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面窩頭

栗子面窩頭是北京宮廷食品,據說慈禧太后最喜好吃,目前也只有幾個所謂做“御膳”的飯店有賣。所謂“窩頭”是一種圓錐型,下面有一個洞的蒸製食品,原來都是用玉米面做的,因為沒有發酵的玉米面非常不容易蒸熟,做成這種形狀有利於迅速蒸熟,窩頭以前是底層平民常用的食品。

基本資料

而西太后別出心裁,要“與民同樂”,可是是用當時非常昂貴的栗子磨麵做的,個也小很多,成為一種點心,民國革命後才流入民間。
傳說這一宮廷小吃品種是慈禧太后當年吃過的小窩頭,可是在正史中卻不見記載,左不過野史訛傳。傳說清光緒庚子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時,慈禧離京去西安,途中飢餓難忍,京郊貫市有個人給她窩頭吃,吃時甚覺甘美。後來回到北京,她命御膳房做窩頭吃。御膳房不敢違背,又不敢做老百姓吃的那種窩頭,於是製成小窩頭,後遂成為慈禧齋戒時吃的一種甜食。其實純用栗子面是蒸不成窩頭形兒的,因為其乾裂、不合團兒。
做小窩頭用的是好的新玉米面,過細籮,再摻上好黃豆面,蒸的時候加桂花白糖,吃著又暄又甜。一斤面要蒸出一百個小窩頭才夠“小”。
原料:
刺參,生油,蔥,姜,味素,糖,醬油,豬油,雞油,麻油,香味料。
做法:
①將皮薄肉厚質量好的水發刺參,投入八成熟的油鍋內,略炸一下撈起;
②另燒熱鍋,用生油、蔥姜熗鍋,煸炒至蔥姜呈金黃色時加入高湯、精鹽、味素、糖色、糖、醬油,燒滾後用細網篩除淨沫子,推入刺參、胡蔥,煨約10分種,待湯汁濃醇後勾芡,澆上用豬油、雞油、麻油和香味料熬制的三味油,出鍋裝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