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5A

東風5A

DF-31A射程11200公里,能攻擊北美的目標。 另外,DF-3A中程洲際彈道飛彈正在逐步退役。 DF-21A是兩級固體中程洲際彈道飛彈,將代替DF-3A。

被譽為“大國利劍”的東風5A(DF-5A)誕生於1983年,是改良後的東風5,
DF5A圖1DF5A圖1
是中國自行研製的洲際飛彈(ICBM),射程1.3至1.5萬公里,它能將威力極其強大的核彈頭運載到俄羅斯、美國以及其它歐美地區,能攜帶1枚3200公斤威力為4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命中精度500米。1986年進行了分飛彈頭試驗,可攜帶4-5枚分導核彈頭。

輕易突破美國防禦系統

加拿大《戰略數據鏈》四月號發表文章,對美國的國家彈道飛彈防禦系統(BMD)進行評估。文章稱作為整個BMD計畫的核心,地基中段攔截系統(GMD)對有縱深內陸的國家的遠程彈道飛彈攻擊的威脅最大,因而將對俄羅斯和中國構成威脅,特別是對後者。兩國正採取措施確保建立持續的、可靠的戰略威懾能力以突破美國的戰略防禦系統。
文章稱,俄羅斯目前擁有超過2000枚可以洲際彈道飛彈或潛射彈道飛彈發射的戰略核彈頭,能夠輕而易舉地摧毀數量有限的GMD攔截系統(地基中段防禦系統),對美國實施毀滅性打擊。不過俄羅斯領導層仍然擔心,美國可能在未來研製出一種規模更大、防禦能力更強的飛彈防禦系統,從而對俄羅斯的戰略核威懾力量構成全面威脅。
造成這些顧忌的是戰略防禦與反擊行動之間的相互角力。美國可能通過先發制人攻擊俄羅斯核設施並使其陷入癱瘓,如果美軍攻擊機和飛彈在俄防禦部署展開之前實施摧毀行動,那么其防禦系統將能夠攔截俄剩餘的飛行武器。隨著美國GMD系統的逐步發展完善和俄羅斯預警、指令和控制能力的逐步削弱,這一假想情景變為現實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文章稱,俄羅斯和其他國家可能會發布危險指令來反擊美國的先發制人攻擊,從而過早地因為偶然事件引發核戰爭。俄羅斯不願花費必要資金來維持目前遠程飛彈的規模和發展,更願意持續減少俄美雙方之間的核武器。儘管增加分導式多彈頭(MIRVing)不會減少俄羅斯戰略力量在首輪打擊中遭受的損失,但其將確保殘存的飛彈具備運載有效載荷的核武器攻擊美國本土目標的能力。
文章稱,中國的戰略分析家更強調飛彈防禦系統對防止核不擴散帶來的影響。這是因為,由於某些原因,目前中國的威懾力量中只有很少部分能攻擊美國的本土目標,而且這部分威懾力量容易遭到GM

DF5A圖4DF5A圖4
D系統攔截。
中國的遠程威懾力量由約20個DF-5/DF-5A洲際彈道飛彈系統和不到10個移動式DF-31A洲際彈道飛彈系統組成。DF-5和DF-5A的射程分別為12000公里和13000公里,最遠能攻擊北美軍事目標。DF-31A射程11200公里,能攻擊北美的目標。DF-5隻能攜帶一枚核彈頭,DF-5A改進後據信可攜帶5枚分導式多彈頭,通過增加BMD系統的攔截難度,來達到突破BMD系統的目的。此外,DF-5/DF-5A和DF-31A系列裝備有穿透輔助系統和誘導目標以突破BMD系統。
文章稱,中國正發展JL-2潛射彈道飛彈系統裝備094核潛艇。JL-2系統將在2009-2010年投入實戰部署,其有效載荷將能裝備1枚核彈頭或3-8枚分導式多彈頭。但是由於JL-2射程方面的局限性(7200公里),其將只能適用於區域威懾任務,而無法攻擊美國大陸目標。
從中國裝備的DF-5和DF-31A來看,中國對美國的威懾能力遠低於其他國家水平。因此沒有跡象表明中美之間存在嚴重衝突,以至達到相互冒失地使用單個或多個核武器轟炸對方領土的目的。從中美衝突的不對稱風險來看,美國以戰略失衡為藉口敲詐中國的可能性為零。
同時,中國的持續攻擊能力也是很強的(比如生存能力)。總而言之,中國仍對美國保持可稱為“最低防禦”的戰略姿態。當然,這情形絕然不同於美國與原蘇聯之間的形勢。不過美國任何抵禦不良國家的小型或大型核工廠的國家彈道飛彈防禦系統都能用於震懾中國。因此,中國正在逐步採取措施,確保建立持續可攻擊能力,以應對美國的飛彈防禦系統和潛在的攻擊行為。
文章稱,DF-5A能夠運載分導式多彈頭系統,但是小規模的固定式飛彈發射井很難逃過美國的先發制人打擊。新裝備的移動式DF-31A洲際彈道飛彈則可憑藉其機動性和無需準備發射時間的靈活性(使用固體燃料),有望抵得住美國的第一輪攻擊。中國也在研究多種對策以突破美國的GMD系統,包括能避開GMD攔截機的機動多次往返運輸器、誘導物、誘餌、人為干擾、熱防護層、和反人造衛星武器等。
文章最後建議,歐巴馬政府應該繼續確保建設國家防禦系統,以有效抵禦彈道飛彈的攻擊,並逐漸使美國的同盟國家獲得同樣的保護。(編譯:春風)

與東風5比較

1、提高了射程,達到1.3至1.5萬公里。東風5射程為1.2萬公里。

DF5A圖2DF5A圖2
2、採用可儲存式液氫燃料和計算機控制的陀螺儀慣性制導系統。此系統比東風5更精確。
3、可攜帶4-5枚分導核彈頭。東風5無此功能。
4、提升了威力,攜帶1枚3200公斤威力為4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東風5為3000公斤、300萬噸TNT。
DF-5A是液體洲際彈道飛彈。五角大樓估計DF-5A不超過25枚。DF-5到DF-5A的升級到2005年完成。

裝備狀態

東風5A作為東風5的改良型或許在發射井部署並且保持在就緒-到-發射狀態。為了要提高這些飛彈的生存性,PLA(人民解放軍)已經大量建造很多誘騙發射井,包括淺挖掘井(不可部署飛彈)和準備性的類似的操作發射井(可部署飛彈)。複雜的工程技術和引進計算機發射控制系統已經非常減少這些飛彈的發射準備時間。
真正的運行中的飛彈數目保持高度機密,觀察者判斷變化較大,範圍從小於10枚到超過30枚。依照一些報導,PLA第二火炮部隊的DF-5部隊,由三個旅組成,人數約2000人。

DF5A圖3DF5A圖3
第一個,第803旅,在1984年10月建立,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第35周年。目前,這個旅位於懷化(Huaihua)附近,在湖南(Hunan)省的深山裡,大約距廣州750公里西北方。第803旅被考慮是服役的一個極好的典型,在練習中從沒有丟失任何目標。這個部隊在1990年中期,完全地裝備改進型DF-5A ICBM和相關設備。
第二個,第804旅,在1980年結束的時候建立。它位於河南省西部的太行山內, 離洛陽(Luoyang)市不很遠(在北京西南大約700公里)。早在1995年,中國的媒體報導用於中國戰略飛彈的“長城計畫”,最後在10年之後完成,在河北省和山西省之間的太行山內。依照新聞報導,“好幾萬”軍隊工程人員花費10年開挖隧道。 依照一些報導,這些設施允許DF-4和DF-5飛彈能夠被儲存並且機動穿越地下隧道增加他們的生存性。第804旅考慮它的位置有可能在這些設施內部署。
第三個,即是第818旅,在1996年在湖南省建立。第818旅的組建據稱已經在1999年完成。
每個旅大約操作8~12枚飛彈,三個旅合計約24至36枚飛彈。2000年以前,所有的三個旅已經被裝備改進型DF-5A ICBM。

兄弟系列

西方把東風-21C稱為“世界上第一枚能夠打擊海上移動目標的彈道飛彈”。但中國人現在又有了比東風21c更先進的東風-21D。

DF-21D圖1DF-21D圖1
東風-21D最驚人的地方是速度快、命中精度準。東風-21D飛行秒速平均達到2380米,如果是1000公里的飛行路程,全程只需420.16秒,大約7分鐘。美軍航母時速32節,每分鐘移動30.866米,7分鐘移動216.06米。東風-21D命中精度可達30-90米。
東風-21D是專門為美國航母量身定做的打擊海上移動目標的飛彈,防止美國航母介入台海。《防務新聞》猜測,東風-21C的射程達1700公里,可輕而易舉襲擊越南大部分陸地目標以及包括蘇比克灣在內的菲律賓北部地區,而東風-21D反航母彈道飛彈的射程大概為1500至2000公里,如果能達到1800公里,則可完全覆蓋南沙群島,如射程達到2000公里,則可覆蓋南海70%海域。
中國大約有120枚四種型號的洲際彈道飛彈:DF-3A,DF-4,DF-5A,DF-21A。每枚飛彈攜帶一顆彈頭。
另外,DF-3A中程洲際彈道飛彈正在逐步退役。
DF-4是山洞儲藏,在發射架上發射的液體燃料洲際彈道飛彈。
DF-21D圖2DF-21D圖2
DF-5A是液體洲際彈道飛彈。五角大樓估計DF-5A不超過25枚。DF-5到DF-5A的升級到2005年完成。
DF-21A是兩級固體中程洲際彈道飛彈,將代替DF-3A。
近年來中國發展了路基C31。C31是機動固體燃料三級小型彈頭的洲際彈道飛彈(DF-31),射程8,000公里,誤差在300-600米。路基DF-31可以覆蓋阿拉斯加和夏威夷。2000年中國進行了三次DF-31試驗,同時進行的還有“假彈頭”試驗。預計在2004年到2005年服役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