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魁楊梅

東魁楊梅

東魁楊梅,所屬被子植物門,楊梅科。浙江黃岩,因果特大而著稱。其主要特點:果實不正圓形,單果原產於重20~25克,果色紫紅,肉柱較粗,可溶性固形物13.5%,其糖含量為10.5%,果汁含量為74%,而酸含量僅為1.35%,遠遠優於其他楊梅。東魁:屬大果晚熟品種。該品種樹勢強健,樹姿直立,樹冠高大,呈圓頭形。東魁楊梅(Myrica rubra cv . DongKui Orient Pearl)豐產穩產,抗風,成熟時不易落果,是鮮食佳種,近幾年發展迅速。東魁楊梅”東魁之祖”是一棵野生楊梅,原不叫東魁楊梅,稱東岙大楊梅,樹齡在130年以上。它的16株嫁接後代的樹齡有100年之多,1979年浙農大在編寫《果樹栽培學概論》時把它定名為“東魁”,並單獨列為一個品種。東魁楊梅發源於浙江黃岩,興盛於浙江仙居其母樹為實生樹,距今已有100餘年,仙居楊梅已有千年歷史。具有美容養顏、補血健脾之功效,70年代由浙江農業大學教授,定名為東魁楊梅取"東方之魁"之意,素有"楊梅王"之稱。近幾年來在全國各地廣為推廣種植,是農村致富奔小康發展效益農業的特色產業。,90年代被江西省峽江縣引進,目前峽江縣的峽江楊梅是江西省最大東魁楊梅基地。1998年東魁楊梅榮獲"浙江省優質農產品金獎",1999年獲(北京)國際農博會名牌產品。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東魁楊梅東魁楊梅

果實7月初開始成熟。東魁楊梅(Myrica rubra cv . DongKui Orient Pearl)豐產穩產,抗風,成熟時不易落果,是鮮食佳種,近幾年發展迅速。東魁楊梅發源於浙江黃岩,興盛於浙江仙居其母樹為實生樹,距今已有100餘年,仙居楊梅已有千年歷史。70年代由浙江農業大學教授,定名為東魁楊梅取"東方之魁"之意,果實之大世上罕見,是目前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楊梅,素有"楊梅王"之稱,近幾年來在全國各地廣為推廣種植,是農村致富奔小康發展效益農業的特色產業。1998年東魁楊梅榮獲"浙江省優質農產品金獎",1999年獲(北京)國際農博會名牌產品。

東魁楊梅東魁楊梅

東魁楊梅成熟期為6月下旬至7月上旬,其果形大如桌球,平均縱橫徑(直徑)為3.66cm-3.73cm,單果重22-25g,最大的果重為50g,每500g東魁楊梅一般只有20顆,最少12顆,平均肉柱長1.15cm,肉厚、味濃、汁多,可食率為94.8%。成熟期不易落果,採收時間長達10-15天,較耐貯運,果實鮮食和制罐兼優。

該品種樹勢強健,樹冠高大,呈園頭形,枝繁葉茂,葉色濃綠,葉背脈紋明顯,豐產性強,一般5-6年開始結果,10年進入盛果期,株產一般50-100kg,高的達200kg以上,適應性廣,抗逆性強,栽培管理容易,較耐寒,在礫石山地上,栽培管理粗放,仍能連年豐產,投資少(每畝山地只需200元),無風險,加之東魁楊梅市場需求量大(還能遠銷東南亞),價格高(每年當地價格25元/kg左右,比普通楊梅貴5倍),因此,栽培東魁楊梅一舉多得,對開發山區資源,綠化荒山,保持水土,增加山區經濟收入具有積極意義 。

栽培方法

定植

秋冬季都可種植,以2月下旬至3月中旬栽植最佳。種植穴長寬均為80厘米左右、深60厘米左右,每穴施堆肥50-100公斤或家禽畜禽糞30公斤,或菜餅、豆餅5公斤,每畝種植30-35株。定植後做好定乾工作,即在主幹上25-30厘米處飽滿芽以上剪短。

施肥

東魁楊梅東魁楊梅

幼樹施肥。9-10月間施肥1次,每次每株施進口複合肥100-150克;

到第二年6月、第三年1月各施肥1次,用量逐年適當增加;從第四年開始,樹冠初步形成後,採用結果樹的施肥方法。結果樹施肥。一年中施3次肥,第一次花前肥,在2月開花前施;第二次為壯果肥,在硬核期結束、果實開始迅速肥大時施;第三次為采後肥,在7月上中旬果實采後施。株產量50公斤以上的樹,每株全年施餅肥2-3公斤或廄肥50公斤左右。同時要注意果樹產果大小年,大年花前施肥,小年施肥要待果大豆大時才施。採用盤穴狀(幼樹)和環溝狀施肥(成年樹)。

整形修剪

東魁楊梅東魁楊梅

東魁楊梅自然樹形是圓頭形或扁圓形。定植後在主幹高60-70厘米處短截並選主幹上生長壯實,分布均勻的3-4個芽為主枝,各主枝間距保持在15-20厘米,開張角度45-60度,努力培養成"一乾三主枝"的變則主幹型。樹冠形成後要有效控制秋梢和晚秋梢的生長。樹冠長到2米以上高時要壓頂,使其保持在3米左右。

過長枝要摘心和斷枝,密集、細弱和過旺分枝要適當疏刪。進入結果期,總的要求樹冠上、下、內、外枝條分布均勻,通風透光。

冬剪在12月底進行為最佳,有利於枝組的更新和提高抗病能力。一般採用“平剪梢”的辦法。此法簡便易行,剪後枝條分布均勻,易形成新的結果枝組。必須剪除病蟲枝、下垂枝、交叉枝和衰弱枝,以改善枝間通風透光條件,使樹冠形成傘形或平面狀。

病蟲害防治

楊梅的病蟲害相對其他果樹來講較少,根據我們的觀察,主要是避債蛾,但到目前為止,尚不構成危害。

採摘

東魁楊梅東魁楊梅

楊梅一般6月上旬~7月上下成熟,果實成熟後極易腐爛和落果,要及時採摘。並注意輕采、輕放、輕挑,同時進行果實分級。採收時間以清晨或傍晚為宜,下雨或雨後初晴,不宜採收,否則果實水分多,容易腐爛。同時果實採摘後進入冷庫預冷,然後進行包裝。

低產樹冬季修剪要點

改造枝組結構

東魁楊梅東魁楊梅

東魁楊梅應推廣小冠疏層技術,使結果的主要部位集中在基部,樹冠中下部結果量占株產總量的2/3左右。對上強下弱樹,通過促進下部、控制上部生長等手段加以改造,保持上部枝組的角度大於下部枝組的角度,以控制或緩和上部枝的長勢,使樹體趨向上小下大。一般基部枝開角要求基角在60度以上,腰角60度左右,梢角為80度。對於上強下弱現象嚴重的樹體可將上部枝拉平,並加大對上部枝的回縮,減少上部枝量。上部要多留花芽枝,通過結果削弱枝條長勢,而下部枝應少留花芽,減少結果,待樹勢恢復後,再促使大量結果。

控制結果部位外移

東魁楊梅喜光性強,修剪不合理會形成結果部位外移。因此修剪時除應輕剪緩放、多留枝及枝組,並採用單軸延伸外,還應“落頭開心”,提高樹冠上部光照量;通過開張角度和疏除外圍直立枝、競爭枝、徒長枝等枝條,增大側射光透冠程度,提高光的利用率;通過對臨時枝的短截和對單軸枝組的回縮修剪,以增加樹冠內膛的結果枝,提高產量和品質。

控制枝量,合理結果

東魁楊梅萌發率高,成枝力強,幼樹期為了增強光合作用,去枝量往往較少。但進入結果期後,就會出現枝量過多現象,導致樹姿失常,光照不足,結果率下降。因此在要求畝(1畝=667平方米,下同)產1000~1500千克的情況下,每畝枝量應控制在3000~3500條,保證每千克果有一定數量的葉片製造和供給養分,對多餘的枝條應及時回縮疏除。

冬剪在12月底進行為最佳,有利於枝組的更新和提高抗病能力。一般採用“平剪梢”的辦法。此法簡便易行,剪後枝條分布均勻,易形成新的結果枝組。必須剪除病蟲枝、下垂枝、交叉枝和衰弱枝,以改善枝間通風透光條件,使樹冠形成傘形或平面狀。

仙居楊梅

仙居楊梅,產於人稱仙人居住的地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浙江省仙居縣。這裡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氣候...2001年我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楊梅之鄉”稱號。楊梅是仙居的特產水果,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仙居楊梅具有成熟早,色美、味甜、核小、高產穩產等特點。1994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著名科學家嚴濟慈品嘗後,親筆題寫了“仙梅”二字。在‘99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上,仙居楊梅被評為“名牌產品”,不僅遠銷大江南北,還直闖俄羅斯等國際市場。為了不斷提高仙居楊梅的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全縣全面實施“楊梅梯度開發”工程,利用海拔高差來拉長楊梅的採收期。在低山、低丘上發展早熟的荸薺種楊梅,6月中旬就成熟上市,在中高山區發展東魁楊梅等晚熟品種,7月中下旬成熟上市,將楊梅採收期延長到2個多月。經與上海、浙江農科院、浙江大學等科究單位聯合開發保鮮技術,在不使用任何保鮮劑和情況下,保鮮期延長10天以上。近年來,仙居楊梅打出了品牌,在行內已形成“世界楊梅在中國,中國楊梅出浙江,浙江楊梅數仙居”的說法。仙居楊梅由於仙居獨特的小氣候特點,在6月初就能成熟,比慈谿、餘姚等地早7—10天上市,晚10—15天落市,商品果一般在6月10日上市,7月20日落市。 1999年,“仙居楊梅”榮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 2001年,仙居楊梅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楊梅之鄉”。 2002年,“仙居楊梅”獲浙江省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 2002年,“仙居楊梅”通過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獲準使用綠色食品標誌。 2003年6月仙居十萬畝楊梅綠色食品基地建設被國家科技部列入國家級星火項目。仙居楊梅享譽國外,遠銷歐美,東南亞地區,是我國出口創匯的傳統產品,也是贈送親友的佳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