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中心國小

松山湖中心國小

松山湖中心國小 即原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國小部。從2009年7月11日開始劃歸松山湖管委會管理。 松山湖中心國小位於松山湖(生態園)科技產業園區內,大學路與新竹路交匯處,占地面積約120畝,總建築面積約80000平方米,分為南、北兩個校區,擁有教學樓、辦公樓、文藝綜合樓、飯堂、宿舍、平台花園、運動場和體育館等建築。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東莞松山湖中心國小即原2006年9月建校的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國小部(市直屬)。從2009年7月11日遷至現校區獨立建校,劃歸松山湖管委會管理。

東莞松山湖中心國小位於松山湖(生態園)科技產業園區內,大學路與新竹路交匯處,北區(一期)占地面積50畝,總建築面積34017平方米,辦學規模為36個教學班,2009年9月投入使用。南區(二期)占地70畝,總建築面積45544平方米,規劃36個教學班,2016年9月投入使用。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現有學生3300多人。學校教職工206,高級職稱11人,中級職稱48人;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占全體教師的93%。其中劉建平校長為東莞市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蔡敏勝、劉賢虎老師為東莞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陳果老師為東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音樂、綜合實踐等學科為東莞市先進科研組。

東莞松山湖中心國小自建校伊始便確立了走“整體最佳化”的課改途徑,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學校已經將外在“給定的課程”改造為“內生的課程”,建立起了包括學科基礎課程、學科拓展課程和主題活動課程和諧共進的“三位一體”課程體系,完成了學校課程再造的深度變革,被眾多學者專家稱譽為“全人課程”。

東莞松山湖中心國小的課程目標是學科基礎課程關注精神生命的塑造、學科拓展課程關注自然生命的開琢、主題活動課程關注社會生命的構建。概括的說就是培養“完整的人”。

辦學理念

松山湖中心國小 松山湖中心國小

學校秉承東莞中學“自主、和諧、共同發展”的辦學理念,提出“讓教育從生活開始與生命同行”的辦學思想,以“養德·立美·尚文·健體·啟智·求是”為校訓,以學校課程體系再造為突破口,堅持走內涵式發展之路,強調對每一位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為學生的生命成長奠基。

歷史沿革

東莞松山湖中心國小前身是2006年創辦的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國小部。東莞中學創建於1902年,歷經幾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傳承與創新,東莞中學已經成為一所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澱的百年老校。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一百多年來,東莞中學為國家為社會造就了大批優秀之才,愛國將領蔣光鼐、學者容庚、工程院院士毛炳權和何鏡堂、新浪網首任總裁王志東等均曾在莞中就讀。東莞中學1992年被編入由國家教委編輯的《中國名校——中學卷》,1994年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2008年被評為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2009年,東莞松山湖中心國小搬遷至現校址獨立建校,繼續秉承東莞中學辦學理念,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學校開始步入快速發展時期。

2010年,東莞松山湖中心國小抽調幹部教師創辦東莞松山湖實驗國小。

2016年,抽調幹部創辦東莞市松山湖中心幼稚園。

2018年,抽調幹部創辦東莞市松山湖第一國小。

學校“全人課程”介紹

讓教育從生活開始 讓教育從生活開始

課程理想

人的生命由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組成,生命發展就是追求這三重生命的和諧統一。通過三位一體“全人課程”體系再造,開琢自然生命,構建社會生命,塑造精神生命,培養成“完整的人”,點燃學生“我之為我”的生命亮度。

課程結構

東莞松山湖中心國小以生命哲學為基礎,基於生命意蘊運用“整合與聯動”的方法和思想,構建起“融通式”的“全人課程”。

1.學科拓展課程:由綜合實踐、地方及校本課程整合而來,是對學科基礎課程的延伸和補充,指向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全人課程“結構圖” “”全人課程“結構圖”

一手硬筆好字:課程資源為語文同步寫字教材《天天練》一些文雅氣質:課程資源為中華經典詩文讀本《含英咀華》

一種探究習慣:課程資源為《做上學》

一門興趣愛好:課程資源為《紙藝》、《葫蘆絲》

一項健身技能:課程資源為大課間活動手冊《文武秀》

2.主題活動課程:由道德與法治、校園節文化整合而來,指向“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我如何去”。

校園節文化:每學期一個文化節,五月、十一月的最後一周為展示周。讀書節、科技節、藝術節、體育節,依次循環進行,兩年一個周期。

課程策略

整 合: 以整合重建課程結構,聚焦生命成長;

聯 動: 以聯動重建課程教學,提升生命價值。

將綜合實踐活動、地方及校本課程整合為學科拓展課程;將道德與法治、校園節文化整合為主題活動課程;將學科基礎課程的音體美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踐行1+“X”教學。

學科基礎課程追求情知互動,主要關注塑造精神生命;學科拓展課程追求技趣互促,主要關注開琢自然生命;主題活動課程追求道行互通,主要關注構建社會生命。

“整合與聯動”既是一種方式方法,更是一種思想文化。

學校課改第一個五年,以“學校課程再造”為工作抓手,運用“整合與聯動”方式方法構建起“全人課程”體系,解決問題指向課程理想和課程結構。第二個五年以“教師生態發展”為工作抓手,將“整合與聯動”內化為課程改革的思想文化,教師群體實現了從課程認知、課程認同到課程自覺的嬗變,解決問題指向課程教學與課程文化。

過程與方法

“整合與聯動”是學校“全人課程”研究與實踐的主要方法。

第一個五年以學校“課程體系再造”為工作抓手,解決問題指向課程理想和課程結構。學校“課程體系再造”,強調是 “融通式” 而非 “拼盤式”或“加減式”; “整體最佳化”而非某一學科、某一方面;生成性頂層設計,而非“圖紙式”;研究狀態實踐性而非“學問式”。

第二個五年以“教師生態發展”為工作抓手,解決問題指向課程教學和課程文化。

提出教師生態發展三大理念和五大策略,三大理念即自主發展彰顯“我要發展”和“為用發展”、群體發展超越“個人主義”和“團隊精神”、詩意發展兼容“專業發展”和“身心發展” ;五大策略即俱樂部策略、招投標策略、自駕游策略、領頭雁策略、腳手架策略等五大策略。

第三個五年學校在較好地解決了“教什麼”和“學會”的基礎上,工作重心從課程結構、課程師資轉向課程教學——基於深度學習的教學變革。學科基礎課程都成立了教學研究工作坊,以課例研究為切入點,從課堂教學的“教”“學”“場”三方面進行深度研究,關注培育深度課堂和培養學生深度學習能力,探索解決“學什麼”和“會學”的問題。

從“教—課例研究”到“學—課堂觀察”、“場—U型座位”,各工作坊把每一節課堂作為研究對象,探索更有效的課堂形式;把每一位學生和老師的“改變”作為研究目標,追求更深層次知識與能力的建構,逐漸形成了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式。

“整合與聯動”從方式方法逐步深化為思想文化在實踐中運用推廣,逐步構建起“全人課程”體系。

研究與實踐效果

1.學術成果

專著《學校課程再造》、《教師發展生態學》以及校本教材《拓展型課程叢書》正式出版發行。《學校課程再造》、《拓展型課程的研究與實踐》、《音體美“二次課改”及其路徑分析》、《超越學科化思維的品德課程重建》等多篇課程研究論文發表在省級、國家級教育雜誌上。《拓展型課程叢書》獲廣東省中國小校本課程與地方課程建設成果一等獎。學校應邀在第二屆中國當代特色學校發展高峰論壇、第八屆廣東省中國小校長論壇、廣東省校本課程研討會上進行課改專題報告。

2.實踐意義——解決五大問題

(1)解決了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不可操作性問題;

(2)解決了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班隊活動的實效性問題;

(3)解決了體育、音樂、美術學科教學“博學無術”問題;

(4)解決了教師唯分數論問題;

(5)解決了教師創生課程的思想方法問題。

《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廣東教育》實地採訪進行專題報導;《中國教師》雜誌在全國遴選課改典型,2016年二月刊,以47個頁面專題報導學校“全人課程”。

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女士說:松山湖中心國小教育理念比較先進,在推進素質教育上,做了大量的探索,而且還有一個特點,緊密地結合著我們東莞的人文環境,可以很好地總結一下。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郭元祥:太精彩了!松山湖中心國小的課程建設,並不僅僅是單一地開展了校本課程開發。從“基礎型課程”到“拓展型課程”乃至“體驗型課程”,他們已經建立了一個洋溢著生命活力的三位一體課程體系。華東師大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楊小微教授:他們富有“全人教育”思想智慧,在生命整體性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課程的頂層設計,同時又以腳踏實地的態度,將一個個課程理想具體化為教學實踐……

學校榮譽

校園以及 校園以及

2007.08,全國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比賽優秀基層組織單位;

2007.09,廣東省“十一五”規劃課題“小學生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實驗學校;

2007.11,第五屆“廣東省少年兒童發明獎”組織獎;

2007.12,2007年東莞市小學生車輛模型競賽團體總分三等獎;

2008.03,第二十三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技實踐活動二等獎;

2008.05,2008廣東省小學生電腦英語作品比賽最佳組織獎;

2008.06,2008年東莞市中國小航空航天模型競賽國小組團體總分三等獎;

2008.11,2008年東莞市中國小車輛模型競賽國小組團體總分三等獎;

2008.06,第十三屆全國中小學生繪畫、書法作品比賽組織工作先進集體獎;

2008.12,全國“心中有祖國 心中有他人”主題教育活動優秀集體獎;

2009.10,全國科技教育示範單位;

2010.06,2010年東莞市中國小航空航天模型競賽國小組團體總分三等獎;

2010.06,第八屆廣東省少年兒童發明獎組織獎;

2011.01,“青少年走進科學世界——科學實驗嘉年華”2011年度全國展示交流活動優秀組織單位;

2011.01,2010年度全市普教系統文明單位 ;

2011.02,2010年度東莞市園林式單位;

2011.04,第六屆全國校園文藝匯演第十一屆全國校園春節聯歡晚會一等獎;

2011.05,“威特教育杯”廣東省第二屆少年兒童科學教育體驗活動優秀組織獎;

2011.05,廣東省少年兒童科學教育實驗學校;

2011.07,2011年東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2011.08,廣東省航空學會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定點學校;

2011.11,2011年東莞市小學生天文知識競賽三等獎;

2011.12,2011年“開信杯”廣東省第七屆中小學生天文奧林匹克競賽優秀組織獎;

2011.12,首屆“中國當代特色學校”推選活動“全國百強特色學校”和“全國百強特色十佳創新學校”;

2012.02,廣東省青少年科學教育特色學校(2012-2016年度);

2012.02,廣東省“十二五”科研規劃課題——《有效教師群體發展的研究與實踐》;

2012.04,全國硬筆書法教學示範基地;

2012.05,全國科技體育傳統校;

2012.05,2011-2012東莞市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朗誦專場比賽國小組一等獎;

2012.05,2011-2012東莞市中小學生藝術展演器樂專場比賽國小組優秀獎;

2012.05,2011-2012東莞市青少年科技活動先進學校;

2012.6,廣東省少年兒童科學教育體驗活動示範學校;

2012.07,廣東省教育系統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

2012.08,東莞市綠色學校;

2012.12,2012年度“小小科學家”全國中國小科學教育示範學校;

2013.01,2012年度東莞市普教系統文明單位;

2013.06,東莞市第八屆少兒藝術花會音樂類金獎;

2013.08,廣東省第九屆少兒藝術花會金獎;

2013.09,東莞市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校;

2013.10,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工程基地校;

2013.11,全國創造教育先進集體;

2013.12,“金鑄樽杯”2013年中國毽球訓練中心(廣東省毽球訓練基地)小學生毽球錦標賽女子團體賽第一名;

2013.12,“金鑄樽杯”2013年中國毽球訓練中心(廣東省毽球訓練基地)小學生毽球錦標賽男子團體賽第一名;

2013.12,2013年東莞市普通中國小先進學科教研組;

2014.04,我校被廣東省音樂家協會葫蘆絲巴烏藝術委員會授予“廣東省葫蘆絲巴烏特色民族音樂培訓基地”。;

2014.05,東莞市第一屆小學生運動技術技能展示活動“一校一品”項目一等獎;

2014.05,東莞市第一屆小學生運動技術技能展示活動團體總分一等獎;

2014.06,2014“光大杯”廣東省少年毽球精英賽獲體育道德風尚獎;

2014.08,廣東省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定點學校;

2014.08,全國毽球運動示範學校;

2014.09,東莞市“誦經典華章,唱中國夢想”中華經典誦讀大賽特等獎;

2014.11,第四屆全國綠色運動健身大會全國跳繩聯賽(安徽賽區)第二名;

2014.12,2014首屆“高雅杯”東莞市毽球比賽季軍;

2015.05,廣東省第八屆“子荊文化”杯毽球錦標賽,成人女子組冠軍、兒童男子子亞軍;

2015.05,全國跳繩示範學校;

2015.0,8,亞洲跳繩錦標賽,學校跳繩隊榮獲1金2銀1銅的優異成績;

2016.07,東莞松山湖中心國小新校區落成;

2017.08,松山湖、寮步鎮教育共建;

2017.09,廣東省文明校園;

2018.06,松山湖中心國小教育集團正式成立。

校長介紹

松山湖中心國小 松山湖中心國小

劉建平,男,1962年生,漢族,中共黨員。原是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實驗國小校長,曾主持中國教育實驗研究會“九五”A級重點課題“學校生活與學生主體性發展”研究,構建了獨具特色的生活教育體系,成為荊楚大地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幟。被評為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100佳個人、荊州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荊州市教育科研型校長、全國優秀教師、首屆全國國小“十佳”卓越校長。

劉建平2006年調入東莞,現為東莞松山湖中心國小校長,東莞市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劉建平校長在東莞8年來,將內地與沿海教育思想結合起來,高起點、高布局謀劃學校發展,分時段、分層次、先試點、再普及逐步推進學校發展。2006年——2011年,學校以課程整合及課程校本化探索實踐為抓手,將外在“給定的課程”改造為“內生的課程”, 使課程從國家一統走向以學生為本,建立了一個洋溢著生命活力的從學科基礎課程到學科拓展課程、主題活動課程的“三位一體”課程體系。

學校先後被評為“中國當代特色學校十強學校”、“全國科技體育傳統學校”、“廣東省科學教育特色學校”…… 獲得時任國家教育部陳小婭副部長歐盟中國小校長代表團”及社會各界的普遍贊同。2006—2012年,接待廣東省內的中山、佛山、廣州、深圳及省外的湖北、湖南、江蘇、廣西、福建、江西、山東、安徽、北京、上海、重慶等地學校前來考察交流或跟崗學習近百次。學校的辦學事跡相繼在:《人民教育》、《中國教師》、《教育》、《廣東教育》、《東莞日報》等刊物報紙上刊載,成為廣東教育的一株奇芭,引領著東莞基礎教育的前行和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