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斯特曼綜合徵

格斯特曼綜合徵(Gerstmann syndrome,GSS)系Gerstmann,Straussler和Scheinker於1936年首先發現和描述,故以他們的名字命名其特徵是小腦共濟失調伴有痴呆和腦內澱粉樣蛋白沉積,多為家族性1981年,Masters接種動物證實了該病的可傳染性。

基本信息

概述

GSS綜合徵是罕見的TND,年發病率在1~10/1億人群,據報導它有家族性,至今在世界範圍內已確診有24個互不相關的家族是由Prp中某些基因變異引起,最多見的是在102密碼上亮氨酸(Leu)替代了脯氨酸(Pro),這種變異是首先被Gerstmann,Straussler及Scheinker描述用這變異的Prp給轉基因小鼠可引起氣芋瘙癢病相似的TND在117密碼上纈氨酸(Val)替代了丙氨酸(Hla)或者117及129點均變異,在198上絲氨酸(Ser)替代了苯丙氨酸(Phe)及鹼基對的插入等。認為102點變異在臨床上以共濟失調為優勢117及198變異表現痴呆更多198變異則以神經纖維纏結在一起多見。
平均病程5年平均發病年齡43~48歲(24~66歲),是一個中年進行性小腦脊髓的退行性變痴呆。與CJD相反,肌陣攣罕見或沒有。
確診靠腦組織檢查、動物接種。病理見澱粉樣斑塊外與其他TND一樣,在小腦見神經纖維包繞為主,有似老年性痴呆的Alzheimer病,但用抗Prpsc抗體免疫染色可陽性,而以對β-澱粉樣蛋白抗體染色則陰性可資鑑別。

流行病學

本病極少見。年發病率估計僅1~2/1億。所有病例均發生在北半球,如北歐、加拿大美國日本。南半球至今無病例報告。
GSS大部分病例是家族性的,少數為散發性至今只發現了24個GSS家族。引起家族性GSS的PRNP基因的點突變有P102L、A117V、F198S和Q217R,可據以劃分GSS亞型。P102L亞型最常見至今已見於9個國家的10個家族,其中包括最初的GSS家族這種突變發生GSS的遺傳學聯繫LOD評分>3。此種突變可能是種系PrP基因中一個甲基化的胞苷磷酸鳥苷脫氨基致胞嘧啶被胸腺嘧啶替代所引起。
GSS與CJD和庫魯病類似,但不完全相同其發病年齡為15~79歲,平均約43歲,較CJD病年齡小。疾病發展慢,病程1~11年,平均5年,比CJD和庫魯病長,平均死亡年齡約為48歲。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比CJD更類似庫魯病。

病因

GSS綜合徵是罕見的TND,年發病率在1~10/1億人群,據報導它有家族性,至今在世界範圍內已確診有24個互不相關的家族。是由Prp中某些基因變異引起。

發病機制

朊毒體病的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認為朊毒體本身可自體外進入或因遺傳變異自發產生,對於傳染性朊毒體病而言,朊毒體可經口注射或外科手術途徑進入人體,進入人體後的朊毒體侵入腦組織的可能途徑包括從感染部位直接經神經傳遞,先在單核吞噬細胞系統複製,然後經神經脊髓擴散以及血源性擴散等不同途徑。朊毒體致病的始動環節是PrPsc轉化PRPC,使PrPsc在中樞神經系統大量聚集PrPsc如何導致神經細胞損傷有待闡明有關研究提示:PrPsc有神經細胞毒性,可引起神經細胞的凋亡(apoptosis);PrPc是可溶性的,轉化為不可溶的PrPsc後,於腦組織內沉澱形成澱粉樣斑塊導致損害;PrPc與銅原子結合形成的複合物具有類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當PrPc變構成PrPsc後導致 PrPc缺乏,使神經細胞SOD活性下降,從而對超氧化物等所造成的氧化損傷的敏感性增加,並可使神經細胞對高谷氨酸和高銅毒性的敏感性增加,最終導致神經細胞變性死亡。

臨床表現

早期病人自訴小腿麻木、疼痛、感覺異常和步態不穩。檢查可見小腦共濟失調伴有下肢肌肉萎縮無力、遠端感覺減退、腱反射減低等外周神經病表現。病情進一步發展,可出現精神智慧型障礙。痴呆出現晚而且較輕,也有伴錐體束征或錐體外束征的晚期呈現嚴重的共濟失調和痴呆,並可出現失明耳聾、錐體束征和錐體外束征同時伴有肌陣攣樣發作,尤以小腿肌肉陣攣發作為多。

併發症:
晚期呈現嚴重的共濟失調和痴呆,並可出現失明、耳聾、錐體束征和錐體外束征同時伴有肌陣攣樣發作尤以小腿肌肉陣攣發作為多。

診斷

診斷依據:朊毒體病的確診需依賴腦組織的病理檢查,因此生前診斷較為困難。
1.流行病學資料進食過瘋牛病可疑動物來源的食品 接受過來自可能感染朊毒體供體的器官移植或可能被朊毒體污染的電極植入手術,使用過器官來源的人體激素以及有朊毒體病家族史,均有助本病診斷。
2.臨床表現雖然朊毒體病大多都表現為漸進性的痴呆、共濟失調及肌陣攣等:但不同的朊毒體病也有各自的一些特點,如散發性克-雅病發病年齡較大多先有痴呆後有共濟失調,而新變異型克-雅病發病年齡較輕;庫魯病震顫顯著,往往先有共濟失調後出現痴呆;傑茨曼-斯脫司勒-史菌克綜合徵多僅有共濟失調等小腦受損表現,少見痴呆;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以進行性加重的頑固失眠為特徵。
3.實驗室檢查腦組織的海綿樣病理改變及PrPsc陽性的免疫學檢測於確診本病有重要意義:腦脊液中的腦蛋白14-3-3及腦電圖PSWCs具輔助診斷價值PRNP序列鹼基突變的遺傳學分析則有助家族性朊毒體病的診斷。

鑑別診斷:
本病主要需與其他漸進性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阿耳茨海默病(alzheimet disease)、多發性硬化等疾病鑑別。這類非朊毒體感染所致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腦組織無海綿樣改變也無PrPsc陽性。

檢查

實驗室檢查:
1.組織病理學檢查 病變腦組織可見海綿狀空泡澱粉樣斑塊、神經細胞丟失伴膠質細胞增生,極少白細胞浸潤等炎症反應
2.免疫學檢查 多種免疫學方法,如免疫組織化學、免疫印跡、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已用於檢測組織中的PrPsc。採用抗PrP27~30抗體,可在經異硫氰酸胍及壓熱處理或蛋白酶K消化溶解PrPc後的病變組織中檢測到PrPsc。單克隆抗體15B3僅能結合PrPsc,因此不需經溶解PrPc的處理即可識別PrPc和PrPsc取材包括腦脊髓、扁桃體、脾、淋巴結、視網膜、眼結膜及胸腺等多種組織套用免疫印跡方法,尚可在腦脊液中檢測到一種較具特徵性的腦蛋白14-3-3,該蛋白是一種能維持其他蛋白構型穩定的神經元蛋白,正常腦組織中含量豐富但並不出現於腦脊液中,當感染朊毒體時大量腦組織破壞,使腦蛋白14-3-3泄漏於腦脊液中。

其它輔助檢查:
1.動物接種試驗 將可疑組織勻漿腦內或口服接種於動物(常用、羊等),觀察被接種動物的發病情況,發病後取其腦組織活檢是否具朊毒體病的特徵性病理改變。此法敏感性受種屬間屏障限制,且需時較久。
2.物理檢查 腦電圖檢查可有特徵性的周期性尖銳複合波(periodic sharp wave complexs,PSWC),具輔助診斷價值。此外,計算機斷層掃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的腦影像學檢查,可資鑑別朊毒體病與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3.分子生物學檢查 從患者外周血白細胞提取DNA對PRNP進行PCR擴增及序列測定,可發現家族遺傳性朊毒體病的PRNP特徵性突變。

治療

對症及支持治療可減輕症狀,改善生活質量但至今尚無有效的病原治療。有報導認為剛果紅二甲基亞碸、酚噻嗪氯丙嗪分支多胺、磷脂酶C、抗朊毒體抗體及寡肽等可能對延緩病情有一定作用但效果及適用性有待證實。

預後預防

預後:
預後極差,已知病例無一例外均告死亡。

預防:
鑒於朊毒體病尚無有效治療,做好預防極為重要。目前尚無疫苗保護易感人群。
1.控制傳染源 屠宰朊毒體病病畜及可疑病畜,並對動物屍體妥善處理。有效的殺滅朊毒體方法包括焚化、高壓消毒132℃持續1h、5%次氯酸鈣或1mol/L氫氧化鈉60min浸泡等;限制或禁止在疫區從事血製品以及動物材料來源的醫用品的生產;朊毒體病及任何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患者、曾接受器官提取人體激素治療者、有朊毒體病家族史者和在疫區居住過一定時間者,均不可作為器官、組織及體液的供體;對遺傳性朊毒體病家族進行監測,予遺傳諮詢和優生篩查。
2.切斷傳播途徑 革除食用人體組織陋習,不食用朊毒體病動物肉類及製品,不以動物組織飼料餵養動物,醫療操作嚴格遵守消毒程式,提倡使用一次性神經外科器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