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齊

林思齊

林思齊,OC,CVO,OBC(David See-chai Lam,1923年9月2日-2010年11月22日),加拿大商人及慈善家,1988年至1995年間出任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督,是加拿大史上首位華人省督,以及第二位非白人省督。 作為嘉華銀行創辦人林子豐博士的次子,林思齊原本在香港生活,並在嘉華銀行任職。在1967年的“六七暴動”後,他與妻女移民加拿大,經過一番努力,在房地產市場上賺取豐厚利潤。林思齊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晚年特別專注慈善公益,在加拿大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熱心捐款和支持文教發展,嗣後獲委任為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督。他任內的主要貢獻包括致力於推動當地種族融和、參與創立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勳章、以及在1994年招待到訪出席大英國協運動會的英女皇伊利沙白二世等等。另外在1991年,他有份在背後出面,勸退捲入利益衝突醜聞的時任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長溫德心。

基本信息

生平

早年生涯

林思齊祖籍廣東汕頭揭陽縣金坑, 1923年9月2日生於香港。 來自潮州人浸信會家庭的林思齊,祖父林紹勛是浸信會牧師和鄉村教師, 父親林子豐博士是香港銀行家與教育家,1922年創辦嘉華銀行,後來先後創立香港浸會學院和浸會醫院,亦曾出任浸信會的香港培正中學校長。 林子豐與妻子陳植亭共育有七子兩女,其中林思齊是家中次子。林思齊的長兄林思顯博士(1922年-2008年)先後擔任過香港市政局議員和立法局非官守議員、嘉華銀行董事局主席和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主席等職。

林思齊少時居於九龍塘, 入讀香港培正國小,中學就讀於民生書院。1936年,本身已懂廣東話和潮州話的林思齊隨父母到福建鼓浪嶼參加《聖經》查經班,逗留數月,學會了國語和閩南話。 在1940年,他奉父親之命到越南西貢公幹,期間被法國軍車意外撞倒,腿部受傷一度有生命危險。 返港後,林思齊入讀廣州嶺南大學,主修經濟,1947年畢業。 他在畢業後負笈美國賓夕凡尼亞州,於天普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碩士,1948年畢業後再於紐約大學研究經濟學,但未及畢業,便中途於1950年返回香港。

加國發展

林思齊返港後居於沙田, 主要負責打理父親的嘉華銀行和出任總經理一職,另外亦從事工商和教育等各方面的工作,亦曾在1957年香港市政局選舉中參選,但落敗。 可是在1967年,香港爆發由左派發動的“六七暴動”,林思齊有感香港前途暗淡,遂決定與妻女隻身移民加拿大發展。 至於林子豐家族亦無心經營嘉華銀行,先在1970年將銀行轉售予美國財團,後來再於1974年落到新加坡僑商劉燦鬆手上,林子豐家族逐漸淡出銀行業務。

其實早於1961年,林思齊曾遊歷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會維多利亞,深被當地美麗的景致吸引,因此,林思齊一家移民加拿大後,亦決定定居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可是,林思齊移民加拿大時已經44歲, 要在當地創一番事業,有一定困難。起初,他與家人租住只有一個睡房的套房,帶來的六萬元加拿大元很快便花了一半,再加上初來的時候找不到工作,令生活一度陷於拮据。

雖然如此,本身在香港從事銀行業務的林思齊立志投身房地產市場,他除了閱讀大量關於房地產方面的書籍外, 又報讀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大學夜校的房地產估值課程,隨後於1972年考獲文憑。 另一方面,他與友人陳俊在1968年創立新利華地產發展公司(Sunneyvale Development Ltd.),正式進軍加國地產市場。 透過家族關係,他成功遊說包括霍英東、李兆基和馮景禧在內的多位香港商人, 由他們出資投資加國地產,再成立20多家地產公司,讓他們各自出任公司主席,自己則出任總經理,親自打理業務,從而掌握大筆資金,在房地產市場上賺取豐厚利潤。

在1972年,林思齊正式取得加拿大公民身份, 並在翌年創立加拿大國際房地產公司(Canadian International Properties Ltd.)。 當時正值國際石油危機,美國房地產市道低迷,林思齊遂趁機打算以400萬美元購入舊金山市中心的保險交易大廈(Insurance Exchange Building),可是,正要購入大廈前夕,他卻被一名猶太商人捷足先登,出價425萬美元買入大廈。 九個月後,猶太富商再放售大廈,這次林思齊向富商提出以年息七厘、七年借期的形式借入540萬美元,然後再以同等價錢購入大廈。 林思齊的建議獲得富商接納,最終令大廈落入他的手上。 未幾,石油危機化解,房地產市道急速反彈,林思齊再以2,250萬美元把保險交易大廈售予英國地產發展商,前後的帳面收入高達1,710萬美元。

林思齊投身房地產市場的十多年間,業務擴展至整個北美西部,累積總收入逾一億加元, 成為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首富之一。 但是在1982年,年屆60歲的林思齊選擇全身而退, 成立林思齊博士夫婦基金會(Dr. and Mrs. David Lam Foundation),專注於慈善公益事業。 在數年之間,他向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大學、維多利亞大學和維真神學院等多間學府分別捐贈100萬元, 另外又在1983年出資為溫哥華籌建中山公園、1985年為翌年舉行的溫哥華世界博覽會出資興建加拿大館、 以及在1988年為西門菲莎大學成立國際交流中心,該中心後改稱林思齊中心,以答謝他對中心的資助。

林思齊對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大學的捐助尤其繁多,他在1985年捐建林思齊管理研究圖書館(David Lam Management Research Library),圖書館在1992年再獲林思齊捐助,擴建成為林思齊管理研究中心(David Lam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re); 熱愛園藝的他又為該校植物園捐建林思齊亞洲花園(David C. Lam Asian Garden),校內其他獲林思齊資助的,還包括林思齊多元文化教育教席(David Lam Chair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以及林陳坤儀特殊教育教席(Dorothy Lam Chair in Special Education)等。 在香港方面,林思齊也曾出資興建浸會學院的東西學術交流中心,中心後來於1993年11月更名為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

省督生涯

由於在商界上的突出表現,以及對加拿大社會作重要貢獻,林思齊在1988年於渥太華獲聯邦政府授予加拿大員佐勳章,同年7月,他獲加拿大總理莫朗尼提名出任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督, 林思齊隨後於9月9日正式上任, 成為加拿大全國歷來首位華人省督, 也是加國第二位非白人省督, 而加拿大首位非白人省督則是在1985年至1991年間出任安大略省省督的林肯·亞歷山大(Lincoln Alexander)。

林思齊在任內熱心履行省督職務,出席的公開活動多不勝數,招待各方賓客多達80,000人, 發表演說次數亦不下千次。 此外,他還致力於推動種族融和,並探訪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內的每一個社區,加深各族裔相互的了解。 當時適值香港主權移交前的移民潮高峰期,林思齊遂協助初到加國的華人融入新生活,在1989年,他委託影星岳華與恬妮夫婦拍攝關於加國的短片,短片在加拿大駐港領事館播放,規定獲準移民的港人必須收看,以便對加國生活有進一步了解。

林思齊其他的任內事跡還包括在1988年應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長溫德心(Bill Vander Zalm)建議,創立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勳章,併兼任勳章總管(Chancellor),該勳章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政府所能頒授的最高級民事榮譽,勳章只設一等,專門授予對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有傑出貢獻的人士。在1989年,熱愛園藝的林思齊邀請公眾和志願者參與栽種省督府花園的植物,修復早前冬天寒冷天氣對花園帶來的破壞。

在七年省督生涯中,林思齊先後經歷溫德心、莊思頓(Rita Johnston)和哈葛(Michael Harcourt)三任省長。 其中在1990年,溫德心因出售持有的奇幻花園(Fantasy Gardens)遊樂場予台灣富商,捲入轟動一時的利益衝突醜聞。 事件一度令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政府陷入憲制危機,林思齊諮詢法律意見後,決定在背後出面勸退溫德心,最終促使溫德心在1991年4月下野。

在1994年8月,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會維多利亞主辦大英國協運動會,林思齊期間負責招待到訪出席的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皇夫菲臘親王和愛德華王子,並獲英女皇授予CVO勛銜。 林思齊在1995年8月21日卸任省督一職, 為表揚其任內貢獻,他在同年再獲聯邦政府授予加拿大官佐勳章,另外又獲勛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勳章。 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內亦有多處地方以他命名,當中包括位於耶魯鎮的林思齊公園(David Lam Park)、道格拉斯學院(Douglas College)位於高貴林的林思齊校園(David Lam Campus)和維多利亞大學的林思齊演講廳(David Lam Auditorium)等。

晚年生涯

林思齊晚年仍熱心於公益活動,並繼續參與中僑互助會的活動。雖然他在2005年證實患上前列腺癌,但仍堅持參與慈善事業,除了在2007年出資修復史丹利公園外,又在2009年出資為2010年溫哥華奧林匹克冬季運動會興建速滑館,以及在館旁種植櫻花樹。 林思齊的病情由2009年起開始惡化,心瓣膜更出現功能異常要接受大型手術, 同年,他當選為傑出華裔創業家,但因病無法親自到多倫多領獎。 林思齊在2010年11月22日零時20分,因病在溫哥華家中病逝,終年87歲,死時三名女兒皆陪伴在側。

他去世後,加拿大總理史蒂芬·哈珀、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督史蒂芬·波因特(Steven Point)、省長戈登·坎貝爾(Gordon Campbell)和溫哥華市長羅品信(Gregor Robertson)皆發聲明致悼, 而省內多處學府亦下半旗致哀。 林思齊的喪禮在11月27日於列治文舉行, 遺體隨後進行火化,骨灰與亡妻一樣撒落到溫哥華的英吉列灣。

個人生活

林思齊在1954年於香港娶陳坤儀為妻, 陳坤儀畢業於香港大學,任職教師, 夫婦兩人共育有三名女兒,分別名慕佳、慕芬和慕慈。 林思齊在1988年至1995年擔任省督期間,林陳坤儀亦以省督夫人身心熱心出席公開場合,兩人在1991年和1995年分別一同獲西門菲莎大學和維多利亞大學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林陳坤儀在1997年因肺癌逝世,終年67歲,其逝世對林思齊的晚年構成一大打擊。

林思齊是虔誠的浸信會教徒,且愛好園藝和講故事。另一方面,在1986年的溫哥華世博期間,林思齊率先為加國引入龍舟競渡。在1989年,他復與商人黃光遠成立加拿大國際龍舟節(Canadian International Dragon Boat Festival),自此,每年6月舉辦龍舟競渡成為溫哥華的一項傳統。 在晚年,林思齊又捐建龍舟中心,促進龍舟活動的發展。

榮譽

殊勛

•C.M. (1988年)

•C.V.O. (1994年8月15日)

•O.C. (1995年)

•O.B.C. (1995年)

榮譽學位

•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大學 (1987年)

•貝勒大學 (美國,1990年)

•西門菲莎大學 (1991年)

•東部學院 (美國,今東部大學,1991年)

•皇家漢梁軍事學院 (今皇家漢梁大學,1991年)

•香港浸會學院 (香港,今香港浸會大學,1992年)

•維多利亞大學 (1995年)

以他命名的事物

•林思齊博士夫婦基金會(Dr. and Mrs. David Lam Foundation)

•林思齊公園(David Lam Park):位於耶魯鎮

•林思齊中心(David Lam Centre):位於西門菲莎大學

•林思齊管理研究中心(David Lam Chair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位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大學,舊稱林思齊管理研究圖書館

•林思齊亞洲花園(David C. Lam Asian Garden):位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大學植物園內

•林思齊多元文化教育教席(David Lam Chair i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及林陳坤儀特殊教育教席(Dorothy Lam Chair in Special Education):由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大學設立

•林思齊演講廳(David Lam Auditorium):位於維多利亞大學

•林思齊伉儷學生綜合宿舍(David and Dorothy Lam Family Student Housing Complex):位於維多利亞大學,由大英國協運動會前選手村改建,宿舍旁邊設有林思齊迴旋處(Lam Circle)

•林思齊校園(David Lam Campus):位於高貴林,屬於道格拉斯學院

•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David C. Lam Institute for East-West Studies):位於香港浸會大學

•思齊樓(David C.Lam Building):位於香港浸會大學

人物簡介

林思齊 林思齊

林思齊,OC,CVO,OBC(David See-chai Lam,

1923年9月2日-2010年11月22日),加拿大商人及慈善家。

1988年至1995年間出任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督,是加拿大史上首位華人省督,以及第二位非白人省督。作為嘉華銀行創辦人林子豐博士的次子,林思齊原本在香港生活,並在嘉華銀行任職。

在1967年的“六七暴動”後,他與妻女移民加拿大,經過一番努力,在房地產市場上賺取豐厚利潤。林思齊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晚年特別專注慈善公益,在加拿大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熱心捐款和支持文教發展,嗣後獲委任為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督。他任內的主要貢獻包括致力於推動當地種族融和、參與創立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勳章、以及在1994年招待到訪出席大英國協運動會的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等等。

在1991年,他有份在背後出面,勸退捲入利益衝突醜聞的時任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長溫德心。林思齊是加拿大首任華裔潮人省督,祖籍廣東揭陽。

1924年出生於香港,是香港嘉華銀行、浸信會學院的創始人、香港潮州商會第十一屆會長林子豐博士次子。林思齊是加拿大的華人,他是近20年來華人中頗有名氣的一位。林思齊博士原來定居溫哥華。

1988年7月27日他接到加拿大聯邦政府的通知,被馬爾羅尼總理任命為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總督,任期為5年。

1988年9月9日,林先生在該省的省會維多利亞市的總督府內宣誓就職,成為加拿大立國以來首位華人總督。林思齊祖籍廣東省揭陽市。

1924年出生於香港。他的祖父林紹勛是牧師,父親林子豐是香港教育家和金融家,也是香港培正中學、浸會學院和嘉華銀行的創辦人。 林思齊先後在香港和廣州市的培正學校讀完了國小和中學。

1947年畢業於廣州嶺南大學。

1948年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坦普爾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取得了學位後,他又到紐約大學研究經濟學。

1950年返回香港,從事教育、工商、金融事業,曾任嘉華銀行總經理。

林思齊 林思齊

林思齊在香港生活到1967年,當時他已44歲。他想利用50萬加元現款及同等價值的嘉華銀行股票,收購一家瀕臨倒閉的信託公司,但遭到家族成員的反對,他只好自行創業。此時他只有4萬加元的資產,帶著妻子和3個女兒移居到陌生地溫哥華,準備創一番事業。豈知天涯處處都有不盡人意的事情,他到達溫哥華後很久都找不到工作,一家5口人很快就把帶來的錢花去一大半。有常識和有志氣的林思齊不因身處逆境而氣餒,他在找工作的同時,進入了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夜校攻讀房地產估值課程。作為一位年近半百的人,在生活重壓之下還堅持讀夜校,可見他的決心和毅力確實過人。

1967年,林思齊博士移民加拿大,從事地業生產生意,因經營得法且人緣極好,所以他經常參加香港地區與加拿大的友好往來活動。他對社會公益業尤為熱心,出錢出力,深為各界人士的敬重。

林思齊 林思齊

林思齊博士曾獲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頒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繼而又獲加拿大政府頒與的勛銜。他是一位善於思想而不求聲名的人,他認為學識與一個人的前途國家的興盛息息相關,因此,十分注重教育體制的完善。他說道:擁有精神財富才是真正的富有。世界上有兩種財富,金銀錢財如果不把它用在正當的地方,這些財富,就毫無價值。

林思齊博士在香港從事金融業達18年之久,於1967年攜妻子及三個女兒移居加拿大溫哥華中心,租了只有一個睡房的套房,便開始重建他在金融業方面的事業,他經過多年的奮鬥而成為一位著名的實業家,擔任加拿大國際地產公司總裁,經營百貨公司、地產公司等三十多家公司,最終取得了驕人的業績。林思齊博士以其超人的才華與毅力,在擔任省督期間,使卑詩省政通人和、績效卓著,深受加拿大聯邦政府的盛讚和卑詩省人民的愛戴和敬佩。

林思齊博士是加拿大華裔潮人的精英,他驕人的成就,是龍的傳人在北美的光輝與驕傲。

事業道路

林思齊 林思齊

林思齊是加拿大企業家,1988年7月底被加拿大聯邦政府任命為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省督。林思齊40多歲攜家闖蕩加國,走過一段艱難摸索的路程,他運用別人的經驗和別人的金錢來達到自己發展事業的目的,建立起一個房地產“王國”。他有錢之後熱心地回報社會,為移民國作出巨大貢獻,他成了華人第一個被任命為加國的省督,這也成了林思齊本人和加拿大歷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林思齊,祖籍廣東揭陽金坑,1924年出生於香港。其父林子豐是香港有名的教育家和金融家,是香港培正中學、浸會學院和嘉華銀行的創辦人。林思齊早年先後在香港和廣州的培正學校讀完了國小和中學,1947年畢業於廣州嶺南大學,次年到美國賓夕法尼州(費城)坦普爾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取得學位後,他又到紐約大學研究經濟學。1950年,他返回香港,從事教育、工商業和金融業,曾任嘉華銀行總經理。1967年,香港受大陸文化大革命影響,也暴發了一場當時人把它稱之為“反英抗暴”運動,香港社會發生了劇烈的動盪,工商業發展受到很大的影響。這時44歲的林思齊攜妻帶女移民到加拿大溫哥華定居。其後,在短短的十多年裡,他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地產王國,他個人的財富達到10億多美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林思齊 林思齊

林思齊的成功之路頗為曲折,他的成功歷程給人們提供不少啟發,其中最耐人尋味就是他對“借”的巧妙運用。借別人的經驗為自己的經驗。林思齊到加拿大已經44歲了,身邊只有4萬加元,這隻夠用於簡單安置一個5口之家及生活費用。雖曾擔任銀行經理的他,初來乍到也遇到種種困難,很難找到工作。一心想用自己的汗水去創造自己一份事業的林思齊,在遇到很多困難之後,他意識到“經驗”的重要。一開始,他找到了一家地產公司當經紀,於是,他白天周鏇於房地買主之間,晚上卻進哥倫比亞大學夜校讀書,修讀地產估值等課程。他勤奮苦讀,家裡購買了大量的書籍、報刊,每天都擠出時間讀書,有時太疲勞,就用膠布貼著上眼皮,強迫自己不打盹,把書讀下去.勤奮的工作和讀書,使他逐步有了經驗,這為他日後在房地產經營上取得成功鋪平了道路。在事業發展過程中,他更是把別人的經驗運用得淋漓盡致,他聘用一流的人才進公司,並根據不同人的專長大膽使用。他說:“我的公司一定要聘一流的人才。我絕不同意家族式管理方式。我們每個夥計都是憑真才實學考入公司來的,憑個人的介紹信我一個也不取。我一旦發現有優秀的人才,就重金禮聘。我特別具有識別人的眼力,一看就可以知道這個人有些什麼優點,什麼缺點。只要發現他有專長,就大膽使用他,讓他替公司效力”。人才的運用,使林思齊的房地產事業得到上升發展。

人物能力

林思齊 林思齊

巧借別人的錢,是林思齊藉助外來力量有效發展自己的最成功的要訣。這樣,林思齊於1973年創立了加拿大國際房地產公司。這一次,使林思齊靈機一動,發現了合資的方程式,獲得了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從此,香港人到加拿大投資,林思齊就遊說他們借錢給他,然後合資做生意。他借錢開的合股公司達20多家,每家公司都由他自己當總經理,他的合作夥伴當公司主席。1973年,石油危機困擾世界經濟,美國地產一蹶不振,銀行借錢十分保守,多間地產公司發生困難,舊金山市中心的“保險交易大廈”以400萬美元放盤,識貨的林思齊,看準這座大廈有升值的潛力,值得買到手。可是,正在他籌款的時候,大廈被一名猶太人以425萬美元搶先買了。林思齊請這位猶太人吃飯,交朋友,一方面稱讚猶太人有眼力,一方面希望將來若有意轉賣請先告訴他。

1973年9個月後,這位猶太人致電給他,願意以540萬美元相讓。儘管對方一下子賺了l15萬美元,林思齊也沒有半點猶豫,也不講價錢便買下來。不過有一個條件,就是希望猶太人先借款給他,借期7年,年息7厘。這位猶太人憑著對他的好印象,於是答應了他。林思齊實下這棟大廈後,地產生意突然形勢好轉,一位英國大地產商願出2250萬美元現金買下,生意自然很快成交,僅這一筆買賣,林思齊就淨賺了1710萬美元。這一筆生意使很多人羨慕林思齊這獨到的眼力和精明的賺錢術。

人物作風

創業者需要具有顧全大局的基本素質,不為眼前利益斤斤計較,放長線鉤大魚,勇挑重擔,要有捨我其誰的大氣和果敢。放長線鉤大魚,這種高瞻遠矚的創業哲學是一種境界,首先需要具有一定的基本素質和明白義利相生的道理。

義利相生也可以說是商業精神的內斂與外張,其實這也是傳統美德與現代精神的和諧統一。在西方,人的一生追求對外求索;在中國,人的一生講究對內修煉。對上帝侍奉、對科學求證、自我的擴張、冒險的競爭,都是向外用力;自強、自立、自尊、自愛、自盛自悟,都是向內用力。

人物評價

林思齊在經濟事業成功後,一直熱心慈善公益活動。從1983年起,他每年捐贈超過100萬美元的資金給各項慈善事業。

他積極為加拿大華人服務,捐獻大量錢財給有困難的華人及興辦圖書館。因此,1987年7月他又獲得加拿大三級勳章,被譽為“傑出的華人慈善家”。

林思齊創業的成功,驗證了當今工商界的兩句名言,這就是“OPE”和“OPM”。“OPE”全稱是“otherpeople”sexperience,意思為別人的經驗;“OPM”全稱是“otherpeople”smoney,意思為別人的金錢。

這兩句話的中心意思是說,當今一切經濟活動,都必須注意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和善於利用別人的金錢,在藉助外來力量的同時,使自己的力量發揮得更充分,更有成效。

加拿大史上四位華裔高官

中國僑網訊息:據香港《文匯報》綜合報導,香港移民李紹麟加拿大總理哈珀任命為馬尼托巴省首任華人省督,同時他亦是繼林思齊出任卑斯省省督、林佐民出任艾伯塔省省督後,加拿大歷史上第3位華裔省督。從1970年代起,李紹麟一直活躍於當地的華人小區,稱“從來未忘自己的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