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縣[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轄縣]

柳城縣[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轄縣]
柳城縣[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轄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柳城縣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的一個轄縣。位於廣西中部偏北,東經108°36‘至109°50’,北緯24°26‘至24°25’之間。東與鹿寨縣毗鄰,西與羅城縣、宜州市接壤,南與柳州市郊區、柳江縣相連,北與融安縣、融水縣交界。縣境內東西最大橫距7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47公里。柳城縣歷史悠久,建縣於南朝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原名龍城縣,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始更名柳城縣。1949年11月24日,柳城宣告解放,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83215號)同意將柳州地區的柳城、柳江2縣劃歸柳州市管轄。1984年2月,柳城縣正式劃歸柳州市管轄。縣治大埔鎮,距柳州市48公里。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柳城縣柳城縣
南朝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從潭中縣劃出設龍城縣,屬桂州始安郡。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屬桂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屬始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設龍州,轄龍城、柳嶺兩縣。貞觀七年(公元633),柳嶺縣併入龍城縣,撤銷龍州,龍城縣歸南昆州管轄。貞觀八年改南昆州為柳州,天寶元年(公元742)改柳州為龍城郡,乾元元年(公元758)改龍城郡為柳州,龍城縣均屬之。

五代十國,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龍城縣屬楚國柳州。南漢乾和六年(公元948),柳州入南漢版圖,龍城縣屬柳州。宋開寶四年(公元971),龍城縣屬廣南路柳州。至道三年(公元997),屬廣南西路柳州。景德三年(公元1006),龍城縣改名柳城縣,仍屬柳州。鹹淳一年(公元1265),柳州州治遷柳城縣之龍江南,即今南丹村。

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設柳州路總管府,柳城縣屬柳州路。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柳城縣屬柳州府。

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柳城縣屬廣西行省柳州府。

民國元年(公元1912),柳城縣屬廣西省柳州府。民國2年,屬柳江道。15年廢道,屬省轄。17年,屬柳江行政督察區。18年,轉屬省轄。19年,屬第三民團區。21年,屬柳州民團區。23年,屬柳州行政監督區。29年,屬第四行政督察區。31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35年,屬行政督察區第二區。

1949年11月24日柳城縣解放,屬柳州專區。1952年7月,柳州專區併入宜山專區,柳城縣隸屬宜山專區。1958年7月,宜山專區駐地從宜山縣慶遠鎮遷柳州市,更名柳州專區,柳城縣屬之。據國務院國函215號《關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市機構改革方案的批覆》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桂政2號文通知,於1984年2月10日,柳城縣從柳州地區劃出,歸柳州市管轄。

區劃

柳城縣轄大埔、龍頭、太平、沙埔、東泉、鳳山、六塘沖脈、寨隆9個鎮和社沖、馬山、古砦3個鄉,下設120個村委會,12個社區居委會,1391個村民小組。縣城大埔鎮城區13124戶,人口4.18萬人。

地理特徵

地形地貌

柳城縣是一個低丘谷地岩溶低山交錯的半丘陵地區。融江自北向南流,將縣境劃為東西兩大塊,東部為丘陵和山地,西部系岩溶石山和丘陵交錯地區。西北部地勢較高,由東、西兩面向中部融江遞降。中部融江沿岸以低丘平原為主,地勢平緩,海拔200米以下。

氣候特徵

縣域屬亞熱帶季風區,夏熱冬寒,四季明顯,光照能量和水量豐富。年日照總時數1548.4小時,年平均氣溫20.2℃,年無霜期334天。

降水量:年降水量平均在1300~1500毫米之間,河東多於河西,平地多於山地。東泉沙埔鳳山、太平、古砦地區,平均年降水量為1400毫米;丘陵和山地的六塘、馬山、洛崖地區,只有1300毫米的平均年降水量;大埔居中,平均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柳城縣柳城縣
柳城縣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冶金錳礦和非金屬礦產。煤炭以煙煤和肥焦煤為主,儲藏量700萬噸以上,發熱量一般為4000----6000大卡/公斤,年產量5至8萬噸。

冶金錳礦:探明儲量12萬噸,平均含錳品位30%,低磷、低鐵、易采。白雲岩礦:儲量超億噸,已探明5137萬噸。石灰岩礦:分布全縣,到處皆是,質量優良。大理石礦:主要有黑色和彩色兩種。黑色大理石儲量150萬立方米,拋光度好,名為“黑玉”;彩色大理石花色有彩帶、紅彩花、象彩花等,拋光色彩鮮艷,名為“彩玉”,儲藏豐富。耐火石英砂岩儲量多,易采易制,年產量1000到2000噸,遠銷全國各地。天然矽粉(石英粉)地質儲量10萬噸以上。矽石礦(石英卵石)儲藏量多,易采易選。

水域資源

1987年,全縣水域總面積101938畝,占全縣總面積的3.2%。按農業人口平均,每人0.33畝。其中大小江河、溪流70條,面積73268畝,占水域總面積71.87%;池塘2580張,面積4085畝,占水域總面積4.01%;水庫63處,面積2324.1畝,占水域總面積22.80%;山塘71張,面積1344畝,占水域總面積1.32%。全縣可養殖水域面積39281畝,占水域總面積38.53%。其中:池塘占可養殖面積28.32%,水庫占可養殖面積68.26%,山塘占可養殖面積3.42%。

人口

人口數據

2004年末,柳城總人口406053人,其中壯族213577人,漢族179407人,仫佬族8060人,其他少數民族5009人。

民族構成

柳城縣各民族人口,以漢、壯兩個民族居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柳城縣居住有漢、壯、瑤、苗、侗、仫佬、毛南、回、彝、水、京、滿、蒙、高山、土家、布依、黎、畲、白、藏、錫伯、仡佬、維吾爾、蒙古、傣、怒、阿昌等等27個民族。

語言構成

柳城縣柳城縣
柳城縣語言有壯話、客家話(俗稱麻界話)、官話(柳州方言或稱桂中方言)、百姓話、白話(粵語廣州方言)、仫佬話、福建話(閣南語)等。其中以壯語、客家話、官話三種語言居多,普遍通用的是官話。

壯話:全縣14個鄉鎮均有分布,總計有18.3萬多人,占總人口數的49.55%。其中以太平、六塘、馬山、沖脈、洛崖、寨隆6個鄉鎮分布較多,占86.77%。在這些鄉鎮所在地的圩鎮也講官話。

客家話:主要分布在大埔、東泉、沙埔、龍頭西安5個鄉鎮和太平鄉的少數村屯。共有8.32萬人,占總人口的22.44%。但也有少數村屯講客家話、百姓話兩種語言同時通用。

官話:主要分布在大埔鎮、東泉鎮、鳳山鎮和社沖鄉部分村屯,以及縣內的機關、廠礦、農林場、學校,共有5.22萬人,占總人口數的14.08%。官話在全縣境內工作聯繫、集市貿易以及人際交往中普遍通用。

百姓話:主要分布在古砦、大埔、龍頭、洛崖四個鄉鎮,共有3.31萬人,占總人口數的8.93%。其中以古砦鄉居多,占79.11%。

白話:主要來自北流、容縣、陸川、桂平、平南等縣的移民,零星分布在大埔、鳳山、沙埔、龍頭、西安、社沖、古砦、洛崖等鄉鎮的一些村屯,共有0.91萬人,占總人口數的2.45%。

仫佬話:分布在古砦鄉的上富、羅峒、大岩峒等村屯,有0.69萬人,占總人口數的1.86%。這些村屯也有兼講壯話的。

福建話:主要分布在龍頭鄉的伏虎、上羅下屯等村屯,但也有兼講客家話和百姓話的。共有0.11萬人,占總人口數的0.30%。

政治

現任柳城縣主要領導一覽表
職務 姓名 職務 姓名
縣委副書記、縣長 郭雲霄 縣委常委、副縣長 龍慶革
副縣長 溫劍 副縣長 黃柳武
副縣長 湯振國 副縣長 楊輝強
副縣長 黃志英 副縣長(掛職) 李書雲

經濟

綜合實力

2012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3億元,增長12.1%。其中,第一產業32.8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38.2億元,增長16.3%,第三產業22億元,增長13.1%;財政收入6.7億元,比上年增加1.1億元,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3億元,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7865元,增長18.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73元,增長12.1%。為民辦10件實事全面完成。

農業

柳城縣農業以生產糧食糖蔗、油料為主。解放前,農村生產力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縛,農業生產發展緩慢。解放後,經過土地改革運動和合作化運動,生產不斷發展。1987年與1950年相比,農作物複種指數提高近1倍,糧食作物產量增長2.5倍,糖蔗產量增長17.97倍,油料作物產量增長2.54倍,生豬年末存欄增長2.12倍,農業總產值增長8.88倍。解放以後至1987年,糧食生產逐年上升。1981年以後,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生產結構。農業生產得到長足發展。1982年,糧食總產15.31萬噸,創歷吏最好水平。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農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70元增加到1987年的479元,人均口糧從235公斤增加到322公斤。

工業

民國時期,本縣工業主要有榨糖、榨油、碾米、糕餅、織布等行業,全為手工生產。1950年,縣屬工業產值59.1萬元,主要門類有製糖、食品、機械、紡織縫紉、陶器、印刷等,均為手工生產。1952年,開始出現縣屬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1953年縣屬工業產值91.4萬元。此後,縣辦糧油加工企業有所發展,私營工業、手工業完成社會主義改造, 生產亦有所發展。1957年,縣屬工業產值227.5萬元,其中縣屬國營工業產值192萬元。

50年代末,興辦採煤工業,食品、機械、陶器等工業企業繼續發展。1960年,縣屬工業產值399.6萬元,為1950年工業產值的6.76倍。

60年代初,由於糧食減產,工業生產相應縮減。1964年,縣屬工業企業52家,產值147.25萬元。1966年開展“文化大革命”後,各工業企業遭受不同程度的影響,工業產值時起時伏。1970年,縣屬工業產值上升到295.92萬元,為1960年產值的74.05%。

自1971年起,食品、機械、採礦、建材等工業企業發展較快,縣屬工業產值達到561萬元。1975和1976年,柳城糖廠和風山糖廠先後劃歸本縣,製糖工業即上升為縣屬工業的主力。1980年,縣屬工業產值2788萬元,為1970年產值的9.42倍。

進入80年代,縣屬國營工業企業先後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其中柳城糖廠、鳳山糖廠、縣罐頭廠、製藥廠、水泥廠經過技術改造和擴建,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期,鄉鎮工業蓬勃發展,成為後起的工業生力軍。1987年,全縣工業產值13782萬元,其中自治區屬工業產值1082萬元,地市屬工業產值5539萬元,縣屬工業產值7161萬元。同年,縣屬工業產值為1980年產值的2.56倍。縣屬工業包括了製糖、食品建材、機械、製藥、造紙印刷、電力、紡織縫紉、採礦、森工等門類,而以製糖、食品為主要部門。在縣屬工業中,國營工業企業16家,職工2262人,產值4619萬元,實現稅利1197萬元;二輕工業企業9家,職工266人,產值202萬元,實現稅利7.22萬元;鄉鎮(村)工業企業152家,職工2907人,產值1069萬元,實現稅利88.92萬元;聯戶和個體工業企業1214家,從業人員3829人,產值1203萬元,實現稅利279.69萬元;其他部門集體工業企業22家,職工274人,產值68萬元,實現稅利13萬元。

科技文衛

宗教

縣境內有宗教活動場所28處,其中,基督教24處,佛教4處,基督教八十年代初傳入柳城並迅速發展,信教民眾有3000多人左右,4個佛教寺廟是九十年代按宗教政策恢復重建的,其中鳳山開山寺,系廣西四大名寺之一,在東南亞地區享有盛譽。

教育

自1953年以來,柳城縣的教職工隊伍不斷壯大,素質不斷提高。1953年,全縣國小教師504人,其中民辦國小教師22人,國中教師22人,中國小師生比為1:24.8和1:35.8。1958年,人民公社辦學校,民辦國小教師迅速增多。同年,全縣國小教師646人,其中民辦國小教師186人,國小師生比例為1:48.9;國中教師72人,高中教師16人,初高中師生比例為1:29和1:16.8。1985年,全縣國小教職工2241人,其中民辦教職工1215人,占54.21%;中學教職工846人,其中民辦教職工72人,占8.51%。

2012年,全縣國小143所(其中教學點45個),學生20555人。普通國中16所,學生9337人。普通高中2所,學生3989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學生2060人(其中全日制學生82人)。幼稚園71所(其中民辦幼稚園69所,民辦公助幼稚園1所),學前三年在園幼兒9600人。全縣教職工3515人,其中公辦幼稚園教師86人,國小1894人,國中1181人,高中300人,職校54人。全縣國小教輔人員23人,工勤人員26人;中學教輔人員121人,工勤人員65人。全縣國小專任教師1761人,國中專任教師974人,高中專任教師274人,職校專任教師49人。

衛生

柳城縣人民醫院的前身是縣衛生院。1987年,全院有各種用房10130平方米,病床145張,固定資產原值133.31萬元。院內設醫務、藥劑保健、總務等大小科室45個。工作人員183人,其中醫務辦員145人。在醫務人員中,副主任醫師4人,主治醫師18人,護師12人。

1985年,行政村或自然村建立衛生所(室),採取承包或自負盈虧等形式。1987年,全縣有衛生所(室)247個,農村醫生302人,衛生員294人。

至2013年全縣有縣鄉公立醫療衛生機構19個,其中:縣直醫療衛生機構5個,分別是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衛生局衛生監督所;鄉鎮衛生院14個,其中:中心衛生院4個,普通衛生院8個,華僑經濟管理區衛生院1個;鎮防保院1個;經許可個體診所109個;村衛生室121個。全縣19家公立醫院機構共有在職職工1499人(包括單位自聘人員),其中衛技人員994人,占職工總數的66.31%。在職職工正高級職稱1人,副高級10人,中級237人,初級746人。有鄉村醫師247人,註冊193人。全縣醫療機構有病床879張,平均每千人口擁有病床2.17張,平均每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45人。

科技

解放後,1959年11月,成立柳城縣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科委),負責管理全縣科技行政事務。1964年精簡機構,科委被撤銷。1974年3月,成立柳城縣科學技術管理局(簡稱科技局)。1978年7月,改科技局為科學技術委員會。1984年機構調整,科委內設秘書科、計畫業務科、成果推廣科和科技情報科。科委主要開展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貫徹執行科技方針、政策,協調落實各項科技任務和組織技術攻關,進行科技調查研究等。

至2013年,柳城縣建成了較完善的縣、鄉、村三級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129個,輻射帶動農戶1.5萬戶;全縣建設了9個“廣西科技工作先進鄉鎮”、26個社會主義新農村科技示範村、56個科技示範基地,培育科技示範戶8352戶,新技術入戶率達92.5%;建立了規範化、制度化的科技興農培訓體系,建有鄉(鎮)星火課堂和遠程教育設施,有30個科技培訓基地,149名科技培訓教師隊伍,每年都舉辦綠證、星火、勞動力轉移就業等專業技術培訓班,年培訓農村學員3000人以上;還建立了21個“三農”科技信息服務網站,形成了區—市—縣—鄉—村—示範戶—信息員多級聯結的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

旅遊

龍寨水岩:曾被有關專家譽為“中國第一水洞”,其獨特的洞內漂流項目在柳州市及六縣中是唯一的。

大賓屯百崖山:“百崖山”素有"小三峽"之稱的。百崖山筆直如切,長有數百米,約有20多層樓高。山體陡峭峻險,成90度角切入水面。

金洞原生態漂流:柳城金洞原生態漂流旅遊開發項目。項目所在地位於太平鎮上油村,預計總投資2500萬元,規劃年接待遊客50萬人次。有金洞四十八弄原生態旅遊景區,金洞河水流碧藍澄清,水域風光、峰林景觀融為一體,素有“小灕江”之美稱。

著名人物

革命烈士

侯信(1919-1949) 壯族,小名老平,又名駿駒,向太平守敵發起攻擊,年僅30歲。
廖美奇(1921-1950) 壯族,豈料鄧文志父子已參匪,廖美奇竟為“老庚爹”親手殺害。
莫金華(1958-1981) 壯族,共青團員。廣州軍區授予“排雷英雄”的光榮稱號。

名人

喬老苗(1826-1858) 壯族,於當年七月十四日英勇就義,年僅三十二歲。
李彩森(1907-1980) 又名彩蓀,大埔鎮人。遂有“婦科聖手”之稱。1980年病故。
陳烈(1902—1940) 字石經,柳城縣人。抗日虎將、 黃埔軍校一期生。任54軍副軍長,兼14師師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