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印法

染印法(Technicolor)又稱“特藝彩色”,是用照相方法製作模片,用三色套版印刷方式生產彩色影片的工藝。

染印法

內容

染印法(Technicolor)又稱“特藝彩色”,是用照相方法製作模片,用三色套版印刷方式生產彩色影片的工藝。具有色彩鮮艷、不褪色、聲帶還音質量好等優點。製作出一套模片(浮雕片)後,可以大量拷貝彩色片,生產過程以自動流水線完成,效率及經濟效益很高。染印法是一種以工業規模大量生產彩色片的方法。

染印法約在1920年代發明,最初套用在美國好萊塢的短片製作。染印法技術主要利用彩色濾鏡局部鏡子三稜鏡,以及三卷黑白菲林(three-strip),同時紀錄三原色光,菲林再進行沖印及染色過程後,就可以利用普通放映機播放彩色電影。早期的染印法由於技術所限,只能紀錄紅綠兩色,並需要以特製器材播放,在當時的商業電影市場中競爭力不強。染印法以呈現超現實色彩及有著飽和的色彩層次而聞名,初時多被用在拍攝對於色彩要求較高的舞蹈音樂及卡通類型影片。很多著名電影使用染印法拍攝,1930年代初,由於成本過高,染印技術曾一度遭到電影工業的懷疑和棄置,但隨著“三菲林”技術的出現,這種彩色技術重新獲得電影工業的重視,並於1934年到1935年間,先後採用三菲林染色技術拍攝了短片和長片,從此得以在電影中套用。

1932年美國特藝色公司(Technicolor Motion Picture Coporation)研製成功染印法,並染印出第一部彩色卡通片《花與樹》,顯示出這種技術的優越性。30~50年代用分光攝影──盲色浮雕堅膜顯影工藝,染印了大量拷貝,在色彩還原、細部層次以及聲帶質量方面都達到了相當水平,50年代以後,逐步採用了分區浮雕片直接從多層彩底印片製作浮雕的工藝,並在印片技術上進行了革新,採用液體光學印片,運用閃爍曝光技術調節畫面反差,改進層次。另外,還使用了帶媒染塗層的空白片,染印畫面質量進一步得到提高。60年代中期,染印法印片過程實現了自動化,同時對染料也作了改進。此後又組成高速自動化聯合染印法生產線,使其成為高效優質生產彩色影片的現代化方法。進入70年代後,由於電視、多層彩色片的競爭,使染印法的優越性難以發揮,世界各國的染印法生產線相對減少。中國自1958年起首先由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開始研究染印法,1965年堅膜漂白工藝試驗成功,70年代中期,堅膜顯影和平板模片先後試驗成功並投入批量生產。1978年底引進特藝色染印生產線,並正式投產。

配圖

所屬分類

電影技術
電影洗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