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姑

梅姑

香港電影《梅姑》由嚴俊導演,卲氏兄弟公司製作,1956年6月13日上映。

基本信息

名詞解釋

梅姑
méi gū
傳說中的漢代道姑,有奇術。《太平府志·仙釋》:“ 漢梅姑,丹陽湖人。生有道術,能行走水上,其壻惡之,殺而投之湖中,時有方棺自上流來盛其屍而去。后土人漁獵即有風濤之患,於水霧中見梅姑焉。巫曰:‘姑惡殺,不忍見漁獵也。’今青山下有梅山梅塘、梅姑廟,今稱娘娘廟者也。”

其他含義

其一,“梅姑”這個稱呼不是資歷深的原因。這個稱呼純屬親切,平和的稱呼,並沒有地位的原因。
梅艷芳剛剛出道兩三年的時候,還是個小姑娘的時候,她自己給別人的簽名就是簽“梅姑姑”的。
“姑姑”在粵語里一般稱為“姑姐”的,姑姑=姑姐。
所以別人叫她“梅姑”其實就好像叫她“梅姐”一樣。
對上了一定年紀的未婚女性的稱呼吧。可是那個年紀其實不算很大。
吳君如三姑),鍾楚紅(紅姑)
感覺那個稱呼有點彆扭,後來都叫“梅姐”了。
其實在香港,歌迷都叫她“Anita”的,平輩,長輩或者好朋友一般叫她“阿Mui”或者“阿妹”,後輩或者媒體才叫她“梅姐”。
其二,“梅姑”指好萊塢傳奇女星梅麗爾-斯特里普。她迄今為止獲得過16項奧斯卡提名,為史上最多;分別獲得第51屆(1979年度)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與第54屆(1982年度)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由於她的傳奇的演藝生涯,眾多影迷親切的稱她為“梅姑”。
其三,電視劇《江湖兒女》中的人物,女響馬。

大盜梅姑

日本推理小說中主角,有魯邦的血統,女性角色,喜歡鑽石

梅姑廟

蒲松齡聊齋志異》卷十四題為“金姑夫”的一章,稱會稽有梅姑祠,此即今上虞東關之梅姑廟。 梅姑,馬姓,其族人今尚有幾家後裔居於南岸頭,東關人稱之為馬家南岸頭。
世傳,梅姑未及出嫁夫已亡,遂矢志不再別嫁,守節至三十歲就憂鬱而死。按數百年前的封建道德觀,當地出了這么一個節女,理當表旌,故蒙聖寵恩準,在街梢設祠祭之,以示世人。
其時,梅姑祠並沒有像後來那樣的規模,僅幾間正屋而已。但至丙申年(不知是哪個丙申年),比鄰上虞有位姓金的少年書生上京赴試,路過此地,由於天色將晚,人會元驛館安歇。閒來無事,人祠徘徊,正欲下拜,忽抬頭見梅姑塑像端莊美貌,不禁想入非非竟口吟小詩一首,以示愛慕之意,卻不料夜來在驛館突然無疾而終。至晨,馬姓族人均告之獲一奇夢,“梅姑已招金生為夫婿,並要世人為金生在殿上塑像配享。”族長恐傳揚開去玷污梅姑貞潔聲譽,初時欲極力阻撓,其家人卻同時得病,無奈,馬姓族長率眾禱告梅姑神位,允以翻蓋廟宇配以金生塑像,其家人方才痊癒。四鄉八里,聞此奇遇,知悉梅姑竟有如此神靈,均紛紛捐資出力,不幾日,一座金碧輝煌的大廟拔地而起。善男信女,整日淨身焚香,祈求保佑,自此香火益盛。
梅姑配婿既成,乃準金生歸告結髮妻於夢中,言其事。其妻聞訊,痛恨至極,乃趕至東關,手指塑像罵不絕口,稱其不要臉皮,然後登上神座,在梅姑塑像臉上深深地劃了幾道口子。後雖經塑工幾次三翻修繕,但指甲痕總是深深的顯露著。
魯迅先生《朝花夕拾·五猖會》中記載著:“東關有兩座特別的廟,一是五猖廟,另一就是梅姑廟。室女守節,死後成神,卻篡取別人丈夫,殊與禮教有妨。”讀至此,才有所悟:為什麼在梅姑廟燒香祭神的總是年青的居多。
廟的規模較其他幾座要大的多,朝南的正門高大威嚴,彩繪著尉遲敬德秦叔寶二守鬥神,閒常的日子都從兩側的偏門出入,大殿里塑著梅姑與金生少年男女天真無邪的模樣,側廂偏殿供著幾尊其他的神像。難得梅姑死後有靈,不顧三從四德的禮教約束,才在眾多廟宇中為愛獨樹一幟。這大概也是在封建社會中借神靈反抗成功的一個典型範例,成為在漫漫黑夜中祈求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頂禮膜拜的一個神聖偶像,或許也是眾多信徒虔誠求佛的一個真正原因吧。
可惜的是,天下獨一無二的梅姑廟與東關其餘十多座廟宇在文革前後的幾十年中被拆毀了。梅姑廟的過去只是留在老人們口中的傳說,以及蒲松齡魯迅的文章中短短的幾行歷史罷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