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行政區劃

東漢行政區劃,在漢光武帝時確定,基本沿用西漢行政區劃的郡縣制為實體、州刺史部為監察的體制,分全國為十三個州刺史部。與西漢的主要區別是正式將司隸校尉部與其餘十二州並列,將北方的朔方刺史部併入并州,將南方的交趾刺史部改名為交州。

簡介

東漢行政區劃,在漢光武帝時確定,基本沿用西漢行政區劃郡縣制為實體、州刺史部為監察的體制,分全國為十三個州刺史部。與西漢的主要區別是正式將司隸校尉部與其餘十二州並列,將北方的朔方刺史部併入并州,將南方的交趾刺史部改名為交州

行政級別及長官

州在東漢並不是一級行政區劃。直到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州刺史仍然只是沒有固定治所的高級監察官吏,而且最初品秩只有六百石,甚至不如縣令。但到了黃巾之亂後,漢靈帝為了鎮壓各地黃巾軍餘部及其它叛亂力量,將部分刺史升為州牧,而且刺史與州牧被授權統一掌管一州實際軍政大權,最終促成了天下分裂的局面和三國時代的出現。州牧與刺史因此成為東漢晚期第一級地方行政長官,權位在太守之上,而刺史有功往往可以晉昇州牧。
郡、王國是東漢的一級行政區。郡的最高長官稱太守、郡守,直接掌管一郡政務,由中央任命,二千石,輔官叫郡丞;如該郡有戍邊防衛義務的,輔官稱長史。王國一般是皇子的封邑,其最高長官稱,級別同太守,代替封王的皇子管理國內事務,但是仍然由中央直接任命,從實質上避免諸王掌握地方政權重蹈西漢七國之亂的覆轍。屬國許多是外民族聚居地,甚至只是名義上臣服,基本不受中央朝廷直接管束,只設一名都尉,比二千石。
縣是郡、國以下的第二級行政區,大縣的長官稱縣令一千石;小縣的長官稱縣長三百至四百石。縣侯的封地侯國的長官也稱相,品級同縣令、縣長。
縣以下設鄉,長官有秩,領朝廷最低品秩百石。鄉以下設亭,長官為亭長。亭以下設里,長官里魁,其下更有什長、伍長。

郡國

簡介

郡國是東漢的地方行政制度,郡、王國、屬國同為一級地方行政區劃。王國承西漢之制,為皇子封地,由相治理,相之地位同郡太守。諸侯王不治民,唯衣食稅租而已。屬國初置於西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是邊郡管轄下的一種特殊行政區,專為安置少數民族而設。至東漢安帝時,遂以屬國為相當郡一級的行政區劃,由某些邊郡分離遠縣置之,領域比郡為小,冠以本郡名,如蜀郡屬國乃分蜀郡西部四縣而置。屬國轄境多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其行政長官為都尉,“治民比郡”。

演化

東漢郡國的設定比較穩定,郡國的名目和領域的變動幅度較小。《續漢書・郡國志》所載一百零五個郡國可作為東漢一代行政區劃的代表。此一百零五個郡國乃從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的一百零三個郡國發展、演化而來。
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並省西漢王國十:以廣平屬巨鹿,真定屬常山,河間屬信都,城陽屬琅邪,泗水屬廣陵,淄川、高密、膠東屬北海,六安屬廬江,廣陽屬上谷。
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益州徼外哀牢內屬,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並割益州西部都尉所領六縣合為永昌郡。
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分東平國三縣置任城國。
和帝永元二年(公分樂成(本西漢之信都)、涿郡、勃海復置河間國,永元八年復置廣陽郡。安帝命屬國別領比郡者六:廣漢屬國、蜀郡屬國、犍為屬國、張掖屬國、張掖居延屬國、遼東屬國。順帝永建四年(129),分會稽置吳郡。
綜上所述,由西漢一百零三郡國省十,置十二,成為一百零五個。

史料記載

河南尹下本注曰:“永和五年戶二十萬八千四百八十六……”,據此,一般認為一百零五郡國是順帝永和五年(140)的行政區劃。但是一百零五郡國中未有阜陵國,而該王國基本上與東漢王朝相終始,唯於沖帝、質帝之交暫絕,清代學者錢大昕因此以為《郡國志》乃據沖、質之交的簿籍而作。兩種見解不一,迄無定論。桓、靈以後,郡國又稍有增置,名稱亦有更改。據《後漢書》載,桓、靈二朝共增三郡:桓帝建和元年(147)復置阜陵國,延熹元年(158)分中山置博陵郡,靈帝時復分蜀郡北部為汶山郡。另有南安郡,據《晉書・地理志》及《元和郡縣誌》載,亦靈帝時分漢陽置,《郡國志》劉昭注引《秦州記》則雲置於靈帝中平五年(188)。

州牧

簡介

州,漢代監察區名。又稱部。東漢全國設十三州,一州所轄郡、國多少不等。每州設刺史州牧一人,巡察所屬郡、國,督察郡、縣官吏和地方豪強,糾舉不法,彈劾污吏。東漢靈帝中平五年,選朝廷重臣出任州牧。從此,州逐漸變成行政區,州牧也成為常設的一方軍政長官。東漢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資望輕重為轉移。

演化

西漢末年王莽專權,企圖實現《堯典》中所謂“肇十有二州”的古制,於元始四年(公元4年)廢除朔方、司隸兩部,全國變成12州;據《堯典》中無交趾而有“宅南交”的話,改交趾為交州;據《禹貢》中有雍州、無涼州,改涼州為雍州。
東漢光武曾恢復西漢舊制,復置司隸部,復改雍州為涼州。但不久,在建武十一年(35年)又參用王莽之制置州。以後東漢的州制與西漢有以下不同:
(1)降司隸校尉部為全國13州之一;
(2)廢朔方,歸入并州;
(3)改交趾為交州。
靈帝中平元年(184年)爆發黃巾起義,朝廷為有效地鎮壓各地的農民起義,於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執掌一州軍、政大權,州逐漸成為郡、縣以上的一級結構。於是,全國的行政區劃由虛的三級制演變為實的三級制,由郡縣制演變為州郡縣制。東漢末,曹操又倡復“九州說”,廢幽、並兩州,合入冀州;省去司隸校尉部和涼州,並為雍州;棄交州,分入荊、益兩州。全國僅有兗、豫、青、徐、荊、揚、冀、益、雍9州。
總之,漢代的行政區劃承襲了秦制,基本上實行的是郡縣制。與秦王朝不同的是:
(1)漢代有郡、國並存的局面。漢初,實行的是郡―縣二級制和國―郡―縣三級制並行的行政區劃制度;景帝平定“七國之亂”之後,實行的是郡或國統縣的二級制,直到東漢末大致如此。 所以,更確切地說,漢代的行政區劃實行的是郡、國並存的制度。
(2)漢代的縣級區劃單位的形式多樣化,除縣以外,還有邑、道、侯國。
(3)漢代的行政區劃單位中出現了“州”。武帝首創行政監察區,在郡、國之上增設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東漢末年,州由虛的行政監察機構變為一級政區實體,開始出現州―郡―縣的三級行政區劃制度,表明中國的行政區劃演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邊郡

簡介

東漢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區劃制度。東漢郡縣多因襲西漢舊制,邊郡沒有大的增減,唯郡的治所和轄區稍異於西漢,但邊郡領縣則較西漢驟減一百多,系在光武時廢去,以東北、北方、西北諸邊郡省並為甚。河西四郡和西南、南方邊郡領縣不見減少。西南有哀牢內屬,增設永昌郡。此外,有“屬國別領比郡”之舉,即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置屬國都尉,“主蠻夷降者”,“治民比郡”,安置內附族眾,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形成和鞏固。

東北邊郡

東北邊郡東漢初因前制,有樂浪、玄菟、遼東、遼西、右北平、漁陽、上谷七邊郡。是時高句麗強盛,取東沃沮地,光武建武六年(公元30),遂罷樂浪東部都尉,棄單單大嶺(今朝鮮北部大峰山脈、阿虎飛嶺山脈)以東七縣,樂浪郡境縮小。玄菟郡則內遷至今遼寧瀋陽、撫順一帶,領縣雖同西漢,但已非故地。安帝即位,以遼東郡之高顯、候城、遼陽三縣劃屬玄菟,又分遼東、遼西二郡地設立遼東屬國,安置內附的烏桓、鮮卑,地位與郡等同。東北合有七郡一屬國,受轄於幽州刺史部。邊郡境外遼水以東為夫余、高句麗,遼水以西為烏桓、鮮卑。烏桓有內屬的,布於緣邊諸郡,“招來種人,給以衣食,置校尉以領護之”。靈帝中平年間,諸邊郡烏桓“各自稱王”,至獻帝初平中,蹋頓總攝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烏桓,“眾皆從其號令”,又與冀州牧袁紹結姻,勢傾北州。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征烏桓,斬蹋頓於柳城(今遼寧朝陽南),東北邊郡遂安。烏桓族眾隨征伐,“由是三郡烏桓,為天下名騎”。

北方邊郡

北方邊郡東漢初因前制,有代郡、雁門、定襄、雲中、五原、朔方、西河、北地等八邊郡;代郡屬幽州刺史部,北地郡屬涼州刺史部,其餘六郡屬并州刺史部。漢光武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南匈奴附漢,次年,北匈奴震怖,“卻地千里”。二十六年春,令南單于入居雲中;同年冬,徙居西河美稷縣。此後,北方緣邊八郡悉有匈奴屯聚,分部歸屬於右賢王和諸骨都侯、左南將軍,總轄於南單于,有別郡縣之外,“為郡縣偵羅耳目”,守衛漢北方邊境。章帝建初以後,又有北匈奴部眾款五原、朔方、雲中、北地諸郡塞下降漢,北方邊郡廣為匈奴散居,“生長漢地,開口仰食,歲時賞賜,動輒億萬”,世受漢廷優遇。留居漠北的北匈奴,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為漢將竇憲所破,一部分西遷,殘留族眾為轉遷漠北的鮮卑所並。桓帝時,鮮卑檀石槐立國於匈奴故地,北方邊郡屢受寇抄。檀石槐死後,鮮卑部眾遂離散,邊郡稍安。

西北邊郡

西北邊郡東漢初因前制,有隴西、天水、金城、安定、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八郡。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改天水郡為漢陽郡。安帝又別置張掖屬國和張掖居延屬國,藉以安置內遷的匈奴。此外,西漢益州刺史部範圍的武都郡,東漢劃屬於涼州刺史部管轄,西北合為九邊郡二屬國。境內多羌、胡、匈奴各族。羌種繁雜,較著的有燒當、先零、鍾羌、卑■、牢姐、燒何、封養、吾良、當煎、滇零、零昌、當闐等,散居金城、隴西、安定、漢陽諸郡;武都郡有參狼羌;金城郡湟中地區有“月氏胡”;張掖郡有“義從胡”。諸羌“或倥傯於豪右之手,或屈折於奴僕之勤”,因不堪東漢統治者的壓迫,“群種蜂起”,紛紛反抗,邊郡不寧,金城、隴西、安定諸郡都曾一度遷治。河西四郡二屬國邊地受北匈奴騷擾,自建武至於延光年間,玉門關、陽關曾數度關閉,“西域三絕三通”。

西南邊郡

西南邊郡東漢初因前制,有犍為、■柯、越■、益州諸邊郡。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人五十五萬餘口內屬,以其地設哀牢、博南二縣,又以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領不韋、雲南等六縣,合為永昌郡。安帝時又以廣漢郡北部都尉置廣漢屬國;蜀郡西部都尉置蜀郡屬國,犍為郡南部都尉置犍為屬國;合為五郡三屬國。靈帝時蜀郡屬國改置為漢嘉郡;又於蜀郡北部都尉地設汶山郡。諸郡和屬國境內民族眾多,有氐、羌、夷、濮、僚等,史稱“參差聚落”,“服叛難常”。

南方邊郡

南方邊郡東漢因前制,有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但領縣、轄區有異於西漢。日南郡南境原象林縣地,順帝永和後為林邑攻占,郡境較西漢內縮;九真郡西部,安帝永初元年(107),“徼外夜郎蠻夷,舉土內屬,開境千八百四十里”,較西漢擴展。靈帝建寧三年(170),“烏滸人十餘萬內屬,皆受冠帶,開置七縣”,分屬於鬱林、合浦二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