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褚太后

東晉褚太后

永和十年(354),桓溫興軍北伐關中,兵敗,退屯襄陽。 太元七年(382)冬十月,苻堅在長安帝宮大會群臣,朝議伐晉的大計。

人物

東晉褚太后 褚太后名蒜子(公元323年—384年)
,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人,生於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
褚蒜子出身於世代官宦之家。祖父褚洽,官拜武昌太守。父親褚裒,年少時就有“皮裡陽秋”之譽,康帝朝為左將軍、兗州刺史,穆帝時鎮京口,拜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都鄉侯。褚蒜子天生美麗、聰穎,加上家庭良好的文化教養,使她變得氣度寬宏,見識開闊。她10多歲時,入選為琅邪王司馬岳之妃。建元元年(343),司馬岳即帝位,是為康帝。20歲的褚蒜子從王妃而成為皇后,此後三度臨朝,扶立六帝,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女政治家
 

歷史

迎難而上 抱子聽政
東晉王朝是在西晉末“八王之亂”引來“五胡”入踞中原的背景下建立起來的。康帝朝,後趙石虎以十州之勢力,準備興師南下,東晉“恢復”派大臣庾冰、庾翼、桓溫等,堅決主張取蜀伐趙,收復中原。可是康帝即位不到兩年,便離開了人世。朝議幾經爭奪,2歲的太子司馬聃登上了帝位,是為穆帝,尊褚後為皇太后。朝臣對褚太后的器識深有了解,上奏請她臨朝攝政。永和元年(345)春正月初四日,22歲的褚太后設白紗帷於太極殿,抱子聽政。
褚太后首度臨朝攝政時所面對的現實是:在東晉政權之外,北部還有石趙、慕容燕及西蜀成漢諸政權,都處在征戰之中。東晉朝廷內部,各派勢力也處在政爭與調適之中。她面對這一動盪不安的局勢,採取了對外力圖“恢復”、對內緩和士族之間矛盾的國策。首先,對朝廷人事作了適當調整:進武陵王司馬晞為鎮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詔會稽王司馬昱錄尚書事。力主收復的庾翼去世後,任用頗有才幹的桓溫都督荊、司、雍、益、梁、寧等六州諸軍事,鎮江陵。她還下詔百官:“今百姓勞弊,其共思詳所以賑恤之宜,及歲常調非軍國要急者,並宜停之。”(《晉書·穆帝紀》)可見,要收復中原,確保江東司馬晉朝,這是她處事的原則;賑恤百姓,安撫民情,則是她理政的要務。
永和二年(346)春正月,褚太后詔左光祿大夫蔡謨領司徒,令會稽王司馬昱及蔡漠共輔政,拜顧和為尚書令,殷浩為建武將軍、揚州刺史,既授宗室王以重任,又重視異姓大臣的作用。她在人事平衡的調整中,以求事權的統一和政權的穩定。同年冬十一月,她又以遠大的眼光批准桓溫西伐成漢,四川得以平定,桓溫因功官拜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臨賀郡公。為了抑制桓溫的個人野心和權勢,褚太后擢拔殷浩、荀羨、王羲之、謝安、王坦之等一批才識之士參預朝政,平衡事權,桓溫的驕橫之勢不得不有所收斂。
永和五年(349)夏四月,石虎死去,後趙內亂。七月,褚太后的父親征北大將軍褚裒表請北伐後趙,褚太后詔批可。褚裒率師三萬進駐彭城(今江蘇徐州),中原士民來歸附者日以千計。八月,褚裒兵敗,退屯廣陵,上疏自貶,還鎮京口。寓居京口的北方士民哭聲滿路,褚裒慚恨交集,發病而卒。
永和六年(350),朝廷以殷浩為中軍將軍,都督青、徐、兗、豫、揚五州軍事,補替褚裒遺缺,經營東線。西線的桓溫率部屯安陸,屢上表請出師北伐。自褚裒倉促出師不利戰死,朝廷對北伐採取了穩、緩的辦法,所以桓溫上疏事久不得復。桓溫對朝廷仗殷浩西線兵力的制衡之勢視而不見,於永和七年(351)十二月率眾四五萬,表請北伐,拜表即行,順流而下,軍屯於武昌。朝野震懼,褚太后支持吏部尚書王彪之說服司馬昱以手書致桓溫,曉以大義,申明社稷大計。雙方暫時妥協,桓溫退軍還鎮。事後,桓溫即上疏褚太后說:“今主上富於陽秋,陛下以聖淑臨朝,恭己委任,責成群下,方寄會通於群才,布德信於遐荒……臣雖所存者公,所務者國;然外難未弭,而內弊交興,則臣本心陳力之志也。”(《晉書·桓溫傳》)赫赫跋扈大將桓溫,在器識非凡的褚太后面前,也只能如此,不敢亂來。
永和八年(352)春及永和九年(353)冬,殷浩兩次北伐均戰敗而歸,被朝廷解職,廢為庶人,不久抑鬱而死。永和十年(354),桓溫興軍北伐關中,兵敗,退屯襄陽。褚太后深明勝敗乃兵家之常事,即派黃門侍郎前往勞師。永和十二年(356)三月,降而復叛的降將姚襄領兵據武昌,圖謀攻洛陽,取關中。朝廷詔令桓溫為征討大都督,討伐姚襄。於是,桓溫率軍自江陵北上,親披鎧甲,督弟桓沖及各將士奮擊,姚襄部敗走平陽。入踞洛陽的魏降將周成率眾出降,桓溫住進了太極殿。十一月,褚太后詔遣司空車瓘、龍驤將軍袁真等持節至洛陽,修復宣、景、文、武、惠五帝王陵。在東晉的建康帝宮,皇帝和群臣告假3日,都身著喪服,遙祭先帝亡靈。東晉皇朝在長期處於外界力量紛爭與內部政治低氣壓的情況下,能夠取得西伐成漢及收復河南洛陽的武功,這很難得,朝廷上下都為之一振!
平衡朝權 能上能下
昇平元年(357),穆帝已有15歲,褚太后主動詔告歸政,自己則徒居於崇德宮。但司馬聃親政僅4年就死了,褚太后下詔22歲的琅邪王司馬丕繼位,是為哀帝。哀帝即位不到3年,又病得不能理政,由褚太后再臨朝攝政一年,想長生不老的哀帝就因長生藥毒發而一命嗚呼了。哀帝無嗣,褚太后即於興寧三年(365)二月詔琅邪王司馬奕繼帝位,是為廢帝。
太和六年(371)十一月,桓溫遣部眾自廣陵屯軍於白石,再率親兵直奔建康,詣闕上書,圖謀廢立。當他手持預先準備好的廢立奏章面見褚太后時,“慮太后意異,悚動流汗,見於顏色”。太后展奏摺粗看數行,即說:“我本自疑此!”憑她的器識和政治經驗,是足可明察全朝事變的。正由於她十分了解桓溫其人,深知如若處理不好,失去平衡,勢必頓起刀兵,不僅江東大地災難即至,司馬皇朝亦將隨即傾覆。當她把奏章讀到一半時,乾脆索筆批覆:“未忘人不幸,罹此百憂,感念存沒,心焉如割。社稷大計,義不獲已。臨紙悲塞,如何可言!”(《晉書·帝紀第八·海西公》)司馬奕被廢后,會稽王司馬昱立,是為簡文帝。鹹安二年(372),即位不到2年的簡文帝死去,褚太后與朝臣定策迎10歲的太子司馬曜繼位,是為孝武帝。
此時的東晉朝廷經長期的調整、平衡,朝中治事大權已輪到謝安、王坦之、王彪之、桓沖等一批頗有特色的人物手中。謝安時任吏部尚書,他以孝武帝年幼,意欲再請褚太后臨朝。群臣在審時度勢之後,即上疏力請褚太后再度臨朝。但尚書僕射王彪之等人卻對此持反對意見。褚太后洞明朝中的爭鬥,理解群臣請她臨朝的用意,也深知只有自己再度臨朝,才能平衡朝中派系勢力,求得東晉皇朝的穩定和延續。因此,她斷然手詔批覆說:“王室不幸,仍有艱屯。覽省啟事,感增悲歡。……諸君,並以主上春秋沖富,加蒸蒸之慕,未能親覽,號令宜有所由。苟可安社稷,利天下,亦豈有所執,輒敬從所啟。但暗昧之闕,望盡弼諧之道。”於是,褚太后於寧康元年八月,第三度登上了臨朝攝政之位。
30餘年宮廷生活的閱歷和經驗,使褚太后變得更沉著、穩練。她在第三度臨朝後,著意對朝廷職官人事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和改組:以尚書僕射王彪之為尚書令;吏部尚書謝安為尚書僕射;吳國內史刁彝為北中郎將,徐、兗二州刺史,鎮廣陵。寧康二年(374),刁彝卒,由王坦之代其職。寧康三年(375),王坦之卒,令桓沖代之,以謝安為揚州刺史。由於褚太后能平衡掌握,朝中王、謝、桓等權臣派之間沒有利害衝突,彼此配合也還和諧。這一點,前秦的“諸葛亮”王猛看得很透徹,他臨終前還告誡苻堅說:“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後,願勿以晉為圖。”(《晉書·苻堅載記》)太元元年(376)春正月,東晉以中軍將軍桓沖為車騎將軍,加謝安中書監、錄尚書事。至此,江左的政治調整已定,於是褚太后便於太元元年正月再頒詔書,歸政於孝武帝
運籌帷幄 智勝“淝水”
三度臨朝、輔佐六帝的閱歷和經驗,使褚太后完全信賴曾高臥東山的名士謝安,並將朝政大權一委於這位文雅風流的丞相。謝安當政,不存小察,弘以大綱,繼續執行褚太后臨朝時緩和士族間矛盾、穩定政局的政策,注意團結其他士族。接替桓溫權位的桓沖,也能自我抑制,與王、謝各大士族共同維護司馬氏王朝。為了抗禦前秦的進攻,謝安以謝玄為廣陵相,監江北諸軍,命他加緊培養和訓練新軍,並重用新起的將領謝石、謝琰、桓伊、劉牢之等。東晉軍、政界上下,都已呈現出團結和諧的氣氛。
太元七年(382)冬十月,苻堅在長安帝宮大會群臣,朝議伐晉的大計。朝臣大多數反對大舉伐晉,連他最寵幸的夫人漢族女子張氏也出面規勸說晉不可伐,但苻堅仍固執己見,於翌年八月,號令五胡兵、涼州兵、蜀漢兵、幽冀兵百萬,大舉南下攻晉,水陸齊進,戰線長達數千里,大有滅此朝食的氣勢。東晉聞訊,即以丞相謝安兼征討大都督,總統軍政大權。謝安以悠然的風度,指授將帥,各當其任。他令謝石為征虜將軍、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謝琰、桓伊、劉牢之等為前鋒將軍,督帥新軍8萬人,去增援守淮的壽陽(今安徽壽縣)一線。
十月,前秦軍的前鋒指揮苻融攻陷壽陽,圍晉將胡彬於硤石(今安徽鳳台西南)。苻融派人把硤石晉軍兵少糧盡的情報送到項城苻堅之手,苻堅大喜,立即命大軍留項城,自率輕騎8千,兼程趕赴壽陽,意圖一舉殲滅晉軍。十一月,謝石等率領的晉軍分水陸兩路並進,直抵淝水東岸布陣,與前秦軍隔水對峙。歷史上聞名的、充滿傳奇色彩的“淝水之戰”就在這裡擺開了陣勢!苻堅與苻融登上壽陽城頭,只見晉軍戰陣嚴整,再遙望城北八公山(安徽鳳台東南)上草木,以為都是晉兵,於是慌神了!苻堅對苻融說:“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苻堅派遣親信朱序為使,勸謝石、謝玄所部晉軍投降。謝玄則遣使對苻融說:“君懸軍深入,置陣逼水,此持久之計,豈欲戰者乎?若小退師,令將士周鏇,仆與君公緩轡而觀之,不亦美乎!”苻堅急於一舉滅晉,想利用晉軍渡河的機會以鐵騎全殲晉軍,於是令苻融揮兵退卻。不料前秦軍一退而不可復止,“聞風聲鶴唳,皆謂晉師之至”,退卻即變成了潰逃。晉軍乘勢渡過淝水,猛烈追擊。苻融從城中馳馬而略陣,馬倒身死。前秦軍傷亡慘重,苻堅也帶著箭傷單騎逃遁。他收集離散的殘兵,等到達洛陽後再清點兵將,總共僅剩下10余萬人。
淝水一戰,晉軍大獲全勝,東晉轉危為安。作為曾精心設計過東晉軍政大略的臨朝太后褚蒜子,她是怎樣在用心聲歡呼淝水大捷這次智慧合作的勝利,是可想見的。就在“淝水之戰”後的第二年六月,褚太后帶著這次戰役的勝利之光在欣慰中與世長辭了,終年61歲。

相關條目

歷史古代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