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瓜鎮

東瓜鎮

東瓜鎮位於雲南楚雄市西北部,地處楚雄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心地帶,320國道、廣(通)大(理)鐵路、安(寧)楚(雄)高速公路、龍川江從境內橫穿而過。東瓜鎮轄東瓜、劉家、永興、興隆、龍江、寨子、龍河、車坪、詹家、鄧官、桃園、莊甸、覽經13個村民委員會和永安社區居民委員會。全鎮總戶數20251戶(含開發區),總人口60456人,是一個集農、工、商、貿為一體的經濟綜合型城鎮。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東瓜鎮東瓜鎮

東瓜鎮轄東瓜、劉家、永興、興隆、龍江、寨子、龍河、車坪、詹家、鄧官、桃園、莊甸、覽經13個村民委員會和永安社區居民委員會。全鎮有192個村(居)民小組,203個自然村,全鎮總戶數20251戶(含開發區),總人口60456人,其中農業戶9856戶,農業人口39052人,占總人口的54.23%。鎮內居住著彝、回、白、壯、傣、苗等18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6504人,占總人口的10.76%,人口自然增長率3.47‰。國土面積229平方公里,有耕地23896畝, 其中:水田18990畝,占79.47%;旱地4906畝,占20.53%,人均占有耕地0.62畝。境內最高海拔2451.9米,最低海拔1751米,鎮人民政府駐地東瓜鎮,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集鎮建成區面積0.9平方公里,轄區有省、州、市屬企事業單位和鄉鎮企業100餘家,是一個集農、工、商、貿為一體的經濟綜合型城鎮。

人文地理

古院 古院

東瓜鎮地處楚雄壩子北部,東臨蒼嶺、西接呂合、南比鹿城、北鄰牟定,地勢北高南低,龍川江貫穿境內,氣候優越,土壤肥沃,水利條件好,適宜種植各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素有“漁米之鄉”和“蠶桑之鄉”的美譽。境內有中國彝族十月太陽曆文化園、福塔公園、“情人谷”山林公園等旅遊資源

東瓜鎮屬於亞熱帶季風區,冬季乾燥,夏季濕潤,雨量集中,乾濕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降雨量835mm,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439小時,雨量多集中在5—10月,雨量時空分布不均,冬春乾旱,夏秋雨水集中,年平均氣溫15.6度。境內交通便利,楚(雄)大(理)鐵路、安(寧)楚(雄)高速公路、320國道穿境而過,楚西貨運站地處東瓜小集鎮前端。楚(雄)大(理)高速公路入楚雄城立交道口及其聯絡線建在東瓜。

東瓜鎮境內有彝、回、白、壯、傣、苗等18個少數民族,世居民族主要是漢族、回族和彝族。我鎮居於邊疆文化長廊,佛教和伊斯蘭文化可追訴上千年。曾盛行過土主崇拜,土主廟多建於乾隆年間,土主文化其實質所表達的是廣大民眾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家宅安康,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轄區內有信仰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的廣大民眾,有批准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5處,其中伊斯蘭教清真寺2座,佛教活動場所3處,即觀音寺、朝陽寺和飛來寺。

每周五為東瓜鎮集貿日,各方的私營小商販、農民民眾、遊客集聚進行商品交易,主要交易的商品有服裝、生活日用品、副食、百貨、農具、農產品等,每次集市人流量均達萬人以上。

資源環境

東瓜鎮位於楚雄市西北邊,全鎮國土面積229平方公里,擁有林地面積199411.5畝,經濟林果面積3035畝,總耕地面積 23896畝(其中:水田18990畝,旱地4906畝),人均耕地0.62畝,主要種植水稻烤菸桑樹等農作物。鎮內擁有小一型水庫3座;小壩塘 178座,常年蓄水1001萬立方,有河流1條,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水資源。

全鎮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429.9畝,封山育林面積18500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5.4%,實施小流域治理面積25.7平方公里。對重點污染的工業項目進行了技改,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沙石廠和小煤窯進行了關閉。通過綜合治理,人居環境、生產環境得到全面改善。自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小流域治理、農村能源工程後,使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取得明顯進展。

農村經濟

2007年,東瓜鎮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61309.61萬元,鄉鎮企業營業總收入68571萬元,比上年的59462萬元增加9109萬元,增長15.3%;實現烤菸總產值669萬元,糧食總產量 1482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381公斤。地方財政收入1553萬元,財政支出153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17元。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不斷最佳化,糧經比例達到了64.8:35.2。

文化教育

東瓜鎮中學學校教學樓東瓜鎮中學學校教學樓

2007年,東瓜鎮中心學校有中學(永安中學)1所,教師 45人,學生 719人;中心國小1所,教師39人,學生362人;村級完小17所,教師172人,學生3390人。國小入學率達100 %,鞏固率達 100%,中學入學率達100%,鞏固率達100 %。永安中學教學質量穩步提高,2007年中考600分以上達9人,上楚雄一中線5人。中考高中上線率為46.2 %,升學率在全市 16所鄉(鎮)中學中排名第 2位。通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狠抓學校內部管理,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德育工作,中心校已成為“校風優良、教學優質、環境優美”的“三優”學校,跨入了省一級示範學校行列。

東瓜鎮全鎮42個村小組有了文化活動室,有文藝宣傳隊4支,文化示範戶 10戶。全年放映電影28場次,觀眾達3490人次。組織永安業餘藝術團、吉東藝術團、桃園雙壩業餘演出隊和竹元村文化演出隊舉辦農村業餘文藝匯演32場次,觀看演出民眾達16000餘人次。組織龍河村委會夏家沖龍燈隊在春節期間跳燈火150多場次,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農民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自然環境

東瓜鎮地處楚雄壩子北部,東臨蒼嶺、西接呂合、南比鹿城、北鄰牟定,地勢北高南低,龍川江貫穿境內,氣候優越,土壤肥沃,水利條件好,適宜種植各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素有“漁米之鄉”和“蠶桑之鄉”的美譽。境內有中國彝族十月太陽曆文化園、福塔公園、“情人谷”山林公園等旅遊資源。全鎮完成退耕還林面積2429.9畝,封山育林面積18500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5.4%,實施小流域治理面積25.7平方公里。

特色產業

優質蠶桑基地東瓜鎮優質蠶桑基地

東瓜鎮立足鎮情,充分挖掘自身潛力,鞏固糧煙支柱,積極培育以下產業:
糧煙生產:糧食生產穩步發展,總產量達1518.9萬公斤。全鎮規範化移栽烤菸5990畝,完成規模化連片面積500畝以上1片590畝,圓滿完成省級優質煙示範樣板,完成 62萬公斤指令性任務和 11.78萬公斤出口備貨任務,實現菸葉收購總值 846萬元,均價11.47元,實現菸葉特產稅169.2萬元。在全市15個鄉鎮排名第三,創歷史最好水平。
優質米產業:依託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精米加工廠開發的“歲福香”牌無公害優質米,發展種植適銷對路的優質稻品種,帶動千家萬戶的生產,從而帶動農民增收。2007年示範種植無公害優質稻1000畝,產值142.80萬元,比種植常規稻增收17萬元。
蠶桑產業:蠶桑種植是我鎮的優勢產業,通過“支部+協會+公司+基地”聯農戶的模式,形成了集生產、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蠶桑經濟,有力地促進了全鎮蠶桑產業快速健康發展。2007年全鎮有桑園2665.12畝,桑農978戶,投產2586畝,全年飼養蠶種6881張,產鮮繭24萬公斤,實現產值557.3萬元,平均斤價23.20元。全年養蠶收入上萬元的桑農有480戶,5000至10000元的有290戶,3000至5000元的有50戶,3000元以下的有80戶。

基礎建設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休閒娛樂設施休閒娛樂設施

2007年,東瓜鎮全鎮計畫各類水利工程279件,完工279件。其中:農業綜合開發工程1件,煙田建設工程1件;壩塘工程5件;小流域工程1件,小康水利工程1件,抽水站溝道改造1件,新建機耕道路1件,各類溝渠清淤270件(長59.1KM),完成人畜飲水工程1件,解決了419人、307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改善灌溉面積3585畝。新增蓄水9.9萬立方米,投入勞動積累工20萬個,工程總投資394.88萬元,其中各級補助237萬元,民眾投資和以勞折資157.8萬元。

教育基礎設施方面:

投資15萬元建成龍河完小師生宿舍樓;投資80餘萬元的劉家明德希望國小教學樓及附屬工程已完工並投入使用;投資80餘萬元的永興完小綜合樓已完工。

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方面:

投資近70萬元建蓋了996平方米的業務綜合樓,投資10萬元對門診綜合樓、病人廚房、病房進行了裝修改造。

青山嘴水庫建設:

密切配合州、市黨委、政府以及移民部門做好青山嘴水庫建設,完成了“三通一平”工作,修通進庫公路5.38公里,2006年 11月16日導流洞工程正式開工。

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方面:

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149997畝,完成了4500畝封山育林任務,封山育林面積累計達18500畝,天保公益林105畝,義務植樹2000株,鞏固退耕還林2429.9畝,兌現退耕還林補貼款63.1774萬元;全鎮森林覆蓋率達55.4%;完成200口沼氣池建設任務。

科技興農

擺秧技術示範東瓜鎮擺秧技術示範

東瓜鎮2007年科技工作緊緊圍繞培強做大重點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大力組織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和科技普及工作,提高農民民眾“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農業生產領域關鍵是引進、培育和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從注重產量增加轉向突出品質提升,著力培育優質稻、制繁種、蠶桑、畜牧業等主打產品。已全面啟動公民科學行動計畫,繼續實施好科技入戶工程,開展了科技下鄉活動,重點抓好科技示範村、戶建設,以典型引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堅持科技為先導,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組織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畫”,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大力發展訂單式農業生產,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努力形成產、加、銷一體化,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近年來,農業科技推廣力度不斷加大,全鎮共舉辦各類農業科技培訓班119場次,受訓人數達11041人次,其中:開展三天以上的培訓14場次,共培訓1387人次。蠶桑協會、人工食用菌協會、養蜂協會等專業協會得到發展和壯大,並培養和扶持了一批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農村鄉土科技人才。全年共推廣農業科技措施8項,其中種植業5項,養殖業3項。據測算,農業科技綜合覆蓋率達92%以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