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貫市村

東貫市村

東貫市村隸屬於北京市昌平區陽坊鎮。位於鎮域東部,距昌平區中心直線距離約13公里,車行距離約20公里;東貫市村南有沙陽路,西靠外六環、臨近京密飲水渠,東南與海淀區錦繡大地接壤;北京公交914路、昌平公交20路在村口設有站點,交通十分便利村域面積3067畝,形狀呈不規則多邊形,街道總長約為16400米,耕地面積約為1799畝,村域面積3067畝,形狀呈不規則多邊形,街道總長約為16400米,耕地面積約為1799畝。

基本信息

東貫市村概況

占地面積

村域面積3067畝,形狀呈不規則多邊形,街道總長約為16400米,耕地面積約為1799畝。

人口

總人口約為1100人,非農業人口數約為231人,全村自然戶約為350戶,

民族

民族構成主要以漢族為主,滿族彝族則極為罕見。

主要姓氏

姓氏以周、邵、安這三大姓為主,還有李、王、張、高等姓。

十一五構想

《十一五規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構想,北京市確定了80個試點村,東貫市村是其中之一。為了深入徹底地履行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首要任務,東貫市村兩委班子緊密團結在黨的領導下,分析自身資源優勢,尋思路,謀發展。根據東貫市村的實際情況,確立了“兩園一街一區”的發展規劃,建立工業產業園,都市農業示範園,建立商業一條街,同時對生活居住區的居住環境和設施進行完善,打造一個產業結構最佳化,人民生活水平富裕,百姓安居樂業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

東貫市村由來

東貫市位於昌平衛星城西南11.8公里,陽坊鎮所轄行政村。北魏時成村。村名源於村西2.2公里處的觀石山。
觀石山,又名神山、神嶺山、千峰山、駐蹕山,俗稱石頭山、黑山頭、石鷹頭。這裡是太行山脈往東伸向華北平原的突出余脈,兩條山脈分別自北、自西逶迤而來,交匯於此。山盡處,山峰從高處驟然跌落,僅高十餘丈,幾乎與地平。這些山石皆獨自壁立,底部漆黑似鐵,頂端潔白如雪,有的突兀若杵,有的渾圓似球,奇形怪狀,參差疊磊,峰嶺縱橫,妙趣天成。古人思忖此處石筍狀的山峰形成的萬笏朝天的獨特景致絕非人力所能企及,必是天公神仙所造設,故名神山或神嶺山;山上數步即有一峰,何況向西,向北又綿延數十里,估計應有上千之數,所以又稱千峰山。清朝康熙年間,此處被選入燕平八景,美其名曰:神嶺千峰。觀石山的主要景觀有奇峰怪石的天然造型,名人勝跡和摩崖石刻。
遠在北魏孝昌年間(525-527年),這裡神奇怪異的山峰景觀吸引了過往商隊和旅行家,他們發現這些嶙峋怪石造型酷似人物、動物和各種器物,走上幾步或變換一個角度,物狀就會發生變化,而且千變萬化,層出不窮。於是,人們將此山命名為觀石山。自古以來,這裡是幽州(今北京城)通往居庸塞外的必經之路,南來北往的客商由此經過,無不放緩腳步,欣賞觀石山的美妙神奇。許多官員、文人還在附近住下來,流連數日,臨行之際,總要酬謝主人。這些商機的出現,引導當地人建屋設肆,接待遊人。隋朝大業年間(605-618年),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村落,因位於觀石山下,就叫觀石村。由於經商比務農既清閒,收入又多,一些家庭過起了半農半商的生活。遼朝太平六年(1026年),這裡形成了規模較大的集市,村名也就改叫觀市了。
觀石山的名人勝跡大多與金朝的章宗皇帝完顏璟有關。他在位期間(1190-1208年),頻頻到此遊玩,並在山下背風處設立“帳殿”,一住數日,盡興而返。因為古時候稱皇帝出宮在外居住為“駐蹕”,所以觀石山也叫駐蹕山。在山南朝陽處,章宗建了一座玉石高台,自提“棲雲嘯台”,高約二丈,台上建有石亭,是皇帝飲宴群臣的地方。台北築有石梯可供上下,台下有石床,石釜和神仙下棋的棋盤,據說棋子可以移動而不能取下。當年,章宗皇帝對兩個地方流連忘返,百玩不煩,百看不厭。一是在駐蹕山腳下有一條石隙,寬約三尺,東側的石壁上有幾個小坑,用石敲擊,其音如鼓。西邊的石壁上有幾個鼓起的小包,以石擊之,其聲似鑼,當地人稱之為“鑼鼓峽”。二是在觀石山的最東端,有數百塊巨石天然組合成一個造型,遠觀像一個巨人伏在地上,側看又似金雞獨立,引頸長鳴,當地人稱之為石頭山、黑山頭、石鷹頭。初看只覺得形似,久而久之,則覺栩栩如生,令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造化之工。
由於封建帝王、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頻頻光顧觀石山,他們興致所至,除了賦詩填詞之外,還摩崖刻石,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石刻精品。距今年代最久遠的石刻是金章宗的遺墨“駐蹕”兩個大字,其次是明代的“神山拱佑”和“神嶺千峰”。“神嶺千峰”石刻旁有小字題款,因山的石質為花崗岩,年常日久,風化嚴重,字跡已經模糊難辨;經查閱麻兆慶先生編寫的《昌平外志》,得知這行小字是:萬曆(明神宗年號)癸卯(三十一年,即1603年)仲春(二月),錦衣(即錦衣親軍都指揮使司,簡稱錦衣衛,是明朝官署的名稱)戚國昌、左車營(明軍兵種機構名稱)游擊(即游擊將軍,明代無固定品級和員額的官職)永平(即明朝的永平府,治所在今河北盧龍)李逢時。從這一行題款小注使後人知道了出資鑿刻“神嶺千峰”四個大字者的姓名、官職、年代和籍貫。鑼鼓峽旁的石刻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御筆“石鼓傳聲”。民國時期的石刻“靈秀獨鍾”是觀石山中年代最近的,距今尚不足百年。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觀石山下建立了防化兵學校(今防化兵學院和防化兵研究院的前身),這些珍貴的摩崖石刻被圈入了軍事禁區,尋常百姓已無緣瞻仰前人留下的這些文物真跡,的確是一個遺憾。
關於觀石山的山石皆上白下黑的原因,相傳與金章宗完顏璟有關。蔣一葵先生在《長安客話》中寫道:有一天,章宗在這裡打球,一時打得興起,卻無人喝彩,不禁嘆到:我的球打得這么漂亮,誰能欣賞呢?話音剛落,就聽見身後眾人齊聲高喊:好球!真棒!章宗回頭一看,見四周的平地上忽然湧出無數石峰,皆似人形。章宗大喜,命從人賞以乳酪,石人無口,就從石人頭上灌下,自此石頂皆白,至今猶有遺存。這雖是一則民間傳說,不足為信,但是當地人卻對此深信不疑,自金代末期起,山下的村莊因之改叫灌石。因元王朝在關溝的兩端——八達嶺和南口建有紅門,晨啟昏閉,限制商旅夜間通行;到了明、清兩朝,關溝是保衛京師安全的軍事重地,商旅只能在關溝以外歇宿,即八達嶺以北的岔道城和南口以南的灌石村;促進了灌石村的經濟發展,人口也迅速增加。明朝中期,為了便於管理,將灌石村一分為二,分別稱為東灌石、西灌石。因明、清兩朝物資交易的貨幣單位是貫(每貫為一千文),灌石村又早已形成發達的市場,從清朝中期起,兩村的村名分別改稱為東貫市和西貫市,一直沿用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