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蔭仕女圖玉飾

桐蔭仕女圖玉飾

桐蔭仕女圖玉飾是依據宮廷無名氏所繪油畫《桐蔭仕女圖》冊改制而成的。這表明清代宮廷玉雕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匠人自我設計、自我加工的做法,有了設計和製造上的分工。許多清代宮廷畫家都為玉雕進行過設計、畫樣。事實上,明清兩代玉雕深受繪畫的影響,這給明清玉雕帶來更多的文化內涵,也使其產生更為強烈的文人化傾向。

作品簡介

陳設藝術品。玉有角閃石輝石兩類。角閃石亦稱軟玉,主要成分是矽酸鈣的纖維礦物,純者色白如凝脂,又往往因含少量氧化金屬離子而呈青、黃、黑等雜色。輝石也稱硬玉,即翡翠。玉材多樣,而色純者少,這就需要玉工依自然紋路,巧妙設計,因材施藝,使作品造型與質料顏色達到合諧的統一。這便是傳統的俏色工藝。桐蔭仕女圖玉飾即是清代俏色玉雕的代表作。

藝術特色

桐蔭仕女圖玉飾巧作為一處江南庭院的景致。檐瓦微垂,中有圓月形門,上嵌半月形門扉兩扇,門半開,內外各立一長衣少女,門外少女手持如意,門內少女雙手捧盒,二人透過門縫相互觀望。玉工利用玉料外面橘黃色和白色皮子,琢製成四周的桐蔭蕉葉、太湖壘石、檐柱石桌等,描繪出一幅迷人的安謐景象。器底部平而無紋,以陰線刻乾隆帝御識文:“和闐貢玉,規其中作碗,吳工就余材琢成是圖,既無棄物,又完璞玉。御識。”及御題詩:“相材取碗料,就質琢圖形。剩水殘山境,桐蔭蕉軸庭。女郎相顧問,匠氏運心靈。義重無棄物,贏他泣楚廷。乾隆癸己新秋御題。”並鈐“乾”、“隆”印二方。

由題銘可知,玉飾是由清廷的蘇州籍玉匠用琢碗剩下的殘料琢制而成的,成器時間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秋天。

玉工以琢碗剩下的圓洞製成桐蔭壘石,以沁處琢成門洞,以示門內的微光,堪稱巧奪天工。桐蔭仕女圖玉飾的製作匠心獨運,而又能絲毫不露匠氣,詩情畫意,處處渾然天成,也難怪乾隆帝為之傾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