蠅抗藥性發展迅速,具有抗性水平高的特點,給防治帶來很大困難,因此已引起各地普遍重視。

基本信息

主要危害作物

除為害棉花外,還為害茄子、豆類、玉米、甘薯、穀子、大麻、桃、高粱、小麥、水稻、花生、牧草及楊樹等33科85種植物。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4.1~5.0mm,雌蟲較肥大,雄蟲較瘦小,體和鞘翅黃褐色,鞘翅上具褐色不規則形雲斑,體兩側、腹面黃綠色,具金屬
棉田美洲斑潛蠅棉田美洲斑潛蠅
光澤,喙長是寬的2倍,觸角彎曲呈膝狀。前胸背板近梯形,具褐色縱紋3條,足腿節內側具1刺狀突起。卵長約0.7mm,橢圓形,有光澤。幼蟲體長4~6mm,頭部、前胸背板黃褐色,體黃白色,蟲體後端稍細,末節具管狀突起,圍繞肛門後方具骨化瓣5片,兩側的略小,骨化瓣間各具刺毛1根,中間兩根刺毛長。裸蛹長4~5mm,腹部末端具2根尾刺。

生物學特性及發生消長規律

年生一代,多以幼蟲在大豆、玉米根部土壤中越冬。幼蟲距表土深度:黃河流域25~50cm,長江流域則為10~20cm。4、5月氣溫升高,幼蟲上升至表土層,黃河流域5月下旬~6月下旬化蛹,6月上旬成蟲出現,6月中旬至7月中旬進入為害盛期。長江流域於5月中旬化蛹,蛹期8天,5月中下旬成蟲出現。成蟲羽化後經10多天交配,2~4天后產卵.成蟲壽命30天左右,卵多散產在禾本科作物基部1、2莖節表面或氣生根、土表、土塊下,卵期約8天,幼蟲孵化後即入土,食害嫩根,秋末氣溫下降,幼蟲下移越冬。成蟲喜群集,有假死性,夜間為害。前茬玉米蟲量大,受害重。

防治方法

(1)發生數量大的地區或田塊,成蟲出土期在田間挖10cm深的坑,坑中撒上毒土,上面覆蓋青草,翌晨再集中殺滅。(2)利用棉尖象假死性可人工捕打集中處理。(3)當田間百株蟲量達30~50頭或棉花現蕾期百株有蟲100頭、花鈴期百株有蟲200頭時,應馬上噴灑50%辛硫磷乳油或95%巴丹乳油1500倍液、50%甲基1605乳油1000倍液、40%乙醯甲胺磷按1:150比例配成毒土,也可用1%甲基1605粉劑1:30比例配成毒土,每667m2撒毒土30kg。

地理分布

分布在黃河、長江流域,西北內陸,東北等省區。

相關文獻

呂佩珂.中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植物病蟲原色圖鑑(下).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9
郭書普等編著.棉花病蟲害防治原色圖鑑.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