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景區

桃花潭景區

桃花潭景區是青弋江上游的涇縣陳村鎮境內的著名旅遊景區。該景區清新秀麗、蒼巒疊翠的皖南風光,可觀山川之靈氣;又有保存完整、風格獨特的古代建築,可發思古之幽情。著名景點為中華祠 文昌閣 太平湖。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桃花潭景區,位於青弋江上游的涇縣陳村鎮境內,距縣城34公里景區內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既有清新秀麗、蒼巒疊翠的皖南風光,可觀山川之靈氣;又有保存完整、風格獨特的古代建築,可發思古之幽情。

概況

桃花潭之所以有名,歷來說法不一,有云:古人風于澄泓蒼靄,如入《桃花潭記》所述之武陵源,古名之。而桃花潭之所以著名,則是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唐天寶年間,涇縣豪士汪倫聽說大詩人李白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陽家,欣喜萬分,遂修書一封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這裡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而來,汪倫便據實以告之:桃花者,實為潭名:萬家者,乃店主姓萬。李折聽後大笑不止,並不以為忤,反而被汪倫的盛情所感動。適逢春風桃李花開日,群山無處不飛紅,加之潭水深碧,清轍晶瑩,翠巒倒映,李白汪倫詩酒唱合,留連忘返。臨別時在踏歌古岸,李白題下《贈汪倫》這首千古絕唱:“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行。”如今,詩仙、豪士逝者如斯,但桃花潭卻因之流芳千古。潭邊至今有汪倫墓碑文“唐史官汪諱倫也之墓“相傳為李白所題寫,其真偽已無叢考證。
桃花潭所在陳村鎮,古稱南陽鎮,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增內有保存最完整的皖南古民居群,計有明清建築700餘處。翟氏大宗祠,是陳氏大姓翟氏宗族的祭祀之所。據記載,翟氏宗族明清兩代,共有十五人榮登進士,舉人上百,秀才上千。明萬曆年間,南鎮撫大將軍翟國儒赴雲南邊疆平叛為國捐軀,祠堂被御賜“忠孝堂”。“忠孝堂”前後三進,占地千畝,建築材料均為楠木,漢白玉石,其石雕和木雕世所罕見,被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譽為“中華第一祠”。文昌閣建於清乾隆32年,共三層,八角。一至三層分別高懸“盛世文明”、“文光射斗”、“共登雲梯”匾額,是昔日翟氏宗族文武理學的豐碑,由於造型秀麗典雅,也是著名的景觀之一。此外,諸如懷仙閣、萬姓義門、韃子樓、撫風會館、司馬第等古建築也都有著十分重要性的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陳村鎮在1989年至1993年對桃花潭景區的人文景觀進行了全面的考證和修茸,並建造了“夢潭軒”古文物陳列館,將收集整理的桃花潭歷代風景名勝文史資料、名人題匾、古刻、石碑、木雕陳列其中。如今,“夢潭軒”業已成為桃藥潭景區一個新的景點。
溯桃花潭水而上,就是皖南山區最大的陳村水電站,登上電站大壩,極目遠眺,面對的就是文明於世的“黃山情侶”太平湖,與黃山一衣帶水,可乘遊艇直達黃山腳下。湖面碧波萬傾,翠巒千重,另是一番景色。湖中的黃金島,猶如太平湖的掌上明珠,亭亭玉立,島上森木茂密,島語花香,一步一景,如詩如畫。

相關資料

桃花潭,位於涇縣以西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潭面水光瀲艷,碧波涵空。潭岸怪石聳立,古樹青藤紛披,春季綠韜如氈,桃花似火如霞,飛閣危樓隱約其中,猶如蓬萊仙境,又疑武陵人家。桃花潭四周點綴著眾多的自然人文景觀,屹立千年的壘玉墩,深藏奧妙的書板石、李白醉臥的彩虹崗、踏歌聲聲的古岸閣、青磚黑瓦的古民居......桃潭煙波使人陶醉,桃林春色讓您留戀,移步皆成景、四時景宜人。

縣誌《桃花潭記》稱“層岩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潔,煙波無際”。峭岩上古藤綴拂,煙霧繚繞,朝陽夕暈,山光水色,尤顯旖旎。駕一葉扁舟泛遊其上,一篙新綠,微波漣漪,足見“千尺潭光九里煙,桃花如雨柳如綿”。潭東岸,有東園古渡,系汪倫踏歌送別李白處,有明朝建踏歌古岸,西岸有壘玉墩、書板石、彩虹崗、謫仙樓、釣隱台、懷仙閣、汪倫墓等景點。下游東岸有建於乾隆年間的文昌閣。閣重檐飛角,方圓八面,氣宇軒昂,昔為文人興會之所,遊人登臨極目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