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一中

桐梓縣第一中學發軔於1933年秋,桐梓鼎山國小附設國中班。1936年春,成立桐梓初級中學,鼎山國小為縣中附小。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1937年春,縣中分立為城區男子國小,遷武廟(今縣人民醫院內),中學留原址(今縣政論大院內)。1940年春,籌建桐梓中山中學班,租賃周西成公館作教室。1941年,桐梓中山中學班改為省立桐梓中學。1948年秋,省中遷縣城東南郊魅岩腳下,原41兵工廠俱樂部。省中人才薈萃,一大批畢業於國內外名牌大學的優秀知識分子聚集這裡耕耘播雨,誨教英才,至1949年秋,省中畢業高中生七屆,國中生八屆。

1950年3月,縣中遷入魁岩腳下省中校園,省中、縣中合併,更名為“貴州省桐梓中學”。1951年,桐梓中學高中部因學額不足而裁撤。1956年,桐梓中學恢復高中部。1964年,桐梓中學於縣城西郊黑石溪(現職高校址)設立分部。1978年,本部與分部分離,本部更名為“桐梓一中”。1980年,桐梓一中被批准為重點中學。

辦學條件

1995年秋,桐梓一中從魁岩腳下遷建於城北虎峰山麓、溱溪河畔。新校園占地87畝,投資1500多萬元,1993年12月26日奠基,1995年9月1日舉行新校園竣工暨開學典禮儀式。1997年,桐梓一中停招國中新生,1999年過渡為高級中學。學校現有教學班28個,學生1400餘人,教職工130人,特級教師2人,高級教師18人,一級教師55人,學業達標94%,中共黨員40人,縣級以上先進55從,縣級以上學會會員85人,58%的教師有專業論著發表或獲獎。學校硬體設施為黔北一流。擁有680座會議禮堂一間,220座階梯教室一間;有榮獲國家級表彰的理、化、生實驗室,演示實驗開出率:物理100%,化學134%,生物127%;有全套電腦辦公系統,有進口微機30台微機室一間和同創網路微機室一間(包括1台伺服器、閱覽室、科技製作室、美術室;有標準足球場,八道環形400米跑道,八道60米室內跑道;學校閉路電視系統與縣電視台併網,全校每間教室配有34寸彩電、VCD、錄音機以及多媒體電教室、教師計算機備課室等現代教育設施。

解放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20年間,桐梓一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推行素質教育,要求全體學生:“基礎紮實、能力突出、開拓創新、興趣廣博”。在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她已成為縣境內培養和輸送人才的主要搖藍。近年來,高考各科平均分、及格率不斷提高,優秀人才層出不窮。畢業於這所學校的學生,有在全國各地施展才華的專家、教授、勞動模範和領導,有保衛祖國的將軍、校尉與士兵。

辦學理念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桐梓一中全體教職工勤奮求實,開拓進取,正在朝著“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主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三個面向’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把學校辦成在管理、科研、改革方面具有地域特色的‘視窗’學校,爭創市級、省級示範學校”的目標邁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