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花[植物]

梵天花[植物]
梵天花[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梵天花(學名:Urena procumbens Linn.)又名:頭婆、小桃花、小葉田芙蓉等,屬錦葵目,錦葵科小灌木。有分枝,高約1米,枝條密生星狀短柔毛。分布中國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湖南等地,一般生於生於山野、路邊、荒坡、乾旱地或灌叢中。具備祛風解毒、健脾去濕,化瘀活血等功效。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梵天花 梵天花
梵天花 梵天花

小灌木,高80厘米,枝平鋪,小枝被星狀絨毛。葉下部生的輪廓為掌狀3-5深裂,裂口深達中部以下,圓形而狹,長1.5-6厘米,寬1-4厘米,裂片菱形或倒卵形,呈葫蘆狀,先端鈍,基部圓形至近心形,具鋸齒,兩面均被星狀短硬毛,葉柄長4-15毫米,被絨毛;托葉鑽形,長約1.5毫米,早落。花單生或近簇生,花梗長2-3毫米;小苞片長約7毫米,基部1/3處合生,疏被星狀毛;萼短於小苞片或近等長,卵形,尖頭,被星狀毛;花冠淡紅色,花瓣長10-15毫米;雄蕊柱無毛,與花瓣等長。果球形,直徑約6毫米,具刺和長硬毛,刺端有倒鉤,種子平滑無毛。花期6-9月。

生長環境

喜溫暖濕潤氣候。可在空曠地和稍蔭蔽的環境生長,也可在肥沃或貧瘠的地方生長。但在土質疏鬆、肥沃的砂質壤上栽培為宜。

分布範圍

產廣東、台灣、福建、廣西、江西、湖南、浙江等省區。常生於山坡小灌叢中。

主要價值

性味:甘,溫。

功用主治:祛風解毒。治痢疾,瘡瘍,風毒流注,毒蛇咬傷。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花期較長,由夏季延至秋季,應選擇第一批開花的成熟飽滿果實留種。於春季3-4月播種育苗,將種子均勻撒播到苗床上,覆土2cm,播後蓋草、澆水。幼苗出土後,於早、晚逐步揭去蓋草,當苗高15cm,按行株距30cm×30cm開穴移植。幼苗適當帶上,每穴栽2-3株。種後澆足定根水。

田間管理

當具2-3片真葉時,追稀薄氮肥。定植後如遇天早,應在早晚澆水,並插樹葉遮蔭。成活後,每季度除草追肥1次,並進行培土。

主治用法

1、跌打損傷:鮮根三兩,酒水各半煎服。

2、風濕性關節炎:乾根五錢,紅酒煎服。

3、勞力過傷:乾根二至三兩、赤肉適量,水酒燉服。

4、蕁麻疹:花酌量,水煎服。

5、股陰疽:乾品四兩、羊肉半斤、開水半斤、酒二兩,燉服。

6、背癰腫毒:根二兩,水煎酌加酒服。

7、毒蛇咬傷:鮮葉三兩,浸米泔水,搗爛絞汁內服,渣敷傷處。

8、產後雙膝無力、不能行走:鮮根二兩和雞燉服。

錦葵科植物

錦葵科(學名:Malvaceae)是錦葵目的一個科,根據花和果實的構造,本科分為錦葵族梵天花族和木槿族。本科約有50屬,約1000種,分布於熱帶至溫帶。中國有16屬,計81種和36變種或變型,產全國各地,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種類較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