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宏

林天宏

林天宏,福建福州人。2005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碩士畢業,後進入中國青年報社工作至今。2008年全國抗震救災宣傳報導先進個人,2008年天涯社區最受網友歡迎記者,作品《回家》獲南方周末2008年年度傳媒致敬之特稿寫作獎。

基本信息

摘要

林天宏曾為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記者。近日已辭職離開!

代表作品

《幸福的明黃色》

文章選讀:

司機張連明已經57歲了,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齡。但他從來沒有想過,這輩子開的最後一輛車,卻是一輛“特權車”。

收費站從來不收他的“過路費”,見到這輛明黃色的中巴車遠遠開來,工作人員就會自動升起護欄;很少有車子會擋他的路,大部分會選擇減速避讓;有時候,眼尖的老張還會看到,那輛迎面而來的車子裡,陌生的司機正舉起手來和他致意。

不過,“享受”這種“特權”的,不只是張連明。在遼寧寬甸滿族自治縣這個山區縣城裡,有著12輛相同的中巴。每周七天,它們不停歇地穿行在遠離城鎮的山路上,車裡的乘客,是散布在這片遼闊山嶺間的4000多家農戶的孩子們。

從2008年9月5日至今,這支特殊的車隊已經在路上走了整整一年。儘管在這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國度上,這12輛校車還略顯孤獨,但現在,它們不僅運送著這些幸運的孩子們,也開始運送人們越來越大的期待和夢想……。

《這組照片與新聞無關》

文章選讀:

在淘寶網不計其數的網上服裝店裡,劉仁艷的店鋪並不起眼。從今年5月12日開張以來,這個名叫“北川羌族小妹”的服裝店,至今一共只做成了98單生意,平均一天還不到一單。很多時候,甚至兩三天沒有一個顧客上門。

但來過這裡的許多人,都會被店鋪里那些真人模特的照片吸引。這是一組特別的照片——地點是一處簡陋的天台,在並不晴朗的天空下,店主劉仁艷站在一把鮮艷的紅凳子上,擺出各種各樣看上去不那么專業的姿勢,展示著自己身上待售的服裝…… 。

《回家》題圖,中國青年報提供,賀延光攝 《回家》題圖,中國青年報提供,賀延光攝

《回家》

點評:《回家》的故事是林天宏在512地震採訪中碰到的,該作品獲得騰訊網年度華語傳媒盛典提名和南方周末致敬之年度特稿寫作。南方周末在致敬理由中寫道:8萬多人的生死劫難中,有一篇講述尋常百姓故事的《回家》,是幸運的;但只有這么一篇,卻是令人遺憾的。《回家》的與眾不同,只是在提醒一個常識,普通人的情感悲歡,才最容易打動普通人。

《朱啟鈐:“被抹掉的奠基人”》

文章選讀:

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場大雨過後,正陽門箭樓被帶著水霧的腳手架包裹的嚴嚴實實。北京舊城中軸線上的這座標誌性建築,正經歷著新中國成立後規模最大的一次修繕。

由正陽門箭樓北望,長安街車水馬龍,它與城樓左右兩側的南北長街、南北池街,

一同構成了北京舊城東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我問同行的一個記者:“你知道改造北京舊城,使其具有現代城市雛形的第一人是誰?”“梁思成?“她答道。

這個答案是錯誤的,卻並不讓人意外。隨著北京舊城改造不斷進入媒體視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築學家已被大眾熟知。但少有人知曉的是,從1915年起,北京已開始有計畫地進行市政工程建設,正陽門箭樓、東西長安街、南北長街與南北池街,都是在時任內務部總長朱啟鈐的主持之下改造與打通的。

同樣少有人知曉的是,1925年,25歲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生梁思成,收到父親梁啓超從國內寄來北宋匠人李誠撰寫的《營造法式》一書,興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國古代建築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在那裡撰寫了《中國建築史》,成為建築學一代宗師。而《營造法式》一書的發現者與中國營造學社的創始人,正是朱啟鈐。

朱啟鈐是中國建築研究工作的開拓者與奠基人,沒有他,就不可能在上個世紀30年代出現像梁思成這樣的建築學領軍人物,我們讀到《中國建築史》的年份,還不知道推遲多少年。”中國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員曾這樣評價。但是,“由於歷史原因,他被研究者們有意無意地抹掉了”。

朱啟鈐於1930年創辦的中國營造學社,將他的籌劃與組織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為學社請來當時最為優秀的學術精英:東北大學建築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學建築系教授劉敦楨,著名建築師楊廷寶、趙深,史學家陳垣,地質學家李四光,考古學家李濟……他還以其社會人脈,動員許多財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學社,直接從經費上支持營造學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築史家這樣評價朱啟鈐:“人力、物力、財力,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條件,能把這方方面面的人事統籌起來,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啟鈐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個研究所行政部門做的事。”

有數據顯示,截至1937年,營造學社野外實地測繪重要古建築達206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國古建築的科學方法,為撰寫中國建築史構建了紮實的科學體系。

假若沒有朱啟鈐,中國的古建築研究,又會是怎樣的圖景?如今,斯人已逝,營造學社停辦也已整整60周年。

6月13日的那場大雨,將故宮端門外西朝房沖洗得乾乾淨淨。遊人如織,屋宇間卻依舊透著落寞,此處正是營造學社舊址。而位於城區趙堂子胡同3號的朱啟鈐故居,住著數十戶人家,雜亂之中,依稀可辨當年氣魄。

作品榮譽

《朱啟鈐:“被抹掉的奠基人”》入選福建2011聯考的閱讀

林天宏訪談:我對命題沒辦法

2011年6月10日《中國周刊》總編輯助理林天宏發微博稱,福建省聯考語文試卷中的現代文閱讀採用了他發表的文章《朱啟鈐:“被抹掉的奠基人”》。林天宏做完該題,對比答案後發現,只能得一半分數,於是便在微博上調侃此事:“出題老師果然名不虛傳,把作者本人都打敗了,幸好我當年沒落在你手上。”這樣的事並非第一次出現,如何看待聯考題目難倒原文作者,這個話題引發網友熱議。

6月11日下午1點,林天宏做客新浪《微訪談:我的文章成了聯考題》。以下為微訪談實錄。

粒粒毛衣99:應試教育的一大敗筆,強加的標準答案會把每個學子的思想腐蝕。林老師認同嗎?

林天宏:嗯,就像硫酸一樣,哧一下,然後大家都很醜,但是互相看著心照不宣。

鼠尾草君:有時真的很懷疑,我們上的課文的作者大多數都死了幾千幾百年了,這課文編者到底是怎么知道一個個死人的想法的。

林天宏:可能那些老先生們晚上有去找他們聊天吧?

青木秀林:您好!在聯考出題中,一直存在一些專家習慣出偏題、怪題、難題的問題。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促使出題專家能夠設身處地,具體方法就是:把由高中生出題,讓專家作答,作為遴選出題專家的方法和程式之一。請問:1、您認為此方法能否有效?2、專家答高中生出的題會否糾結?

林天宏:醒醒,你是在中國。

PerFect_林曉歡:您覺得中國應試教育的缺陷在哪裡?

林天宏:缺陷在於,它壟斷了我們受高等教育的權利,而我們沒有別的路可以選。當然,我不止是在說教育,你知道的。

Kore-再也不見高中:您好,我想問一下,對於那些題目,您有什麼看法?

林天宏:我的看法就是~沒~辦~法。

鴆羽zs:這次的事件讓你“紅”了一把,是啥感覺啊?

林天宏:我在等過去我喜歡她,她不喜歡我的高中女生的電話,你說能等到嗎?

0nce_:你好!文章不都應該注重原創者思想,況且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如果單憑出題者的主觀意願來定答案,那豈不是答案千千萬萬。考生不容易啊。

林天宏:參差多元乃是幸福之源,我深信這一點。

Ben-ny鄭彬彬:您會為創造新的選拔人才制度取締聯考制度而努力嗎?

林天宏:我會為我的後代努力創造離開這個制度的條件。

iam秦:你的文章成了聯考題,你認為他們應不應該給你稿費啊?

林天宏:誒呀,這個是今天最好的問題了。我也在疑惑啊,有專業人士解答一下嗎?

繪里時光:我是今年的聯考生,平常做題的時候也覺得有些閱讀的答案真的特別的模稜兩可不知所云。您認為聯考的閱讀題如果要改革,怎么出才能盡如人意?您對應試教育有什麼期望?

林天宏:1、取消閱讀題吧。2、願上帝保佑你。

鯊魚瘦了:考試應該是自由發揮的,不應該固定那些所謂的標準答案,我認為那些有想像的答案都是正確的,對不對?

林天宏:我覺得對啊,不寫字,畫畫都可以。可有用嗎?

姑蘇百姓:你是否抗議出題者的誤解?

林天宏:誤解我,我不在意的,別誤解了答卷的考生就好,辛辛苦苦讀十幾年書,不容易。

薔薇第七頁:我是今年福建的考生。特別是選了你這篇文章的學生,當得知原文作者都只能拿一半分數的時候,這對我們特別不公平。我只想聽聽你對完答案後,對聯考出題人的感想?連你都只是能拿到一半的分數,那我們又有何資格去期盼拿完滿分呢?

林天宏:我一個朋友正在讀高二的孩子得了13分,他打電話來說那娃兒很高興地在沙發上蹦著,喊著林天宏大笨蛋,等他high完了,你可以和他交流一下。

egglizhen:林老師,你對那些精於猜題,每節課都填鴨歷年聯考題的老師有啥看法?

林天宏:我一向尊重特異功能人士。如果你有這樣的老師,是上輩子修來的福分呀。

愛上曹雪芹:我已走過了聯考,感覺高中三年讀的書很少,其實高中每年都有一本閱讀書,很厚,和高中語文書大致配套,選的文章都是很經典的。可是,因為不是考綱內容,大部分同學都不會看;這近在手頭的書都如此了,何況是要高中生們自己看名著什麼的呢。對這種情況,請問您有什麼建議么?

林天宏:我覺得應試和閱讀其實是兩回事,高中時候上語文課我都在看小說,也不妨礙我次次都拿年級前三名呀。

倫家是綠色的滷蛋:林先生,在知道下雨的真正答案後我真笑不出來……還有,作為考生,已被迫寫了高中三年議論文,添加華麗詞藻無數,無病生呻乃從國小開始,這才是高分捷徑……細想之下,往後要怎么改掉這些幾年積累下來的通病?請您支招,謝謝!

林天宏:上大學的主要用處就在於給你一次重新洗腦的機會,不要浪費了。

木子伊田:真高興你提出了這個問題 也讓我們教育部的領導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希望教育改革能更加好 但這個問題仍舊嚴重 如果出題者連作者的意見都不尊重 那我們又何以談教育?你認為呢?

林天宏:他們都知道了好多年了吧?

藍色有空:我想問一下 :我高中時天天練習寫作,結果是聯考語文不及格。你說該是怎么回事呢?

林天宏:我天天打工,也沒成富翁啊。方法不對,勁兒使再大也沒用呀。

Lauretta滇藏:教育部門沒說點什麼嗎?我是河南考生。

林天宏:據我一個福建媒體朋友說,採訪了兩個相關部門,都說對方負責這個事情。

L_Jackson:這次你的文章成了聯考題引發了那么大的議論,出題人會不會引以為鑑,以後只出死人的文章,從而減少爭論呢?

林天宏:我覺得很有可能啊,當然不排除老先生們被氣醒了夜裡去找他們的可能性。

青羽嵐離:林先生您好,請問您是否覺得出卷人有義務在出閱讀題的時候應該事先詢問原作者是否願意成為考題的意見?以及對改編的要求,對答案的想法等等?

林天宏:這個屬於保密法的範疇吧?抱歉我沒有研究過。

我是韓_小帥:您覺得這樣的應試教育和我們歷史課上批判的科舉八股取士有差別么,除了它們所處的年代不同。

林天宏:你都回答了還問我。

ColorfulDays:我覺得應該有語文考試而取消語文課,我高中語文課就是玩的,也不妨礙我考語文的年級第一,您認為呢?

林天宏:應該派專家們研究一下你的腦結構,找到弱點各個擊破,看你再得色。

曾猩猩:我作文是我的弱項,每次寫作文都是口水遍地流,請問怎么樣才能寫出高分作文呢?

林天宏:哎呀好噁心,多準備紙巾吧。我要是改你卷子會倒扣你分數的。

年鑑中國:你如何學習語文的?

林天宏:我五歲就把除了紅樓夢之外的三大名著給看完了。你還來得及嗎?

FKnupt:我是一名大一學生,昨天微博無意看到您的評論,真感覺哭笑不得,現在的聯考制度真坑爹啊!那您對那些做你那篇文章對照標準答案幾乎能得滿分的考生有何看法呢?

林天宏:那就是當年的我啊。

Ed遠:在接受美學中有種說法,作品一出、作者已死。極力貼近創作者的思路是一回事,針對文本進行合理的審美和延伸又是另外一回事。設定標準答案來禁錮學生的多元化解讀確實可怕,可答案的產生也是不同於作者的另一種解讀,也是有價值的,您說是嗎?

林天宏:我認可這種觀點,說得有理就該給分嘛。

斕燼_夢在遠方:我們一位老頭子曾說過,大部分中國人的腦子都是壞掉的,不知您是否同意這一觀點。以及對即將邁入高中大門的人,有沒有什麼建議?

林天宏:不同意。中國人的腦子不是壞掉了,是好過頭了。建議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寒眯兔基仔俁:所有中學語文課上老師講的那些個寓意 、主題、中心思想等等又有多少是原作者真正的意思?我們從小到大被教育著去琢磨如何從字面看出隱含的深意,結果必然會形成很多後來人的穿鑿附會,實在被想得太多了啊。天宏哥,你對此有什麼看法呢?都沒回答我。

林天宏:你自己都回答了啊。簡單的三個字,想太多。

ZOE子羽:您是否認為這種考試能夠充分發掘作品的價值?還是只是形式主義?

林天宏:省事主義。

Camille-Cancer:語文考試到底應不應該有標準答案呢?

林天宏:不應該。

負離子的DJ:我們年紀相仿啊。我是上大學才喜歡文字的。從你的角度,你覺得中學語文應該教給學生什麼樣的技能或是傳承什麼樣的思想?

林天宏:母語之美,豈是三兩句話能說得清。

汪潔柔:我是一名高二的學生,馬上就要上“前線”了,但是,我的寫作能力卻非常一般,老師告訴我要多背詩詞,多背經典的語段,我也背了不少,可是一到寫作文的時候卻很難用上,我也知道,寫作水平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提高的,在這裡想請教你:有沒有什麼寫作技巧,可以讓作文升溫?

林天宏:背範文啊。

Julia曾想做家庭主婦:相比起你的語文,你的數學怎么樣?

林天宏:如果語文能考120,兩科加起來大概能有150分吧,

濱海100-難得:孩子偏科嚴重影響成績 現在如何糾正( 高一)?

林天宏:我一路偏科,也活的很好呀。

JroNg_py:林老師,如果現在聯考的出題老師因為你這件事,以後找的文章都是去世文人的文章,你想和他們這些出題者說的話是?

林天宏:貼好鬥神,燒高香。我還是相信有靈魂這種東西的。

缽缽仔:根據聯考的答案,你得不到滿分,似乎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吧?你寫文章的時候或許沒有這樣那樣的觀點、立意,但是,出題者根據文章的語境,設定題目,並有大部分人都能認可的答案,莫非這也不可以?誠如您說,語文不應有標準答案,那么,就算是你的文章,也不能不允許讀者有不同的理解吧?

林天宏:你搞錯了吧?我允許啊,太允許了,是改卷老師不允許吧。

緣分已盡:您好,我是一名高三學子,老師經常強調不要寫政治類的話題,不要寫反面偏激,不要論述社會。可我覺得,聯考每年的滿分作文都很做作,無非是堆砌辭藻,用點詩句。而那些講真話的作文都是0分。今年,我講了真話,平時語文都在125左右,可是,我真的很擔心,這次的結果,會不會出問題!

林天宏:你為啥不上了大學再罵呀?傻孩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