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仁缺失突變體

核仁缺失突變體,為發現於兩棲類的非洲爪蟾的突變體。

核仁缺失突變體(anucleolate mutant)為發現於兩棲類的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的突變體。由T.R.Elsdale於1958年所報導。正常野生型的體細胞一般有2個核仁(a-nu)。突變型完全不存在核仁。這是由於染色體上的核仁形成區(nucle-olar organizer)發生遺傳缺失的緣故。缺失性狀屬於普通的孟德爾式遺傳。核仁全部缺失(0-nu)的基因型為純合型;僅具有一個核仁(1-nu)基因型為雜合型。核仁缺失型(0-nu)的個體發育在肌肉收縮期以後顯著比正常型延滯,以至在幼體期死亡,但雜合體(1-nu)的生存率、生長速度、性比、生殖力等各方面與正常型並無多大變化。一般兩棲動物在發生早期幾乎不進行rRNA合成,從尾芽期以後合成才趨向活躍,但此突變體發育到尾芽期以後仍不進行rRNA的合成。所以這是rRNA的合成在核仁區進行的有名的例證。另外在黃色果蠅中已知也有能遺傳的核仁缺失突變體的存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