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山鄉

貫山鄉

貫山鄉位於中國四川江油市東部,自東向北與江油市義新鄉、新安鎮、三合鎮、大堰鄉、綿陽市遊仙區鳳凰鄉接壤,距江油城區12公里。境內有武都弓冰工程總乾渠等省、市水利工程,l08國道線橫穿境內,交通條件十分便利。貫山鄉幅員面積37.38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有總人口則由14144人,全鄉森林覆蓋率達28%。2001年全社會總產值實現8649萬元,農業總產值4146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2526元。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貫山鄉重建中的貫山鄉
貫山鄉因很久以前燒制搪瓷陶罐於小丘之上而得名罐子包,後易名貫山,民國初年建置,轄16個保。民國24年改為貫山聯保,民國29歲再設鄉,隸江油縣第二區。貫山1949年12月解放,建國後1951年轄5個村,隸彰明縣第四區。1955年將原清平鄉白治、永豐、太乙3村併入,調整為轄9個村,直屬縣轄。1958年成立貫山公社,隸新安區,轄8個管理區,後改為9個大隊。1967年更名為建山公社,1980年恢復原名。1983年改公社為鄉,轄新珠、繁榮、高板、馬鳳、懶板凳、清平、三教、高寺、高泉9個村,70個村民小組。1992年,在撤區並鄉建鎮的改革中,撤新安區,貫山直屬江油市轄。1996年1月,因集鎮規模擴大、常住人口增加,建立貫山場鎮社區。貫山鄉位於江油市城區東南部,距市中心12公里。北接新安、三合鎮(原石嶺鄉),南連綿陽遊仙區鳳凰鄉、太平鄉,東鄰義新,西靠三合鎮、大堰鄉。境內有號稱第二都江堰的武都引水總乾渠和江綿支渠成“丁”字型橫貫全鄉。集鎮座落在綿廣高速公路線上。面積37.38平方公里。集鎮面積為1平方公里,集鎮常住人口16581人。地理坐標:東經104°50′,北緯31°43′。2000年貫山鄉轄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70個農業合作社,1414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9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7‰,人口出生率為7.16‰,主要為漢族。

發展簡況

貫山鄉領導視察
全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西北─東南走向的條形,平均海拔595米,屬淺丘地形。屬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8℃,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無霜期280天左右。具有春早、夏長、秋短、冬溫,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熱同季的特點。2000年底,全鄉有耕地面積17229畝,其中田14825畝,地2390畝。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花生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柑桔、生薑、甘庶等。養殖業以養豬為主,肉兔產出率逐年提高,小家禽主要有雞、鴨、鵝、鴿子等。是江油市的仔豬工程、蠶繭基地鄉之一。水產品主要以產成魚為主,兼繁殖魚苗,年成魚產量在450噸以上。2000年,全鄉農業總產值達4501萬元。其中:種植業達1786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9.7%;林業達93萬元,占2.1%;畜牧業達2293萬元占50.9%;漁業達329萬元,占7.3%。全鄉2000年糧食總產達12080噸,生豬出欄14100頭,產仔豬3.5萬隻,小家禽畜達40萬餘只。2000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2416元。貫山鄉一直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抓發展、保穩定、增加農民收入和財政收入”三條主線認真地做好各項工作。大力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和經濟結構,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大力發展私營個體企業,培育新的剩餘勞動力轉移市場和新的經濟成長點;加強基建設施和擴大集鎮建設,推進農村城市的進程;狠抓財政收入;關心民眾生活,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全鄉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大膽地挖潛革新,加大內聯外引力度,引進資金與人才,狠抓鄉鎮企業的發展。2000年,全鄉企業總產值達4314萬元,其中:工業產值實現1648萬元;營業收入實現2835萬元;利潤總額實現122萬元。境內有川西北石油礦區淨化廠大型國營企業。

農業結構

貫山鄉簽約儀式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貫山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以桑樹、水果為重點,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一是政府制定獎勵優惠政策,採取貼息的方式,鼓勵農民主動調整結構,三年之內,政府約貼息3多萬元。二是信用社建立了小額農戶貸款餘額制度,把種養和加工項目作為重點支持對象,2001年投放以460萬元,解決了農民資金短缺的難題。三是抓好了產業結構調整技術服務。政府召開大型技術服務現場會2次,小型技術現場會3次,為農民民眾搞好了技術服務,2001年全鄉新栽桑1500畝,水果500畝,農民栽桑養蠶積極性空前提高。四是利用已建商品仔豬生產基地的優勢服抓了母豬、仔豬的養殖工程的發展,2001年出欄肉豬14500頭,“三元”雜交母豬678頭,“二元”雜交母豬飼養達到1127頭,產仔豬20286頭。五是利用貫山鄉11口小型水庫,912口塘堰的優勢,搞好魚業養殖,2001年魚業生產產量達430噸。六是小家禽的飼養規模進一步壯大,2001年達40萬隻。七是抓好勞務輸出工作,全年外出務工1025人,創收310萬元。

基本狀況

貫山鄉器械管理站布局圖
交通狀況:綿廣高速公路橫貫全鄉,周邊鄉鎮連線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江油市區到綿廣高速路的標準水泥道路連線線已經建成。全鄉境內村級公路實現網路化,各型車輛暢通無阻。貫山至江油市區汽車東站9輛中巴車、貫山至綿陽汽車客運北站2輛中巴客車往返其間。綿廣高速公路中壩至貫山連線線8.2公里

能源狀況:境內有變電站一處,家家戶戶通電,電器化普及率逐步提高。

通訊設施:境內有郵政所,程控電話併網,可直撥全國各地。中國移動和聯通公司無線通訊發射站兩處,消除了信息接收盲區。

文教衛生:境內有中學1所、中心完小1所、基點國小2所、村小5所、鄉成教學校1所、村農民文化技術學校9所,幼稚園9所,衛生院(站)11個,廣播電視信息覆蓋全鄉。

鄉用企業穩步發展:貫山鄉鄉鎮企業以生產紅磚、糧油加工為主。紅磚產量達到2550萬塊,產值為255萬元。糧油加工、硫磺加工、個體運輸業創產值730萬元,貨客運車輛達169輛。

基礎建設

貫山鄉領導慰問
加大了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堅持利用農閒時間動員民眾投工投勞,整治病險塘堰。2001年政府集中精力治理了全鄉11座小二型水庫白蟻危害,進一步改善農業灌溉設施,新建變電站(35KV)一座,改善了全鄉工農業用電。全鄉新建擴建村組公路24公里。

財政收入穩步增長: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的財政稅收政策,狠抓財源建設,下大力氣培植新的地方稅源,加大依法治稅管理力度,積極組織財政收入,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落實增收節支工作,抓好農業稅收入庫工作,在全鄉幹部的努力下,2001年,全鄉實現財政收入238萬元(預算內外總收入)。

抓好了抗災救災工作:2001年全鄉遭受“9·19”,“9.20”對特大洪災,鄉黨委、政府積極組織民眾開展抗災自救工作,鄉機關幹部、鄉級各單位捐款捐物支援受災戶,鄉政府在財政極度困難的情況下仍拿出3.5萬元,幫助7戶重災戶重建房屋,重建被洪水衝垮的人、車通行橋一座,同時新建便民橋3座,確保了受災戶正常的生產生活。全年救濟特困戶240戶,支付救濟款2萬餘元。

國土、林業資源保護意識普遍增強:幹部、民眾的國土、林業資源保護意識增強,土地得到有效利用。集鎮規模進一步擴大。積極開展義務植樹、封山育林活動,實施“天保”工程,堅決制止亂砍亂伐行為。

計生、醫療衛生事業不斷進步:貫山鄉計畫生育工作連續九年被江油市委、市政府評為先進單位。200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2‰,計畫生育率99%。貫山鄉有衛生院1所、門診部5個,村衛生站18個,民眾就醫方便。2001年鄉衛生院按質按量地完成醫療臨床,衛生防疫,婦幼保健工作。

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全鄉有中心國小1所、國中1所、基點國小2所,教職工80人。學校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狠抓教師素質的提高,積極組織教師參加政治理論、業務素質的學習。2001年加大了對貧困生的扶助力度,成立了鄉“扶助貧困生基金會”,共捐款12000餘元,扶助學生70餘名。

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深入學習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江澤民“七一”重要講話,加強了對《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宣傳、學習,提高了幹部政治理論水平。繼續開展市級文明單位創建活動,2001年鄉機關被市委、市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為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2001年5月貫山鄉舉行了第四屆農民運動會,7月進行了慶祝建黨80周年文藝匯演。進一步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完善了依法治村、政務公開、村務公開走向制度化、規範化,“四五”普法工作正式啟動。

依法開展換屆選舉:按照《憲法》、《地方組織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依法進行了鄉、村、社的換屆選舉。

旅遊景點

境內有河中島嶼的本覺院水庫,其下河口寬敞的泄洪道常年泄流,水流向一匹寬大的白銀綢在夏秋為許多善泳的人們驅暑添涼,使人心曠神怡,河中島嶼本覺院占地近兩千平方米,據傳建於唐末,是方圓數百里寺廟中僧人因過錯在此受懲戒的地方,院內有一重20餘噸鐵佛像一尊(文革期間被毀),此處有極高的開發價值。境內有溪水清澈、曲徑通幽號稱小瀑布的明河塘一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