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溪水庫

東溪水庫

東溪水庫位於武夷山市崇陽溪支流東溪上,壩址流域面積55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6.904億立方米,水庫設計洪水位(P=2%)266.05米,校核洪水位(P=0.2%)267.2米,正常高水位266米,溢洪道堰頂高程256.4米,發電消落水位244米,導流底孔(進口底)215.0米。水庫總庫容(校核水位)10180萬立方米,發電調節庫容7981萬立方米,滯洪庫容693萬立方米,死庫容1500萬立方米。

東溪水庫

位於吳屯鄉暘角行政村小沖自然村附近,距市區7公里。壩址以上集雨面積554平方公里,壩型為混凝土雙支墩大頭壩,最大壩高54米,壩頂長239.5米,正常蓄水位266.0米,校核洪水位267.2米,壩頂高程268.0米,壩底高程214.0米。總庫容10180萬立方米,正常庫容9481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7981萬立方米、死庫容1500萬立方米、水面面積5.8平方公里。壩上設有五孔窄深式弧鋼閘門,每孔尺寸為7.5(寬)×11米(高),閘底高程256.4米。並建有壩後式電站1座,安裝水輪發電機組3台,總裝機容量10400千瓦,年平均設計電能4500萬千瓦時。
該工程於1978年4月動工興建,1986年8月30日封堵導流底孔,開始關閘蓄水。1986年底主體工程全部竣工。同年12月29日第一台機組試車成功,併入電網運行。1988年4月28日,福建省水電廳組織工程驗收小組,以省水電廳總工程師張志和計財處處長鬍漢光為正、副組長,對東溪水庫主體工程通過驗收,正式交付管理單位使用。
東溪水庫建設歷時8年8個月,共完成混凝土澆築11.7萬立方米,開挖土石方58萬立方米(其中石方19.65萬立方米);使用勞力120萬工日,其中技工80萬工日;使用鋼材1230噸,水泥2.6萬噸,木材9000立方米;工程總投資2021.02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111.5萬元、貸款470萬元、自籌269.52萬元;1991年3號機組安裝投資170萬元,其中國家補助52萬元、貸款90萬元、自籌28萬元。另外,灌區建設投資120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00萬元、自籌20萬元。
庫區淹沒耕地3280.92畝,搬遷吳屯鄉原暘角、小寺兩個行政村1450人。 東溪水庫工程由福建省和建陽地區水電部門下放在崇安縣的專家、工程師周眉壽、林世華、吳啟乾等勘測設計和實測選點,縣水電局工程技術人員顏傳炳、施祥沂、林景潤參加初步設計。

工程效益

發電

年平均發電量3000萬千瓦時,1991年雖遇嚴重乾旱,發電量仍達2165萬千瓦時。同時,通過東溪水庫水量調節,增加了下游已建或待建各梯級電站枯水期水量。

防洪

東溪水庫防洪庫容2380萬立方米。在汛期可利用水庫庫容對洪水流量實行錯峰調度,降低水庫下游地區的洪水水位。

灌溉

東溪水庫灌區採用電灌方式,分成大埠、五里、綜合農場、赤石4個灌片,共建電灌站12處,裝機17台551千瓦,灌溉總面積16031畝,新增保證灌溉面積1403畝,改善灌溉面積2000畝。

發展漁業

可利用水庫養魚和其他水產品養殖。

武夷山東溪水庫

簡介

東溪水庫位於武夷山市崇陽溪支流東溪上,壩址流域面積55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6.904億立方米,水庫設計洪水位(P=2%)266.05米,校核洪水位(P=0.2%)267.2米,正常高水位266米,溢洪道堰頂高程256.4米,發電消落水位244米,導流底孔(進口底)215.0米。水庫總庫容(校核水位)10180萬立方米,發電調節庫容7981萬立方米,滯洪庫容693萬立方米,死庫容1500萬立方米。
水庫淹沒耕地3280.92萬畝,遷移人口1450人。 設計灌溉面積1.1萬畝。發電裝機容量10400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4500萬千瓦時,水庫養魚水面3250畝。

設施

水庫攔河大壩為混凝土雙支墩大頭壩,壩頂高程268.0米,壩高54米,壩長239.5米,壩頂寬4米,壩底寬60.7米。由12個壩段(每個壩段寬18米)及兩岸重力壩接頭組成。壩基地質為次流紋斑岩。壩頂泄洪,設五孔溢洪道,堰頂高程256.4米,溢洪道出口淨寬43.5米,每孔淨寬7.5米,閘墩厚1.5米,溢洪道上設五扇7.5×11米弧形鋼閘門操縱控制。壩內設壓力引水管道三支,進水口中心高程237.0米,壓力鋼管厚12毫米,管內徑2.25米,管道每支長37.5米,輸水流量12.6立方米/秒,發電主廠房長40米,寬10.8米,高21.6米,副廠房長25.2米,寬7.75米,高9.35米,升壓站面積長28.8米寬21.0米。

建設

壩區總工程量69.7萬立方米,其中:土方38.35萬立方米,石方19.65萬立方米。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11.7萬立方米。使用水泥2.6萬噸、鋼材1230噸、木材9000立方米。使用勞力80萬工日,工程總投資2021.02萬元(不含灌區配套投資)。
工程於1978年4月動工興建,1986年8月30日封堵蓄水,同年12月29日第一台機組試車發電,1988年4月28日工程驗收。

晉江市東溪水庫

晉江市東溪水庫位於龍湖鄉石龜許厝村。集雨流域面積2.85平方公里,欄蓄東溪幹流。1958年11月動工興建,1960年7月大壩建成。總庫容231.4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59.4萬立方米,防洪庫容51.5萬立方米,死庫容20.5萬立方米。防洪標準設計50年一遇,24小時雨量290毫米,洪水總量75萬立方米,洪峰流量74秒立方米,校核標準500年一遇,24小時雨量420毫米,洪水總量112萬立方米,洪峰流量107秒立方米。

大壩

大壩為均勻土質壩,壩頂高程25.3米,壩高12.6米,壩頂長540米,壩頂寬4米,迎水坡1∶1.9,背水坡1∶1.7,基礎為砂壤土。大壩歷年有蟻患,1980年曾經治理,至今尚未根除。1980年建風浪牆,長500米,高1米,並修建溢洪道拱橋14米長,防汛公路2.1公里,耗資10.16萬元,其中縣政府補助5萬元。

溢洪道

溢洪道型式為寬頂堰,淨寬11米,最大過水深1.08米,最大泄流量18.5秒立方米,涉及下游3個自然村,人口0.25萬人,農田0.24萬畝。輸水涵洞為條石無壓箱涵,分3個涵洞出水,南涵0.9×1.2米、中涵0.8×1.05米、北涵0.5×0.6米。3個涵洞最大泄流量0.97秒立方米,以螺式啟閉機裝置。

灌溉渠

灌溉渠道左乾渠3.5公里,右乾渠4公里,支渠8條1.07公里,沿渠3座渡槽,1座倒虹吸管,泄水閘35座,涵洞8座,核實後灌溉面積0.53萬畝,受益有石龜、後溪、桿柄、魯濱、秀山、浯坑等6個大隊。 1981年11月保壩完工,整個水庫工程總造價39.7萬元,其中國家補助26.1萬元,投放勞力25.15萬工日,總工程量15.8萬立方米。

莆田市東溪水庫

東溪水庫位於賴店鎮溪埔村。庫區集雨面積35.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來水量3500萬立方米,總庫容2282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957萬立方米,屬中型水庫。庫區淹沒耕地950畝,遷移人口189戶,945人。由福建省水電勘測設計院林美珠、蔡明富等人設計,縣水電局李斌、李春坤先後任施工技術主管。
1971年3月動工,上場勞力以賴店公社溪埔大隊民兵營為骨幹砌築大壩,榜頭、蓋尾、城關、靈川(莆田)等公社民工技工負責條塊石、砂石料、開採運輸,共有民技工1000多人投入。賴店、蓋尾、郊尾公社負責開鑿渠道。大壩為細骨料混凝土漿砌條塊石雙曲拱壩,最大壩高57米,壩頂寬3米,壩頂弧長158.8米,其中壩頂溢流段淨長50米,中心角102度,完成總工程量77.63萬立方米,其中大壩砌體5.24萬立方米,工程總造價800萬元,國家財政補貼436萬元,總投工283萬工日,使用水泥11327噸,鋼材445噸,木材1585立方米。
東溪水庫大壩是省內第一座採用不設防滲面板(牆)的砌石拱壩。經過多年的運行和多次最高水位的考驗,壩後始終保持乾燥光潔,沒有濕潤與白色分泌物出現。乾渠總長27.37公里,其中總乾渠6.8公里。灌溉賴店、郊尾、蓋尾等3個鎮耕地2.04萬畝。乾渠建築物有倒虹管4座,渡槽8座,隧道10座,壩後電站一座,裝機2台共800千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