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桑

其中獸桑有黑桑、黃桑兩類,是在山東地區被馴化、選擇和培育而成的優良新品種。 唐代除魯桑外,還出現新品種白桑。 桑種分為大葉、小葉兩類,主要技術是嫁接,屬先進的無性繁殖法,以培育良種,如荊桑根株可接魯桑枝條。

根據考古資料分析,夏代以前在我國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的廣大地區,野生桑托資源十分豐富,野蠶品種則因樹而異。夏代尚未見有文字傳世,桑樹應是野生桑。商代甲骨文中關於桑林祭祀的內容較多,但是否已有人工培育的桑樹,目前尚無確論。所以至周代,桑樹已轉人工培育和大面積栽種的階段,其中有高幹喬木桑和低乾兩類,部分地區也兼種的階段,其中有高幹喬木桑和低乾桑兩類,部分地區也兼種自然生長的野桑,包括拓桑、札樹、荊桑等。漢代最桑苗的育成有了記載。這種桑可連年利用,屬於乾桑。從全國範圍看,秦漢時各地種植桑園已經較為普通,高幹桑與低乾桑並存,農家房舍和農田裡都有栽種,對桑樹的病蟲害有蠍蟲、尺蜓、桑螟等,也已有所認識和防治(《論衡·商蟲篇)))。
魏晉南北朝時期,栽桑技術顯著提高,北魏賈思怨在《齊民要術·卷五種桑拓》中記述,桑有五個品種:一是條長而樹小的女桑,二是r}桑,三是樹型高大的荊桑,四是無主幹、剪養方式的地桑,五是最早出現的獸桑。其中獸桑有黑桑、黃桑兩類,是在山東地區被馴化、選擇和培育而成的優良新品種。南北朝時除了用種堪法栽植新桑外,又推廣了壓條法,種堪長得慢,不如壓條快。壓條法是在正、二月間,把桑枝壓到地上,待枝條上桑葉高數寸後,以乾土奎之,到次年正月即可截取枝條栽種。也有用播種法培育實生苗,以黑魯堪種子曬乾後畦種,次年正月再將桑苗移栽。宅旁桑苗多為定植.桑田需經假植兩年後定植,假植時的間距為五尺.定植用品字形,間距為十步。定植後的高千桑在每年秋冬月要修剪枝條,不令過茂,保持均勻生長,並儘量減少樹汁流失,以免損葉。
唐代除魯桑外,還出現新品種白桑。白桑少子,故用壓條法種之。如收得桑子,可立即在濕地栽種,勤加澆灌〔韓鄂《四時纂要》)。白桑葉厚大,得繭重實,出絲率高。唐時江南地區尚有雞桑,詩人陸龜蒙有“百樹雞桑半頃麻”的詩句。宋代時桑樹種類有青桑、白桑、拳桑、大小梅、紅雞爪、睦州青等,另有雞桑、黃桑、花桑、水桑、過海桑等,並盛行利用堤岸種植。用嫁接法提高桑葉產最始於宋代,浙江湖州、安吉等處農民多能嫁接,其法取好桑直上生條,不用橫垂生枝。種桑分三個階段:一是一年生實生苗培育。二是苗木叢栽。三是次年定植。生長期要勤於施肥、魚土、除蟲、除草,次年春伐,促使人枝氣脈全盛,生葉厚大。元代桑樹仍分荊、獸兩大類,荊桑根固、多梅、心實,且樹型高大,樹齡可達千年以上,福建泉州開源寺至今尚存唐代古桑。獸桑少棋,條葉茂盛,宜為地桑。桑(《農桑輯要》卷三《栽桑》)。元代常用的嫁接法已大為發展,有身接(冠接)、接(片芽接)、搭接(合接)等6種。嫁接技術能促使優良桑品種的特性充分發揮,並提高桑葉的產量和質量。
明代栽桑技術有明顯進步,關於桑樹培育管理已總結出許多有價值的經驗,有關科技著作較多,桑苗嫁接技術逐步提高,並在全國推廣,明初政府還詔令“天下百姓務要多栽桑樹”(《明會典》卷十七)。浙江湖州地區種桑注憊深耕、施肥和排水,新桑三年後方始采葉,成效尤著,已掌握用藥草防治桑樹害蟲,經精心培育的桑葉畝產高達1600斤(按:明代I畝合今1.74畝,I斤合今0.597公斤,故畝產合今應為548.97公斤).明代植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桑種分為白桑、雞桑、子桑、山桑四大類,其特點是“白桑葉大如掌而厚,雞桑葉花而薄,子桑先堪而後葉,山桑葉尖而長”。當時浙江的桑樹已有青桑、白皮桑、荷葉桑、雞腳桑、扯皮桑、尖頭桑、紅頭桑、槐頭桑、雞案桑、木竹桑、烏青桑等lI種.山於歷代經驗的積累,到了清代,有關蠶桑的科技書籍傳世達數十種之多,對育苗、嫁接、舊桑復壯更新等方面,有較系統完整的技術措施,總結出桑性宜高不宜陷、惡濕好千、惡瘡好肥、惡陰蔽好軒敞等特點。太湖地區桑葉畝產一般可達10x〕一1250公斤。清代衛傑在《蠶桑萃編》中把桑分為18個品種:以地區分有湖桑、川桑、魯桑、荊桑。以種類分有子桑、女桑、花桑、堪桑、桅桑、火桑、叢生桑、富陽桑、地桑、山桑等;人工培育而成的有移桑、接桑、蟠桑、早生桑等。桑種分為大葉、小葉兩類,主要技術是嫁接,屬先進的無性繁殖法,以培育良種,如荊桑根株可接魯桑枝條。接樹有三訣:即“襯青、就節、對縫”(《農政全書》,俗稱為“皮對皮,骨對骨”,更重要的是縫對縫,以促使接後木質部和韌皮部的營養輸送,這是符合科學原理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