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寺木塔

梵天寺木塔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梵天寺木塔 作者:(北宋)沈括 出自:《夢溪筆談》 本文記敘了北宋著名建築家喻皓用“布板”“實釘”來加強了結構整體性,解決了木塔不穩定的問題,說明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在建築理論和技術方面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始建於公元916年。公元964年重建。此處所述為重建時的木塔。

基本信息

原文

錢氏據兩浙時,於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兩三級,錢帥登之,患其塔動。匠師云:“未布瓦,上輕,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動如初。無可奈何,密使其妻見喻皓之妻,貽以金釵,問塔動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層布板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匠師如其言,塔遂定。蓋釘板上下彌束,六幕相聯如胠篋,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動。人皆伏其精練。

譯文

錢氏王朝統治兩浙時,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兩三層,錢帥登上木塔,嫌它晃動。工匠師傅說:“木塔上沒有鋪瓦片,上面輕,所以才這樣。”於是就叫人把瓦片鋪排在塔上,但是木塔還像當初一樣晃動,沒有辦法時,匠師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見喻皓的妻子,拿金釵送給她,要她向喻皓打聽木塔晃動的原因。喻皓笑著說:“這很容易,只要逐層鋪好木板,用釘子釘牢,就不動了。”工匠師傅遵照他的話(去辦),塔身就穩定了。因為釘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緊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後六面互相連線,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樓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撐,當然不會晃動。人們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注釋

(1)錢氏:指五代割據江浙的吳國(907—978)的吳越王及其子孫。吳越國為錢鏐所建。

(2)據:統治。

(3)兩浙:宋時路名,浙東、浙西的合稱,相當於今浙江省及江蘇省的長江以南部分地區。

(4)於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在杭州梵天寺建造一座木塔。此處的梵天寺木塔指宋乾德二年(964)重建的木塔。原塔始建於後梁貞明二年(916)。

(5)方三兩級:才建了兩三層。方,才。級,層。

(6)錢帥:即錢俶(929—988),錢鏐的孫子,後歸順北宋,封吳越國王及天下兵馬大元帥。

(7)患:嫌,擔憂,憂慮。

(8)故如此:所以像這樣。(此:代指塔晃動)

(9)瓦布:蓋瓦。布:鋪設。

(10)密:私下

(11)使:派

(12)喻皓:也作預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築工匠,浙江杭州一帶人,生卒年代不詳,普通木工出身,北宋初年曾任都料(掌管設計、施工的木工),人稱預都料。他在長期的建築實踐中,善於學習,勤于思索,在木結構建造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擅長建築多層寶塔和樓閣。相傳喻皓曾撰成《木經》三卷。《木經》為我國古代重要建築工程著作,可惜亡佚,具體內容現已無法窺究。沈括《夢溪筆談·技藝》中還有一條筆記專記《木經》,雖然文字不多,但是為我們提供了與《木經》有關的彌足珍貴的資料。

(13)貽:本文譯作贈給。贈送財物之意。賂在上古並不作賄賂講,其由“贈送財物”引申出的“賄賂”之義是後起的。“賄賂”在古代叫“賕”。

(14)易:容易

(15)耳:語氣助詞,無實義

(16)但:只。

(17)訖(qì):完畢,終了。

(18)實釘:用釘子釘實、釘牢。實:使堅實

(19)如:遵照。

(20)遂:果然。

(21)蓋:因為。

(22)彌束:全部緊束,文中指“通過逐層釘板,使塔體得到緊固、結構得到加強”的意思。

(23)六幕:文中指立方體的上、下、左、右、前、後六個面,即下文舉例所用箱子的六個面。

(24)胠篋(qū qiè):打開的箱子,胠:從旁邊打開,撬開。

(25)履:踩踏,走。
(26)相持:互相支撐。

(27)自:自然。

(28)伏:通“服”,敬佩,信服,佩服。

(29)精:精熟。

(30)定:穩定

(31)持:支撐

主題思想

本文記敘了北宋著名建築家喻皓用“布板”“實釘”來加強了結構整體性,以解決木塔不穩定的問題,說明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在建築理論和技術方面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本文敘述了梵天寺木塔由“動”到“定”的過程,揭示了木塔“定”的緣由,即“六幕相持,自不能動”。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巧妙的建設建築結構與超高的工藝水平。

文章敘述描寫也頗顯功力,從而增強全文的感染力。如以“患其塔動”,“而動如初”為下文的“塔遂定”作鋪墊;又如“貽以金釵”的細節描寫,“皓笑曰”的語言描寫都十分生動得當,與說明的內容絲絲相扣。

本文共分三層,如下:

第一層:

錢氏據兩浙時,於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兩三級,錢帥登之,患其塔動。匠師云:“未布瓦,上輕,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動如初。

這句話說了:建塔過程中塔身出現不穩定的問題,憑工匠們的認識和實踐都未能解決。

第二層:

無可奈何,密使其妻見喻皓之妻,貽以金釵,問塔動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層布板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匠師如其言,塔遂定。

無可奈何寫出了匠師的無能,反襯了喻皓的技藝精湛。

笑寫出了喻皓的胸有成竹,並諷刺了匠師的無能。

這句話說了:喻皓採用“布板”“實釘”的方法,解決了塔身不穩定問題。

第三層:

蓋釘板上下彌束,六幕相聯如胠篋,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動。人皆伏其精練。

這句話說了:解釋“塔定”的原因,並寫了眾人對此事的反應,也體現了喻皓建築工藝水平的高超。

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曆法、氣象、地質、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農業、水利、建築、醫藥、歷史、文學、藝術、人事、軍事、法律等諸多領域。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因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學素養,他所記述的科技知識,也就具有極高價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學發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現代人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例如,《夢溪筆談-卷十八-技藝》正確而詳細記載了“布衣畢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國際文化史界重視。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發明和科技人物,也賴本書之記載而得以傳世。如記載喻皓《木經》及其建築成就、水工高超的三節合龍巧封龍門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衛朴的精通曆法、登州人孫思恭釋虹及陸龍捲、河北“團鋼”、“灌鋼”技術,羌人冷作冶煉中對“瘊子”的套用、“浸銅”的生產等,均屬科技史上珍貴史料。 《夢溪筆談》上述對北宋科技成就的記述,已足以使其名垂青史。非但如此,該書還記錄了沈括自己的許多創見,這進一步推進了北宋的科學發展。

北宋科學家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一書,總結了我國古代主要是北宋時期的許多科技成就,在我國和世界史上有重要地位。英國學者李約瑟稱沈括是“中國科學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的里程碑”。

已被加入蘇教版、人教版七年級上學期第21課:《《夢溪筆談》二則》

作者簡介

沈括 沈括

沈括 存中,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他出身於官宦之家,仁宗嘉佑年間中進士,任揚州司理參軍。後又被推薦到京師昭文館,負責編校書籍。神宗時,他積極參與王安石變法,多次被委以重任,曾提舉司天監,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等,亦曾出使遼國,談判邊界劃分問題。後知延州(治所在今陝西延安),因他人兵敗受牽連,坐貶。晚年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築夢溪園閒居。這期間,據其科學實踐與平生見聞,著成本書。沈括學識淵博,成就卓著,在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藥以及水利、軍事、文學、音樂等許多領域都有精湛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他一生撰書多種,據《宋史·藝文志》載,其著述有22種155卷,但據《夢溪筆談》和宋代諸家書目,此外尚有18種。現在尚存的只有《夢溪筆談》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長興集》殘存本19卷和《蘇沈良方》中的一部分沈括醫方,其他均已失傳。

文物單位

梵天寺經幢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杭州城南鳳凰山南麓,梵天寺路西端原梵天寺前。是吳越建築藝術與雕塑藝術結合的瑰寶。梵天寺為五代吳越國名剎。據《吳越備史》載,梁貞明二年(916年),錢鏐迎(鄮)縣(今鄞縣)阿育王寺釋迦舍利塔到杭州,建城南塔珍藏。後城南塔毀於火。乾德三年(965年),吳越國王錢弘俶重建,後改名梵天寺。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吳越國國王錢繳迎明州(今寧波)阿育王寺釋迦舍利,於梵天寺前建塔,名南塔,後毀於火。宋乾德三年(965),錢弘在原址建石刻經幢兩座,相距10米餘,高15.67米,現保存較完好,為浙江省現存經幢之最高者。

在杭州,曾經有一座香火鼎盛的梵天寺。如今,梵天寺在歷史變遷中,終於損毀殆盡,而名噪一時的梵天寺木塔徹底消失在的塵世,卻依然是現代各位考古研究人員的重點目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