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樹焦枯病菌

桉樹焦枯病菌

桉樹焦枯病Eucalyptus dieback是國內森林植物檢疫對象之一。以子實體或菌絲在桉樹落葉、病枝上和林下土壤中越冬。病原菌分生孢子主要通過氣流、雨水飛散傳播,病害主要發生在苗木和4年生以下幼林中,同時侵染萌芽林,從植株下部開始發病,逐漸向上蔓延,多發生於高溫高濕季節。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桉樹焦枯病菌 桉樹焦枯病菌

桉樹焦枯病病原為帚梗柱孢屬的一種真菌,在中國主要有:Cylindrocladiumscoparium和C.quinqueseptatum兩個種。前者分生孢子圓柱形,具1個分隔,分生孢子梗無色,分枝,有間隔,並可在頂端產生一個橢圓形的孢囊。分生孢子著生在帚狀孢子梗上,並由粘液粘成束狀。分生孢子大小為43.75-56.25μm*2.5-5μm,平均50.26μm*4.32μm。孢囊大小為13.75-30.5μm*7.5-10μm,孢囊梗豎立,一般為4個隔。後者常在苗圃和幼林中引起葉枯,症狀是葉上出現灰褐色燙傷狀病斑,外圍病健交界處水漬狀,病斑邊緣可見白色透明的菌絲體,病斑上可見白色透明豎立的霉狀物,葉背多於葉面。在顯微鏡下可見其分生孢子、菌絲及帚狀孢子梗。分生孢子無色,圓柱狀,兩端鈍圓,有3-7個分隔,大多數為5-6個分隔。孢子單個著生,由粘液將多個孢子粘成束狀在分枝或帚狀的孢子梗上。分生孢子大小為62.5-115μm*5-10μm,平均90.91μm*8.04μm。

傳播途徑

病原菌在罹病組織和土壤中存留,在病組織上形成分生孢子,孢子可通過氣流、雨水傳播擴散。遠距離傳播靠調運帶病苗木擴散蔓延。

主要寄主

尾葉桉、巨桉、巨尾桉、尾巨桉、檸檬桉、柳窿桉、赤桉、大葉桉、窿緣桉纖脈桉、雷林桉1號、雷林桉33號等植物。

為害特點

桉樹焦枯病菌 桉樹焦枯病菌

嚴重危害桉樹幼苗及幼樹。除危害20多種桉樹外,還能侵害相思樹、丁香、橡膠樹、番石榴、柑橘、南美番荔枝、杜鵑花、腰果樹和木薯。
1993年廣東雷州、江門、惠州等市縣的苗圃地和幼林地嚴重發生,造成幼苗大量落葉和枯梢;
1996年廣西欽州和東門林場則造成幼苗大量枯死。

檢疫處理方法

1、嚴禁用疫區或疫情發生區內桉樹枝條作繁殖材料,包括組織培養和扦插繁殖。特別是繁殖用的母苗應嚴格檢疫,杜絕帶菌苗木調運出圃。選擇和培養抗性強的優良品種和植株作繁殖母株。

2、對帶菌的舊苗圃地應作土壤消毒,殺死宿存在土壤中的病原菌。

3、在發病中心區應及早採取綜合防治措施,使用50%可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甲基托布津70%可濕性粉劑等殺菌劑。

4、著重採取預防措施,苗圃應通風透氣,不宜過密,並及時排除積水,清除病苗、病葉、病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