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乾湖保護區

查乾湖保護區

查乾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我省西北部,霍林河末端與嫩江的交匯處,總面積506.84平方公里,主體在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部分位於白城的大安市和松原的乾安縣。保護區以半乾旱地區湖泊水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和野生珍稀、瀕危鳥類為主要保護對象。1986年查乾湖經省政府批准,設立省級自然保護區。20年來,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日益豐富。僅鳥類一項,已由過去的117種增至目前的239種,有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43種,特別是東方白鸛、白頭鶴、白鶴、丹頂鶴、黑鸛、大鴇、金雕、白尾海雕、大天鵝、灰鶴、白琵鷺等國際瀕危物種及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的種類、數量,在保護區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充分顯示了查乾湖自然保護區的重要性。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查乾湖保護區查乾湖保護區

1、位置:保護區位於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乾安縣及大安市境內,範圍在東經124°03′28″—124°30′59″,北緯45°05′42″—45°25′50″之間。
2、面積:吉林查乾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506.84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155.31平方公里,緩衝區面積193.34平方公里,實驗區面積158.19平方公里。其中:保護區在前郭縣境內面積430.3平方公里,占保護區面積的85%;在乾安縣境內面積14.04平方公里,占保護區面積的3%;在大安市境內面積62.5平方公里,占保護區面積的12%。設定外圍保護地帶146.66平方公里。
3、功能區:保護區劃定了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三個功能區。其中:核心區3處(辛甸泡、高家、廟東),面積為155.31平方公里,占保護區面積的31%;緩衝區3處,面積193.34平方公里,占保護區面積38%;其餘為實驗區,面積為158.19平方公里,占保護區面積的31%。
4、主要保護對象:主要保護對象是保護半乾旱地區湖泊水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和野生珍稀、瀕危鳥類。
5、氣候條件:氣候為中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879.8小時,年平均氣溫4.5℃,無霜期141天,全年有效積溫為2916.8℃,年平均降水量450mm。
6、周邊情況:保護區周邊有五個鄉、兩個鎮、四個場(廠)、二個公司、三十八個自然村屯。主要鄉鎮、場(廠)有前郭縣的長山、穆家,新廟、蒙古屯,乾安縣的余城,大安市的大榆樹鄉(現與海坨鄉合併叫海坨鄉)、大窪鄉等鄉鎮,以及吉林油田新立採油廠、查乾湖漁場、新廟泡漁場。其中,保護區管理局所在的蒙古屯鄉集中了查乾湖旅遊經濟開發區、新廟泡漁場、查乾湖旅遊公司、前郭小油田開發公司等單位。
查乾湖自然保護區周圍的村屯總人口約24000人,其中,在前郭縣境內的人口約為18200人,乾安縣境內人口約2300人,大安縣境內人口約3700人。

查乾湖保護區查乾湖保護區

7、資源概況: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種類豐富,呈現物種多樣性、珍稀性及及生境的典型性等重要特徵。在保護區棲息繁衍及過往停歇的鳥類共有239種,占全省鳥類總數的73%。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的鳥類有:東方白鸛黑鸛丹頂鶴、白頭鶴、白鶴、金雕、白尾海雕、大鴇等8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的鳥類有:大天鵝、白枕鶴、灰鶴、白琵鷺、白額雁、鴛鴦等35種;Ⅰ、Ⅱ級重點保護鳥類共43種。陸上野生動物有狼、狐、貉等25種,兩棲爬行類9種,魚類46種,年產量達5000噸,昆蟲446種,植物200種,其中具有藥用價值的149種。地下還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
8、現有基礎設施:建保護區圍欄2000延長米,鳥類救護中心1處,大型宣傳廣告牌5塊,保護區界碑100個,電腦3台、照相機2部、望遠鏡2架、轎車1輛、快艇2艘。
9、歷史沿革:1986年8月2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986)131號文〕批准建立吉林省查乾湖自然保護區,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設立吉林省查乾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由前郭縣政府領導,吉林省環境保護局負責業務指導。2004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吉林查乾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07年4月6日,國務院(國辦發[2007]20號)正式批准查乾湖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氣候及地貌

查乾湖保護區查乾湖保護區

保護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氣溫4.5℃,1月均氣溫﹣17.6℃,7月均氣溫23.4℃;年均降水量為415.4毫米,其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左右,7~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0%以上;年均蒸發量964毫米;年均日照時數為2882小時;無霜期160天左右;年均風速3.9米/秒,最大風速為28米/秒,盛行偏西風。最大凍土深度204厘米。

護區濕地地貌以沖積湖積平原與河谷沖積平原為主,沖積湖積平原分布於查乾湖湖區低洼處,地面高程129~140米,局部140~160米;河谷沖積平原分布於西部霍林河河谷和嫩江河谷,地面高程127~132米,階地、河漫灘發育。濕地涉及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等濕地類型,分別占保護區總面積的7.94%、51.31%、40.75%,主要由查乾湖及附近的新廟泡、辛甸泡、庫里泡、菱角泡等湖泊,霍林河末端水域及周邊沼澤組成。水源來自引松花江水、周邊湖泡來水、霍林河來水、前郭灌區排水、深重澇區排水及降水等。


主要水系

查乾湖保護區查乾湖保護區

查乾湖又名查乾淖爾、旱河、大水泊。為吉林省最大的內陸湖泊。湖形呈豬肚型,水位約130米,長35千米,最大寬12.6千米,平均寬9.9千米,面積347.4平方千米。最大水深3.5米,平均水深1.56米,蓄水量5 420萬立方米。湖水呈乳白色,透明度僅0.12米,礦化度2.56克/升,屬重碳酸鹽類鈉組I型微鹹水富營養類型湖泊。1974年後消亡,1984年完成引松工程,該湖重新有水注入,1988年興建十家子溢流堰,查乾湖終成為平原水庫型湖泊。湖水主要依賴引松渠和湖面降水補給,前郭灌區、望海澇區每年約有1 600萬立方米灌溉尾水和澇水入湖。湖水出流受十家子溢流堰控制,當水位超過溢流堰控制高程129.7米時,湖水外泄入嫩江。

新廟泡為河跡窪地湖。水位為131.5米,長12千米,最大寬3.2千米,平均寬2.58千米,湖面面積31平方千米。最大水深2.4米,平均水深2.0米,蓄水量620萬立方米。湖水透明度在0.2米左右,pH值為8.5,礦化度為223毫克/升。屬重碳酸鹽類鈉組I型淡水—微鹹水湖。每年11月上旬至翌年4月為冰凍期,最大冰厚0.87米。原面積較小,1984年開啟引松工程後,從第二松花江引水入湖,湖面擴大,湖水最終出流注入查乾湖。


生物資源

查乾湖保護區查乾湖保護區

保護區內生物資源種類多樣,共有維管束植物(蕨類及種子植物)74科426種;脊椎動物31目77科318種,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與獸類5大類。

保護區的植物群落可分為水生植物群落、沼澤植物群落、鹽鹼化草甸、草甸草原、雜類草群落、人工植物群落、木本植物群落7種類型。水生植物群落包括以線葉眼子菜、茨藻、菹草等為主要群落的沉水植物,以荇菜、浮萍、槐葉萍等為主的浮水植物;沼澤植物群落主要有蘆葦-苔草群落、香蒲-蘆葦群落、踏頭沼澤群落、菖蒲群落、水稗草群落;鹽鹼化草甸主要由鹼蓬、地膚、鹼茅、西伯利亞蓼等耐鹽鹼植物組成;草甸草原為原生的地帶性植被,以羊草為代表植物,由於長期農業開墾,大部分草甸草原植被已被農田所取代;雜類草群落包括地榆、蚊子草、風毛菊、單穗升麻、桔梗、知母、野豌豆、黃蒿、野艾蒿、東北苦菜、苣蕒菜、水稗草、千屈菜、牛毛氈苔草、苔草等;人工植物群落主要指玉米、黃豆及高粱等農作物;木本植物群落由楊樹、柳樹、榆樹、樟子松等生長在村落附近或農田防護林帶的植物組成。

保護區內動物包括鳥類、獸類、兩棲動物、魚類、浮遊動物、底棲動物和昆蟲等7類。共有鳥類239種,其中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有43種,分別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8種,包括東方白鸛、黑鸛、丹頂鶴、白頭鶴、白鶴、金雕、白尾海雕、大鴇;國家Ⅱ級保護鳥類35種,包括大天鵝(見天鵝)、白枕鶴、灰鶴、白琵鷺(見琵鷺)、白額雁、鴛鴦等。共有獸類25種,包括狼、狐、貉等。共有兩棲爬行類9種。共有魚類15科68種,以鯉魚、鯽魚、紅鰭鮐為優勢種,人工放養有青、草、鰱、鱅等魚類。浮遊動物以晶囊輪蟲、長三肢輪蟲、萼花臂尾輪蟲、象鼻涵、裸腹涵、近鄰劍水蚤等為優勢種。共有底棲動物9種,其中腹足綱類3種,瓣鰓綱4種,寡毛綱2種。共有昆蟲16目112科364屬446種,以鱗翅目、鞘翅目等種類為主。

保護建設

查乾湖保護區查乾湖保護區

保護區建有圍欄2 000米、鳥類救護中心1處、大型宣傳廣告牌5塊、保護區界碑100個,配備電腦、照相機、望遠鏡、轎車、快艇等設備。長山熱電廠排放的熱水、長山化肥廠以及灌區尾水中的農藥和化肥為湖水主要污染源,引松後入湖後水量增加,湖水水質有明顯好轉,鎘、鉻、汞、砷、酚含量均明顯降低。吉林省政府頒布實施《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查乾湖自然保護管理條例》、《關於查乾湖生態環境保護的有關規定》等地方性法規,為保護區的管理和保護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