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官

林鳳官

林鳳官貧寒,靠孤母紡織供其讀書成人。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幼年時即顯露出卓越的書法天賦,其字以秀美端莊名重鄉里。1837年(道光十七年),被選為拔貢,任工部虞衡司主事(七品京官)40多年,辦事幹練,任勞任怨,深受上司倚重。

基本信息

簡介

林鳳官(1817—1895) 字藹人。掖縣(今萊州市)東南隅村人。清代書法“四小名家”之一。

人物生平

林鳳官貧寒,靠孤母紡織供其讀書成人。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幼年時即顯露出卓越的書法天賦,其字以秀美端莊名重鄉里。1837年(道光十七年),被選為拔貢,任工部虞衡司主事(七品京官)40多年,辦事幹練,任勞任怨,深受上司倚重。其生性耿介廉正,不事鑽營聚斂。雖為官,卻兩袖清風,家貧如洗,由其女兒、兒媳給鞋鋪納鞋底維持生活。60歲後出任山西平陽知府,在任期間,勤政愛民,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情,如興修水利、青黃不接時貸官谷給農民,注重撫恤饑民,培養人才,深受當地百姓擁戴。林鳳官書法獨具一格,脫胎於顏魯公,融魏晉唐宋書法藝術於一體而自成一家,筆勢雄渾穩健,用墨深重亮麗,結字雍容和穆、開張大度、華腴綽約、形神兼備,呈現古拙含蓄、樸素自然的氣象。與何紹基、牟所、畢道遠並稱清代“四小名家”。初出道在京做官時,北京官窯琉璃廠在廠內大煙囪上書寫廠名,請幾位書法名人書寫均不理想,後請其書寫。他一改平日書寫習慣,由下而上書寫,字型一個比一個漸大。從下面往上看去,幾個大字排列均勻,大小一致,人們交口稱讚,他由此名聲大振,請其題字者絡繹不絕。

林鳳官的書法風格,以50歲為界,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50歲以前的書法風格是以顏體為主調,參介李北海的筆意和結體,用筆精到,結體豐滿而嚴謹,章法布局平衡,體現出對傳統基本功的認真探求和研習。50歲以後書風逐漸向狂放恣肆轉化,字裡行間透露出書家的成熟和對筆墨的駕馭能力,並將其個性滲透到書法藝術之中,給人以痛快淋漓、豪邁爽朗之感。這一時期的書法作品達到了“煩能不亂,肆而不流,其雄壯俊偉,若決江河而下,其輝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的爐火純青境界。書家的風格己成其形。此時的風貌可窺見傅青主、王覺斯的影子。林鳳官作字喜用濃墨。而濃墨套用不當,往往會產生呆滯、枯板之弊,但風官卻以其深厚的功力,巧妙的使轉使作品更加厚重而翰逸神馳、瀟灑流落、富麗堂皇、大氣磅礴.表現出書家心手雙暢,技藝嫻熟的深厚功底。

字如其人是中國書法藝術的重要特徵之一。林鳳官深諳此理,把作字先做人,心正則筆正的名言作為畢生的追求,他為人謙和豁達,真誠坦率,為官心底無私,不畏權貴。在山西有一同僚,人品低劣,因喜鳳官書,前去索求,被鳳官婉言拒之,後來這位大人升遷高就,又派人去索字,鳳官淡然一笑曰:我因他官大一品而贈書,豈不辱我一生清高。分明的愛憎可見一斑,高尚的人品為人所稱道,書法作品更為人所珍重。林鳳官除書法外,還擅畫風竹、雨竹,愛竹之高風亮節,虛懷若谷。後與何紹基、畢道遠、牟所同稱為清四小書法名家。1895年林風官卒於故里,享年78歲。

林鳳官一生惜墨如金,不多書畫,以擅畫風竹、雪竹、雨竹而名噪一時。除北京和家鄉有少量作品流傳外,其他地方傳世甚少。過去有許多的牌匾、楹聯落款為林鳳官,然大都是集字而為。因此,對林鳳官書法方面的記載與評價資料也很少,其四代孫林穎達藏有部分信件手稿、扇面、條幅等。在文革中被稱為“四舊”而付之一炬。從現在倖存下來的作品看,其書法成就以及“清代四小名家”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山東籍畫家

介紹山東書畫方面的部分現代名家、歷代名家、名人秩事、書畫作品、 展現山東書畫藝術領域的影響和中國書畫家傑出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