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至茶葉

東至茶葉

東至植茶歷史悠久,茶葉品質優良,蜚聲中外,世界三大紅茶之一的“祁紅”就發祥於堯渡。自唐代始,東至茶葉便聞名遐邇,宋代列為貢品,大詩人白居易、梅堯臣曾作詩禮讚,元著名學者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盛譽東至出產的“仙芝”、“嫩蕊”,列為全國名茶,清代東至“珠蘭”茶即風靡西歐上流社會。解放後,興辦了全省唯一一家由國家、省、縣聯營,集科研、繁殖、示範於一體的茶樹良種示範場,促進了東至茶葉生產的迅速發展。

東至茶葉簡介

近幾年,東至綠茶又領風騷,研製開發了“天鵝雲尖”、“香山雲尖”、“神泉珍珠綠”等名品,眾多產品獲國家級金獎,拳頭產品"東至雲尖"更是享譽海內外。

東至茶葉的歷史傳說

過去對東至茶葉有多種傳說,除了《堯鄉茶說》中列舉的觀音茶、仙寓山午時茶、利安鄉的天鵝孵蛋、葛公鎮的雞頭嶺等傳說外,還有一個傳說,就是相傳唐代有一個叫羅藝的得道真人,雲遊官港時,一時感到唇焦口渴,便隨手撒下一把茶籽種入這片肥沃的土地,從此官港便有了酣洌醇綿的茶中精品。這些傳說,說明東至民間已將茶葉神化,東至一方百姓是多么熱愛茶葉——這個神奇之物。相比之下,有關葛洪煉丹與留山植茶的傳說可信度要大一點。因為葛洪在葛公的葛源王和留山修道煉丹,縣誌上有明確記載,而且遺蹟較多,道教徒為便於煉丹修心,離不開飲茶。葛洪卓錫葛源和留山,要么那時這一地區已有茶樹,要么葛洪效法師祖親自植茶。無論哪一種可能,葛洪時代(公元300年前後,即距今1600年)東至縣境已經栽植茶樹,有茶園,這是毋庸置疑的。

東至茶葉的歷史淵源

傳說畢竟是傳說,淵源要有史料記載,而葛洪的傳說,恰如《搜神後記》一書中的記載,基本相同。書載:“晉武帝時(245—289),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這是目前所知安徽人採制茶葉的最早記載。陳椽教授據此得出安徽產茶大約始於公元3世紀前的結論。從茶葉沿江向下游傳播的歷史和池州與宣城所處的地理位置相比較,不難看出池州種植茶葉概始於此。東至遠在宣城的上游又是“天下水陸之會,吳楚皖浙之交”很顯然引種茶葉當在宣城之先。到飲茶之風盛行的中唐時期,東至茶無論名氣還是產量,在安徽都是無與倫比的,公元813年江州司馬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一個明證。由此可以準確的推斷出,東至的茶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紀,距今1600年。它比至德縣建縣的歷史還要長。

東至商品茶的歷史記載

東至是中國古代較早出口茶的生產地,早在唐代就開始大規模的茶葉邊銷,其範圍包括河南淮河以北,遼寧南部至山西太原以南的廣大區域,即今天的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河南、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區)。
東至縣的茶葉外銷始於清初,由晉商(也稱西客)專營,主要銷中亞,部分銷往歐洲大陸,成為“惟西洋人日所必需”。建國後,“祁紅”出口外銷統由國家經營。

東至歷史上的幾種名茶

據《堯鄉茶說》介紹,東至歷史上的名茶有饒池仙芝,千兩朱蘭茶和東至工夫紅茶(簡稱祁紅)。
饒池仙芝,始於宋朝和元朝。當時池州和饒州六縣生產的茶片,商品名稱叫仙芝、嫩蕊、福合、祿合、蓮合、慶合、指合,計七個,仙芝最為出名。池州所屬的東至,從唐朝開始,就有蒸青餅茶的製作技術,到了宋朝和元朝,周圍地區都出產茶片,無疑,東至縣也就成了主產區和核心區,據《文獻通考》和《至德縣誌》記載,仙芝、嫩蕊就出產東至縣。
千兩朱蘭茶,是清代以外貿為特徵的著名商隊茶之一,飲譽於世200多年。明末清初,東至茶葉生產完成了由蒸青到炒青的技術變革,從此誕生了千兩朱蘭茶。《益聞錄》記載“建德為產茶之區,綠葉青芽茗香遍地”,《籌辦夷務始末》載:“朱蘭茶,實系安徽建德所產。所經之路,由歸化城走喀爾喀部落,即至庫倫。由庫倫即至恰克圖,由恰克圖出向俄邊,即由俄邊賣於西洋諸商。此項千兩朱蘭茶,惟西洋人日所必需”。
東至工夫紅茶。鹹豐、同治年間,千兩朱蘭茶內外銷阻滯,至德茶農不得已招來粵商改“綠”為“紅”,就近銷往漢口等地。光緒元年(1875),黟縣人餘干臣,從福建罷官回藉經商,因羨紅茶暢銷利豐,來到東至,在堯渡街設立紅茶莊,仿“閩紅”改進工藝,提高品質,做成工夫紅茶,後來擴大到祁門、浮梁等地,統稱“祁紅”,出口外銷。
這幾種歷史名茶,《堯鄉茶說》都分章作了採制技術的論述,從中可以看出東至歷史上沒有製作花茶的記載。

中外名人讚頌東至茶葉的記載

唐代的楊華是記載東至茶事第一人。楊華於公元855年所著的《膳夫經手錄》一書,書中寫道:“……至開元(公元713—741年)、天寶(公元742—756年)年間,稍稍有茶;至德(公元756—758年)、大曆(公元766—779年)遂多;建中(780—783年)後盛矣。蘄州茶、鄂州茶、至德茶,以上三處出處者,並萬斤厚片,自陳蔡以北,幽并以南,人皆尚之。其濟生、收藏、榷稅,又始於浮梁矣。”
唐代的白居易是歌頌東至商品茶的第一人。他在《琵琶行》中寫道:“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當時東至的官港隸屬浮梁縣。
南宋的梅堯臣是對建德茶葉的植茶、採茶、制茶、飲茶、賦稅等情景作了詳細描述的第一人。梅堯臣時任至德縣令,曾作有不少茶詩和《南有佳茗賦》一文,已被收入《東至縣誌》之中。
近代東至藉的歷史名人周馥是用詩歌這種形式記錄家鄉茶事第一人。他在《述村農苦況》詩中,對當時東至茶業有過十分形象的描述,後在《扇題》中又有溢美之詞。
外國名人中馬克思是讚美東至茶葉第一人。1857年,馬克思在《紐約每日論壇報》上發表《俄國的對華貿易》一文,文中指出:中國於恰克圖賣給外國人的茶葉,“其中大部分是上等貨,即在大陸消費者中間享有盛譽的所謂商隊茶,不同於由海上進口的次等物。”當時東至縣的出口茶葉就屬商隊茶,受到了馬克思的稱讚。

東至茶葉與三位茶人

安徽東至是個老茶區,早在唐代官港的茶葉就火爆商都,白居易筆下的“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指的就是當時隸屬於浮梁地區的官港。據史料記載,東至的茶葉有三個鼎盛時期,一是元代,官港的仙芝、嫩蕊名列《文獻通考》十大名茶;二是清代,東至出產的“珠蘭茶”,名揚西歐,被譽為上等貨,曾受到馬克思的高度評價。1916年“祁紅茶葉”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三是近年來推出的“東至雲尖”系列茶,有5種品牌,榮獲國家農業博覽會金獎。東至茶葉出現這三次鼎盛時期,是與歷史上的三位名人的關心、扶持、推動分不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