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齊婭·黛萊達

格拉齊婭·黛萊達

格拉齊婭·黛萊達(Grazia Deledda,1871-1936),義大利作家。

基本信息

藝術特色

格拉齊婭·黛萊達 格拉齊婭·黛萊達
格拉齊婭·黛萊達 格拉齊婭·黛萊達
讓一個外國人來評判她的創作風格的藝術特色是困難的。一位著名的義大利批評家有關這方面的評論。"她的風格,"他說,"是敘述大師的風格,它具有所有傑出小說的特點。在今天的義大利,沒有誰寫的小說具有她那樣生機勃勃的風格,高超的技藝,新穎的結構,或者說社會的現實意義,而這些在格拉齊婭·黛萊達的一些小說中,甚至在她最近的作品中,如《母親》(1920)和《孤獨者的秘密》(1921)中都可以看到。"人們也許注意到她的作品不甚嚴謹,有的段落出乎意料,常給人變化倉促的感覺。但是,她的許多優點從總體上對這個缺陷給予了補償。

從二十年代開始,黛萊達的創作有了新的突破,更注重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寫和挖掘,而且背景也由撒丁島逐步轉向更廣闊的天地。在她後期的創作中,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母親》(1920)、《孤獨者的秘密》(1921)、《逃往埃及》(1925)、《阿納萊娜·比爾希尼》(1927)及短篇小說集《森林中的笛聲》(1923)、《為愛情保密》(1926)等。

格拉齊婭·黛萊達不屬於那類圍繞主題討論問題的作家。她總是使自己遠離當時的論爭。當艾倫·凱伊試圖引她加入那種爭論時,她回答說:"我屬於過去。"也許她的這種表態並不完全正確,因為格拉齊婭·黛萊達體會到她與過去、與其人民的歷史有緊密的聯繫。但是,她也懂得如何在她自己的時代生活,知道該怎樣給予反映。雖然她對理論缺乏興趣,但她對人生的每個方面都有著強烈的興趣。她在一封信中寫道:"我們的最大痛苦是生命之緩慢的死亡。因此,我們必須努力放慢生活的進程,使之強化,賦予它儘可能豐富的意義。人必須努力凌駕於他的生活之上,就像海洋上空的一片雲那樣。"準確地講,正因為生活對於她來說是那樣地豐富和可愛,因而她從不參與當今在政治、社會或文學領域的論爭。她愛人類勝過愛理論,一直在遠離塵囂之處過著她那平靜的生活。她在另一封信中寫道:"命運注定我生長在孤僻的撒丁島的中心。但是,即使我生長在羅馬或斯德哥爾摩,我也不會有什麼兩樣。我將永遠是我--是個對生活問題冷淡而清醒地觀察人的真實面貌的人,同時我相信他們可以生活得更好,不是別人,而是他們自己阻礙了獲取上帝給予他們在世上的權力。現在到處都是仇恨、流血和痛苦;但是,這一切也許可以通過愛和善良加以征服。"


主要作品

《埃里亞斯·波爾托盧》、《灰 燼》、《橄欖園的火災

生平/評價

格拉齊亞·科西瑪格拉齊亞·科西瑪
格拉齊婭·黛萊達(1875-1936),義大利女作家。出生於撒丁島。依靠刻苦自學走上文學創作道路。最初在婦女雜誌上發表短篇小說,後來 逐漸以寫作長篇小說為主。她深受以維爾加為代表的真 實主義的影響。她的作品都以撒丁島鄉村為背景,描寫在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關係的侵襲下,撒丁島鄉村古老的宗法關係的瓦解,鄉村居民經濟上的破產和精神上蒙受的創傷,如《埃里亞斯·波爾托盧》(1903)、《灰燼》(1904)、《橄欖園的火災》(1918),以及城市文明同鄉村文明的對立和衝突。但她把撒丁島鄉村的災難歸 結為命運的播弄,人在神秘莫測的命運面前,猶如“風中蘆葦”,無能為力(《風中蘆葦》,1913)。在這些小說中,現實主義的力量同宿命論色彩緊密交織。她擅 長以富有詩意的筆觸和擬人的手法,描繪撒丁島的自然風貌,文筆纖細婉致,抒情韻味濃郁。1926年獲得諾貝 爾文學獎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