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孝王劉武陵

梁孝王劉武陵

梁孝王墓位於保全山南山頭東側山腰,過去習稱梁孝王洞或梁王避暑洞,是西漢梁王在芒碭群山開鑿的第一座大型石質梁孝王劉武陵洞穴墓,也是發現最早的西漢梁王陵墓。

簡介

梁孝王墓位於保全山南山頭東側山腰,過去習稱梁孝王洞或梁王避暑洞,是西漢梁王在芒碭群山開鑿的第一座大型石質

梁孝王劉武陵梁孝王劉武陵
洞穴墓,也是發現最早的西漢梁王陵墓。
梁孝王墓,史書上多有記載。《史記·梁孝王世家》索隱《述征記》:“碭有梁孝王之冢”。《水經注·獲水》引應邵曰:“縣有碭山,山在東,出文石,秦立碭郡,蓋取山之名也……山有梁孝王墓,其冢斬山為廓,穿石為藏。”清光緒編《永城縣誌·古蹟》中記載:“孝王洞在保全山之東麓,其中有十字街,飲馬池。”《太平寰宇記》載:“梁孝王墓在縣(北)五十里,高四丈,周回一里,碭山南嶺山。”梁孝王墓被發現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末年,曹操“引兵人碭,伐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致使“金盡梁王石室空”。
該墓坐西面東,開鑿於距山頂20米處。從墓道口至西迴廊西壁全長96.45米,南北最寬處(迴廊北耳室北壁至迴廊南耳室南壁)32.4米,最高處3米,總面積約612平方米,總容積約 1367立方米。全墓由墓道、甬道、主室、迴廊及 10餘間測室、耳室、角室和排水系統組成。墓道呈東西向,由斜坡墓道和平底墓道兩部分組成。斜坡墓道全長32.2米,上口寬2.59米,底寬2.78米,平底墓道的西端深人山體部分是封閉式墓道,兩側石牆之上用底端為燕尾槽的石板扣合成兩面坡式,兩坡的頂端用上寬下窄的梯形石板扣壓。這種扣合方法減輕了頂部壓力,極其堅固,至今保存完好。墓道近墓門處南北各開鑿一個耳室,南耳室東西最長處5.1米,南北最寬處4.9米,內高2.4米。北耳室東西長5.3米,南北最寬處4.46米,內高2.22米,這兩個應是車馬室、過墓門是東西長23.4米,寬2.4米,高2.3米,東高西底的雨道,是從墓道通向主室的通道,由門道、斜坡甬道、平底甬道三部分組成。在斜坡甬道的西端南北兩側各開鑿一個耳室。北耳室南北最長處12.88米,東西最寬處9.9米,高 2-2.18米,總容積約233立方米。南耳室東西4.56米,南北寬處4.6米,內高2.l米,為藏兵器的地方。甬道西端連線主室,主室是整座墓葬的核心,平面東西呈長方形,東西長9.65米,南北寬4.7米,高3米,室四壁垂直,表面光平。主室底部為東西長5.45米,南北寬3.65米,深0.4米的凹坑,坑底平坦,四壁垂直,四角規整,凹坑的東壁是一條通向迴廊的下水道。主室的南北兩側各開三個耳室。北側的三個耳室整齊規整,皆為正方形,每邊長2.3米,為儲藏室和庖廚室。南側的東側室為棺床室,東、南、西三面為石壁;北面是和主室相通的空間,室底高出主室底部0.4米,南部底端有一通向水井室的不規則洞孔。南面西側耳室和棺床室有門相通,連成套間,內呈近正方形,南北長3.18 米,四壁垂直,底平坦,室底中央為一向下開鑿的石坑,為浴室。最西邊的耳室和主室相通,呈南北長方形。主室外圍建有迴廊,圍繞主室和主室外側室一周,平面略呈正方形,東迴廊中部與主室相通。迴廊的四角皆有耳室,平面呈方形,每邊長4.7米,是放置陪葬品的地方。迴廊的東、西、南三面還有寬 0.4米,深 0.3米的排水溝,將各室的積 水排入南迴廊的水井,利用水井內的自然岩縫,將水排出山體。
梁孝王墓工程浩大,氣勢恢宏,結構規整,布局合理,建築藝術高超,這在火藥尚未發明的西漢時期,用人工開鑿如此浩大的工程,其難度可想而知,這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梁孝王劉武是漢高祖劉邦之孫,文帝劉恆之子,漢景帝劉啟的胞弟,深受竇太后的疼愛。漢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初立為代王,後徙為淮陽王,公元前168年又遷為梁王,建都睢陽(今商丘睢陽區城南)。《史記·梁孝王世家》載:“孝王,竇太后少子也。愛之,賞賜不可勝道,於是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里”。“府庫金錢且百巨萬,珠玉寶器多於京。”

梁孝王簡介

劉武於漢景帝中元六年(前 144年)六月六日,暴病而亡,溢“孝”史稱梁孝王。梁孝王死後陪葬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從曹操引兵人碭,盜掘梁孝王墓收取金寶數萬斤的記載中可見一斑。

梁孝王劉武生活在西漢初期文景之治的盛世,由於他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其葬制享用了漢代皇帝的埋葬規格,對後代梁國的王陵墓葬形制產生了很大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