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杜薩之筏

梅杜薩之筏

《梅杜薩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是泰奧多爾·籍里柯(Theodore Gericault,法國)於1819年創作的油畫。《梅杜薩之筏》從畫面的構圖、光線、色彩到人物的動態表情以及豐富的想像力,都是無與倫比的。畫家以金字塔形的構圖,把事件展開在筏上僅存者發現天邊船影時的剎那景象,刻畫了遇難者的饑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種情狀,畫面充滿了令人窒息的悲劇氣氛,開創了浪漫主義先河。畫家用了18個月的時間來描繪這幅力作,以後又做了不斷的修改,當它第一次公開展出的時候已經到了1819年。

創作背景

參考書籍參考書籍

1816年7月,法國政府派遣巡洋艦“梅杜薩號”,載著400多名官兵以及少數貴族前往聖·路易斯港。率領艦隊的是一名明顯缺乏實際能力的艦長,由於他指揮錯誤,在途經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岬南面時不慎擱淺,造成了慘重的災禍。

故事起因

船長肖馬雷原是一個貴族,對航海知識一竅不通。上船後,他玩忽職守,把隨行的小船撇得遠遠的,主艦單放前進。主艦在駛近茅利塔尼亞淺灘時,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沙磧。經過兩天混亂而無效的努力,只好棄船。船長卻和一群高級官員乘救生船逃命了,剩下150多名乘客被拋在臨時搭製成的一隻木筏上,讓他們在汪洋大海里聽憑命運擺布。

幾天過去了,在饑渴和酷暑的折磨下,許多人開始絕望,他們說胡話,肆意做一些歇斯底里的事。麵包師深信沒有獲救的可能,投入大海中自殺了,還有一些人撬開酒桶,灌醉自己,企圖忘卻死亡的痛苦。不久,這種絕望的情緒越來越瘋狂,一些人砍斷纜繩,妄圖讓所有人一塊完蛋。另一些人去攔阻,於是爆發一場激烈的搏鬥。有個叫多米尼克的機械工參加暴亂被扔進海里後,哀嚎著求救。工程師可憐他,跳下水抓住他的頭髮,將他拖回木筏上。但不幾天,這個忘恩負義的傢伙,又加入第二次暴動中。

經過三次暴亂和平息後,木筏上屍體橫布。又過了幾天,食物和水的短缺變成了更大的威脅,兩個黑人士兵饑渴到極點,於是違反規定,將最後一桶酒剜個洞用吸管偷喝,暴露後,被人無情地扔進大海里。有些人把刺刀彎成大魚鉤,希望可以釣鯊魚。但鯊魚咬住後一扯,魚鉤又變成筆直的刺刀了。經過這番折騰,木筏漫上許多海水,一些受傷的人的傷口被鹹水浸泡,慘叫不絕。最後,木筏上僅剩下27個人了,其中15個還能支撐一段時間,其餘12人,受傷太重,神志不清,不大可能熬下去了。而且食品不足以維持所有的人,有些人甚至開始偷偷啃噬剛死去同伴的手肘了,於是那15個人經過辯論,終於做出一個決定,把那些在三次反暴亂鬥爭中和他們並肩作戰、甚至救護過自己的傷病員,統統拋進大海!

150多人,最後只有10人倖存下來,無論如何,這也是一場特大的慘劇。但是路易十八政府怕此事張揚出去受到輿論譴責,只在官方報紙上發了一條簡短的訊息,悄悄通過軍事法庭判處船長降職和服刑三年就了事。兩位木筏上的倖存者不服,向政府上書,卻遭到打擊,被解除公職。在忍無可忍之下,他們將這次船難經過如實寫成報導,印成小冊子公開發售。這一舉動立刻轟動了國內外,遭到輿論的一片譁然,籍里柯也格外憤慨。

在人民有冤無法訴說的情況下,26歲的籍里柯,走訪了生還的船員,聆聽了他們講述真實的遭遇,併到醫院親自看望了受傷的船員和已經死去的船員家屬。他把聆聽倖存者的敘述作為靈感的來源,同時也對腐爛的屍體、重危的病人等進行現場寫生,蒐集素材。他要以此為題,創作一張飽含激情和想像力的畫,讓它再現出那驚心動魄的場面。為了這幅畫,籍里柯還托筏上一個生還者木匠製作了一隻木筏模型,讓黃疸病人做模特兒,在上面擺出各種慘狀。為了能夠更真實地表現出海浪和天空,他也親自去海邊進行研究。籍里柯用了18個月的時間終於創作出了震動法國、波及歐洲的《梅杜薩之筏》這幅“寫實”的巨畫。

那10多位船員最終雖然獲救了,但他們的心靈永遠沒有得到安寧,經過多少年的精神折磨,先後在莫大的自責中死去。有一位在臨終前,複述了蘇格拉底那句意味無窮的話。當時蘇格拉底被控以“蠱惑人心、顛倒是非”罪。面對501雅典公民代表組成的龐大陪審團,蘇格拉底做了長篇的自我辯護,但終未被世人接受,被判處死刑。他是這么說的:“現在我該走了,我去赴死,你們去繼續生活吧。”

創作歷程

畫家用了18個月的時間來描繪這幅力作,以後又做了不斷的修改,當它第一次公開展出的時候已經到了1819年。展出時的轟動效果恐怕連作者本人也不曾料想到。儘管這一事件已經過去許久,但當人們站在畫作前,似乎又看到了洶湧的海浪,又看到了士兵們孤立無援的境況,畫面不是在四平八穩地敘述,而是通過匠心獨具的布局和觸目驚心的描繪,強烈地刺激了觀賞者的情感。

作品賞析

很顯然,畫家在這一海難事件中,看到了與復辟年代法國革命所遭遇的相似景象,《梅杜薩之筏》不是一幅單純的“新聞”畫,它是畫家對現實的影射。這種浪漫主義,正如當時英國浪漫派詩人拜倫在他的一首敘事長詩《唐璜》中所描寫的驚濤駭浪的險境一樣,可謂是先進思想的藝術反射。

大海上漂浮著一隻岌岌可危的木筏,海風鼓起床單做的桅帆,巨浪掀起的木筏在不停地顛簸。筏上的難民有的已奄奄一息,有的還在眺望遠方。被簇舉在高處的人揮舞著手中的紅、白色布巾,不斷地向遠方呼救。這就是世界美術史上著名的油畫《梅杜薩之筏》,泰奧多爾·籍里柯創作於1819年,現藏於巴黎羅浮宮。整幅畫面給人以動盪不安、危機四伏之感,懾人心魄,站在此畫前的觀眾無不為之震撼。

在畫面上,船帆與木筏上的倖存者正好構成一個三角形,成為畫面的中心,向觀眾明白展現出木筏在海上飄蕩的情景。有的人已經死去,有的人奄奄一息,有的人抱著親人的屍體陷入沉思……而一堆振臂向前的人衝破了穩定的大三角形的束縛,又構成一個動盪、富於激情的三角形。他們一個推一個,直到最高處的人被高高舉起,揮舞著一塊紅巾。順著他們呼喊的方向,細心的讀者能夠在遠處的浪尖上發現一個細微的船影,與迫在眼前的死亡相比,它意味著生的希望。而畫家有意在背景上畫一風帆,逆風將木筏往後吹行,這就造成了遇難者嚮往救生船的心情和逆風逐漸將木筏往後吹的現實造成對立的緊張氣氛。

《梅杜薩之筏》取材於歷史真實事件。1816年7月,貴族出生的船長肖馬雷對航海知識一竅不通,卻被法國政府指派駕駛“梅杜薩號”巡洋艦遠征非洲塞內加爾,不幸在西非途中擱淺沉沒。船長置全艦400餘人不顧,匆匆帶領一幫親信乘救生艇逃跑,剩餘的150多人只能利用臨時搭建的一隻小木筏,漂泊海上逃生。十多天后,淡水食物全沒有了,狂風惡浪摧殘著人們脆弱的心靈,人們開始絕望瘋狂了,甚至互相殘殺,啃食死人肉。最後被人救起後,僅存15人,但很快又死去了5人,這次慘案共死亡140多人。如此的悲劇,引起了路易十八政府的恐慌,想方設法遮掩真相,僅在報紙上發一條簡短的訊息,軍事法庭輕判船長降職和三年短刑,此事激起了倖存者的憤怒,他們不顧一切,將事實真相向世人公布,在全世界產生了激烈的反響。

浪漫主義畫家泰奧多爾·籍里柯抓住這一重大事件,把它作為重要的創作素材,親自至西非沿海,觀察和體驗那裡的天空和海洋,拜訪海難的倖存者,把自己的構思畫成草圖。為真實反映這場慘劇,他到醫院裡去觀察重危病人垂死痛苦的慘狀,對黃疸病人進行寫生,把真實的屍體畫到作品中,木筏是他聘請的倖存者中的木匠扎制的一個小模型。總之,一切從真實再現出發。用三角形金字塔的構圖,再現了最後絕望時刻最令人震顫的場景。

表現意義

《梅杜薩之筏》是浪漫主義畫家籍里柯的優秀代表作。畫作以真實的海難事件為題材,以金字塔形結構構圖,描繪了一群處於生死掙扎中的人,他們相互殘殺,啃吃死者的肉。但畫面上那個高舉紅巾者,卻另有涵義。

浪漫主義表現在藝術創作中就是對人的精神世界的表達和對個性的描繪。它否定現實,反抗資本主義社會,但卻看不清未來的前途;有時展望未來,把希望寄託於空想的世界裡,寄託於遙遠的國家、時代和遠離現代的生活方式上;有時卻回顧過去。浪漫主義藝術的歷史意義,在於它體現了與時代的解放運動相聯繫的人民的願望和理想,它注意到人民在歷史上的作用,但卻帶有片面性。在與新古典主義的鬥爭中,它為人們開闢了一個情感洋溢、對理想熱烈渴望和創作幻想的新世界,並在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藝術創作特色:反映人民爭取自由的鬥爭,對正義和幸福的未來的嚮往,對個性和情感表現的強調,對幻想的主觀世界的偏愛,對比喻和對比以及燦爛色調、大膽構圖的愛好。浪漫主義的藝術方法曾多方面地給予藝術的進一步發展以巨大而經常是有益的影響,它的優秀傳統曾經培育了19世紀後半葉和20世紀初期很多先進藝術家的創作。

浪漫主義的先驅者是籍里柯,他的《梅杜薩之筏》,以其悲劇性力量、宏大而扣人心弦的緊張場面、動人的人物形象、森嚴沉抑的色調以及光影的強烈對比而震驚巴黎美術界。1819年在沙龍中展出《梅杜薩之筏》,曾引起輿論界強烈論戰。這幅畫題材來自現實生活,反映由於法國政府的過失,一艘帆船戰艦梅杜薩號在非洲海岸觸礁沉沒的事件。該畫取金字塔式的構圖,右下角是已被浸泡得變色的屍體,左面是抱著兒子遺體,衰落得無法動彈的老水手,第三組人是堅持了14天的倖存者,他們發現了海平面上的一點帆影,正在把最健壯的一個黑人推到高處去揮舞衣衫,那個高舉紅巾者代表著人民爭取自由的鬥爭,對正義和幸福的未來的嚮往。

畫家在這個事件中似乎看到了與復辟年代中法國進步人士所經受的絕望心情相似之處。通過這幅畫表現了他對人類命運的關注和人道主義精神,暴露了無能的法國政府的弱點,從而使它帶有強烈的政治引喻。《梅杜薩之筏》的出現使得被新古典主義束縛的法國藝術界耳目一新。它所包含的浪漫主義因素構成了它的特點,那就是悲劇性的力量、構圖與人物的豐富表現力、色調的森嚴與沉抑和明暗的強烈對比。它引起了19世紀各藝術流派的興趣。新古典主義研討它的構圖和空間處理,浪漫主義對它的場景所具有的強烈感情和緊張性感興趣,而寫實主義則對它的題材和報導的生動性感興趣。然而,畫家卻感到失望,因為展出在政治上取得的成功比在藝術上大。

泰奧多爾·籍里柯出生在法國里昂,15歲到巴黎學畫,在古典主義老師的畫室里,他對古典派不感興趣而被人轟走,在對達維特和魯本斯的崇拜中,逐漸成為法國浪漫派繪畫的先驅,與稍後的德拉克洛瓦齊名,他自小就喜歡馬,也畫了大量馬的題材作品,最後因墜馬而死,時年33歲,是一顆早殞的英才。

在美術史上,與以官方的學院派古典主義相對立的浪漫主義注重個性,沉浸於幻想和誇張中,情緒激昂,喜用驚人事件作創作題材。《梅杜薩之筏》就是籍里柯用浪漫主義演奏的一首航海史上的悲曲。

社會評價

羅浮宮羅浮宮

被稱為“浪漫主義雄獅”的歐仁·德拉克羅瓦在看過這幅作品後,像發了瘋一樣,徑直跑回自己

的畫室,開始尋求同樣激動人心的創作方法。而波旁王朝的擁護者們則恨不得將此畫劈成碎片,以瀉心頭之恨。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最終是國王路易十八出面,才使這幅名作免遭厄運,他將《梅杜薩之筏》捐贈給羅浮宮美術館,在那裡永久珍藏。

畫家簡介

泰奧多爾·籍里柯出生於法國里昂。15歲時到巴黎,最初向委爾奈學畫,兩年後又轉入古典派畫家格羅的畫室。後因籍里柯不遵守古典主義法規,被視為無可指望的人而被趕走。籍里柯是法國浪漫派繪畫的先驅。他年輕時熱愛達維特的革命精神,繪畫上崇拜魯本斯,性格開朗外露。1816年去義大利後,又深為米開朗基羅的藝術所動,決心效法他的風格。

希臘神話

古希臘神話中有名叫戈爾貢的三姐妹,她們的頭髮是許多毒蛇,嘴裡長著獠牙,任何人只要看到她們的臉就會馬上變成石頭,其中兩姐妹是永遠不死的,只有第三個叫做“梅杜薩”的會死。大英雄珀修斯用智慧砍下了她的頭獻給智慧女神雅典娜放在神盾之中,從此那盾牌堅固無比,雅典娜威力大增。法國路易十八政府正是想借這美麗的傳說,給自己的一艘巡洋艦命名,誰知這個惡魔的名字便令魔鬼附在了這艘強大的戰艦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